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追求高贵的修辞术[美] 施特劳斯 著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讲授过两次柏拉图《高尔吉亚》研讨课,第一次是在1957年冬季学期,第二次是在1963年秋季学期。1963年讲稿的中译本业已问世,与之相比,这本1957年的讲稿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更完整,讲完了整篇对话,而1963年讲稿不包括《高尔吉亚》结尾的神话部分。第二,1963年讲稿的基本问题意识是在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挑战下,政治哲学何以可能?而1957年讲稿则以教条主义与怀疑主义为背景,探讨柏拉图如何思考哲学本身的意义。第三,施特劳斯在两次讲稿中对卡利克勒斯性格的分析有巨大差异。卡利克勒斯这一人物形象,充分说明修辞术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如果说整部《高尔吉亚》可以看作对修辞术的审查,那么,这一审查不仅批评了智术式的修辞术,还指向一种哲学式的修辞术,它可以沟通、弥合哲学与城邦之间的鸿沟,从而为哲学提供了真正的辩护。
-
欧里庇得斯与智术师科纳彻 著学界对欧里庇得斯与智术师关系的关注由来已久。诚如本书副标题所示,作者并没有直接讨论欧里庇得斯与智术师的思想渊源,而是主要关注作为剧作家的欧里庇得斯如何巧妙化用智术师的观点,进而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手法在剧作中化用和呈现。科纳彻强调,质言之,欧里庇得斯是一位思想前卫、技艺炉火纯青的戏剧大师,而非哲人。欧里庇得斯对智术师的借鉴,主要体现在戏剧风格和戏剧手法,对人性的理解(如《希珀吕托斯》),甚至对智术师感官知觉的理解的戏仿上(如《海伦》)。
-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叶秀山,王树人 著本书是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之总论,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叶秀山撰写的“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下篇为王树人撰写的“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上篇论述了学习哲学的态度和途径、西方哲学之本源、哲学的古代观念、哲学的古典形态、哲学的当代形态,以及西方哲学中经验主义传统及当代分析哲学之趋向。下篇主要对“融合”概念的深层内涵、翻译的本质及其在哲学和文化融合中的地位做了探索,主要涉及三个历史阶段:明末清初中西哲学、文化之融合;清末民初中西哲学、文化融合的基本问题与特点;五四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中西哲学、文化融合的黄金时期。
-
论《失乐园》C.S.路易斯 著,邓军海 译《论》是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在弥尔顿批评中的地位,与《诗大序》之于诗经学约略相当。自1942年出版以后,英语世界阐释《失乐园》,才回归正统,才摆脱了视弥尔顿为民主斗士、视撒旦为英雄的话语纠缠。 此书前半部分,追本溯源,借助讲论《荷马史诗》和《埃涅阿斯纪》,区分基础史诗与二级史诗,从而将《失乐园》置于《埃涅阿斯纪》所奠基的二级史诗传统之中。此书后半部分,从驳斥启蒙运动以来的普遍人性论入手,将《失乐园》置于圣奥古斯丁的传统之中。 对于汉语学界,此书意义至少有二:1. 摘掉现代眼镜,如其本然阅读古书;2. 文学批评应树立文体意识,先“艺”后“道”,先留意作者选择了什么文体,后留意作者说了什么。
-
欲望与归零杜锺敏德勒兹认为,欲望是一种生产性的积极力量,渗透于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领域,一切生产都是现实的欲望生产,欲望机器就是社会机器。德勒兹希望我们去做的,是一个欲望机器归零的境界。一般人在每一次逆境、失败、挫折时,只有把自我或者自我原来的执着消解、归零,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和谐元素”,从而调整心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杜锺敏教授的这本书,则继承和发扬了德勒兹的观点。她的笔墨不在于重复德勒兹的哲学,而是重在从日常的生活出发,用德勒兹的哲学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答疑,更加突出了德勒兹哲学在日常中的运用。如何在人生中做到“归零”,其中也包含了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作者通过讲述德勒兹的哲学,让读者重新认识周遭的世界,并且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而活出更从容宽阔的人生。
-
科学的社会功能J.D.贝尔纳本书是物理学家贝尔纳的里程碑式著作,是研究科学社会学的开山之作。本书首次系统呈现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基本研究方法和全面的研究视角,为该学科奠定了基础。作者从科学家的视角表达了对科学发展现状、科学与社会及人类命运关系的极为深刻的见解,触达对科学之本质的探问。作者提醒,科学应谨记其最朴素、最原初的“功能”——改善人类的生活、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真正的、内在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能以应有的效率取得进步的内驱力。本书受到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任鸿隽等的关注和推崇,对于我国的科研、学术建设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
对我的哲学体系的阐述谢林 著,王丁 译本卷收录的三个文本《对我的哲学体系的阐述》《基于哲学体系的进一步阐述》《动力学进程演绎》均出自谢林主编的《思辨物理学杂志》,这份杂志在当时影响巨大,标志着谢林与康德-费希特传统的先验-主观唯心论告别,向着从“绝对者”出发的大全一体体系迈进。在哲学史上,这也是所谓的“绝对唯心论”出现的标志性著作。 这三个文本共同构成了谢林著名的“同一哲学”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也构成了同时代人和后世理解谢林的基本材料。无论是费希特还是黑格尔的谢林批判,所依据的都是本卷中的两部《阐述》。因此它们是理解德国唯心论发展内部争辩史的重要材料。诸如“黑夜里的牛”这样的著名批判,就是针对这两部《阐述》的。 此外,谢林在这两部阐述中的一个亮点,就是结合开普勒定律,提出了在同一哲学框架下的“天文-地理学”理论,以对抗牛顿的“机械-还原论”传统,因此更能鲜明体现出德国古典哲学自带的“自然辩证法”特质。
-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法] 吉尔·德勒兹,[法] 费利克斯·加塔利 著,姜宇辉 译本书由一座座“高原”组成,每一座高原都将不同的主题构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些主题则与众多非哲学的学科关联在一起。德勒兹和加塔利将艺术、数学、地质学、生物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动物行为学、文学、音乐、政治理论、经济学等学科的资源转变、折叠,在这基础之上,不断隆起的概念地壳,形成了稳定的地标——高原。散布于书中的“根茎”式的思维方式或许是人类历史上**创造力的,因为它已经触动了建筑、文学、舞蹈、电影、新媒体等众多非哲学领域的琴弦。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
黑塞书信集[德] 赫尔曼·黑塞 作者;谢莹莹 王滨滨 巩婕 译者译者从黑塞自1892年到1962年长达70年的书信中挑选了有代表性的信件,主要包括黑塞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家庭与思想的变化,追求、奋斗、创作的历程,与父母、妻儿、姐妹的日常信件,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与同时代大家如茨威格、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人的交往,对个体与集体、写作、文学、时事、战争、社会的观察和见解等,这些书信见证了黑塞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平与经历,也呈现出半个多世纪历史交替与文化变迁的轨迹。在这些信件中,黑塞有时谈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看法,有时发表对社会问题的意见,有时则以散文的语言描绘自然风景、抒发人生感悟,娓娓道来,流畅生动。这些信件将黑塞还原放置于他所处的时代,立体呈现其与同时代人交错的精神世界。
-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张慎 著,叶秀山,王树人 编本书是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之分卷,全书分六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从德国启蒙运动、德国文学对哲学的影响、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等三方面介绍了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2.介绍了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著作,由此总结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特征;3.通过对黑格尔学派、费尔巴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论德国古典哲学,介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