世界哲学
-
阿伦特张念 著阿伦特拥有广泛的读者,却又以晦涩难懂著称。她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她是古典主义者吗?她属于现代性批判这个训练有素的庞大阵营吗?她认同雅典与耶路撒冷之争吗?这位奇异的思想家不仅扩展了作为概念的政治,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总是在“生活世界”之中,陪伴着生命感受力的真切与确凿。本书正是以这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现象为出发点,试图在错综复杂的思想基座上,描画出阿伦特所强调的“政治感”的轮廓线。无论个人意愿如何,生命总是诞生于世界—政治之中。在这个诞生情境里,身体—行动—记忆成了故事的作者,而生命的荣耀与耻辱也总是来自政治……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林欣浩 著一部严谨却不严肃的哲学史!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世界会不会是假的? 我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别人的梦中? 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这个世界有没有终极真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翻开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了解哲学家们穷其一生苦思的问题及最终答案。
-
危机中的重建杨耕 著本书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置放到西方近代历史哲学、现代历史哲学与后现代历史哲学这样一个广阔的理论背景中,重新审视、重新阐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性质、内容和功能,明确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说明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初,重在探讨历史本身的运动规律这一历史本体论的问题,而对如何认识历史运动这一历史认识论的问题只是有所论述,但未充分展开、详尽论述,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凝重的历史本体论色彩,历史认识论只是以胚胎、萌芽的形式存在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形态中;现代实践、科学以及历史学、哲学本身的发展日益突出历史认识论问题,同时又为解答历史认识论问题提供了普遍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历史认识论因此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唯物主义历史观应深入探讨、全面论述历史认识论,并使之与历史本体论有机结合,从而成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高度统一的现代历史哲学。
-
重建中的反思杨耕 著本书稿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末充分展开,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和详尽论证。 本书稿重现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诸多重要成果,让我们在重温过去研究成果中放眼未来,在传承中发展创新,进一步探索中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构架。
-
杜威哲学与社会改造钱晓东 著杜威通过改造西方传统二元论形成“总体性”哲学,将自然、人、社会和历史纳入整体之中。人类产生于自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意识,并通过意识进行交往而发展出科学技术和工业,最终使自然在艺术中得到**显现。该总体的核心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和共享。实验主义的使命就是克服人类长期以来因匮乏和愚昧形成的分裂,在工业、政治和信仰领域内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促进人的社会化,并使自然因人类发展而复活。杜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历史唯物主义。本书希望通过相关研究,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启发人类团结一致应对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
马克安哲学研究韩雪吟 著公元2世纪,在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影响下,地中海沿岸萌发了诸多二元论的思潮。《马克安哲学研究》一书选取了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马克安(Marcion,约110-160年),他的二元论围绕着物质—精神与善—恶的二元对立展开,从中几乎可以找到当时小亚细亚地区所有二元论思想的影子,是非常典型的两希文明产物。关于他的二元论体系,学界比较有争议的一点就是马克安是否算得上诺斯替主义者。本书通过抽丝剥茧的梳理,追溯他的思想来源与形成脉络,分析他的文本之后发现,与诺斯替二元论自上而下的庞大宇宙体系不同,马克安的二元理论并不是建立在宏大叙事的基础之上,而是自下而上,来自于对他所理解的人类生命基本事实的描述,并从日常经验中获得他的哲学思考。马克安的思想是中古时代二元论思潮的一个缩影,从中得以窥见当时不同文明交融碰撞的火花,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价值所在。
-
修昔底德的路标 在历史与政治之间任军锋 著修昔底德是一位具有过人哲学头脑的政治史家,亦被视为西方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人。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最生动鲜活的历史语境中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困顿,是进入古希腊人精神世界的桥梁。而他对雅典与斯巴达战争的论述,常被后世挪用于分析现代世界。 本书为国内修昔底德研究的高水平呈现。上编“学脉源流”选译“霍布斯论修昔底德”“安提丰辩护辞”“吕西亚斯演说词”等十篇文献,展现修昔底德文本丰富的思想脉络,尤其是他继承的智术师、修辞家传统。下编“问题视域”集合了国内治西方古典哲学、古希腊史、文学和古典学的多学科学者,对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全方位解读。
-
斯宾诺莎的自然法革命[葡] 坎普斯(Andre Santos Campos) 著,张清江 译《斯宾诺莎的自然法革命》围绕“法,或者力量”这一轴线,开创性地从斯宾诺莎形而上学与政治学内在关联的角度讨论其法哲学。作者认为,斯宾诺莎将自然法作为“第一真观念”,以对自然法的实证界说为起点,通过基本概念(个体、权利、自然法则)的重构,对现代自然法传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斯宾诺莎的自然法是一种自然哲学,它借助法与政治连在一起。个体性和自然的原则或法则,是斯宾诺莎自然法概念的最初两块基石,力量(potentia)则是第三块基石。自然法的展开就像一幅地图,描绘了一条通向人类自由和拯救的道路。
-
失败的融合[法] 罗伯特·扎勒特斯基 著本书以十八世纪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的会面为中心,解读了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具权力的统治者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两人进行了四十多次私人会议,持续近四个月。 狄德罗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把叶卡捷琳娜看作是开明改革和建立公正社会的最后一线希望,叶卡捷琳娜则希望通过法制化和制度化来施行她的仁政。随着谈话的进行,叶卡捷琳娜不仅对自己的角色有了非常不同的认识,对狄德罗也有不一样的理解…… 二人从最初的互相敬佩与尊重,到对具体事宜的分歧,至思想上的龃龉,矛盾和观念上的交锋,最终不欢而散、分道扬镳。作者从两人的不同学识背景、身份地位给予了解释,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观念和处事风格,也展现了他们从“理解”到“不理解”的内在逻辑依据。
-
差异、包容与责任孙秀丽 著在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艾利斯·扬对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试图为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和经验诊断提出新的看法。作为批判理论在美国的重要代表,艾利斯·扬继承了批判理论追求人类解放的传统旨趣,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非正义形式,并旨在为减少压迫、提升自由的社会研究提供解释的和规范的基础。受到新社会运动的影响,艾利斯·扬关注的焦点是少数族群、边缘群体以及弱势群体。在艾利斯·扬的正义论中,差异、包容和责任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最核心的问题。对差异政治、包容性民主以及社会联带的责任模式的分析,构成了艾利斯·扬正义思想的理论主体。本选题试图以艾利斯·扬的正义论为主题,基于对其原著的细致剖析,去展现艾利斯·扬批判的正义论的内在逻辑和解放旨趣,为丰富和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和当代政治哲学前沿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