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布尔迪厄文艺场域理论研究翁冰莹 著《布尔迪厄文艺场域理论研究》通过“场域”与“资本”“惯习”“实践”的框架设定,揭示出布尔迪厄的理论呈网形、枝状发展,而非线形推进的本质问题,阐述其“文艺场域”的核心内涵,并基于此进一步深入到以莫言为对象的中国文艺场域与作家的审美趣味的研究中,展开布尔迪厄文艺场域与文学批评的可能性研究。
-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编写组 编人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西方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的瑰宝之一,它同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以及世界上其他哲学一样,在人类哲学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在学习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发展阶段、发展线索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方法等问题。西方哲学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西方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人类对哲学史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古希腊,就已有人开始撰写哲学家传记和编写各学派资料。从17世纪开始,有人开始以“哲学史”为题目撰写著作,叙述各种哲学思想的缘起与演变。19世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发表,标志着西方哲学史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黑格尔将哲学史看作人类精神的发展史,并且将全部哲学史纳入一个以其自身哲学作为终点的体系。黑格尔之后,哲学史家均按照特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来阐述西方哲学史。
-
罗伊斯的绝对实用主义杨兴凤 著本书从历史和学理两个层次详细探讨了罗伊斯绝对实用主义的发展历程,重点阐释了罗伊斯和古典实用主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意图在于重新将罗伊斯定位为一位“绝对实用主义者”,而不是一位“新黑格尔主义者”。
-
魔术师时代[德] 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 著20世纪20年代,一个处在多彩生活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年代,一个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正在酝酿的年代,一个德国哲学的黄金年代。 马丁·海德格尔的事业平步青云,并邂逅了与汉娜·阿伦特的爱情。跌跌撞撞的瓦尔特·本雅明在卡普里岛疯狂迷恋上了一个来自拉脱维亚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正是这段爱恋使他自己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天才维特根斯坦是亿万富翁之子,他在剑桥被誉为哲学的上帝,而这样的天之骄子却来到了上奥地利州偏远地区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过着完全赤贫的生活。最后还有恩斯特·卡西尔,他在迁居到汉堡中产阶级区的几年前,亲身经历了正在抬头的反犹主义。 本书除梳理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和卡西尔在1919-1929年间的各异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思想状况,还力求将四位哲人的思想予以对观,展现了他们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时各自的回答和应对方式。借助作者出色的叙述,我们在这四位卓越哲学家的生活道路和革命性思想中,看到了当今世界的根源。回望20世纪20年代,既是感悟又是警醒。
-
从前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神话和哲学[美] 凯瑟琳·摩根 著,李琴,董佳 译本书探讨了前苏格拉底、智者和柏拉图时期神话与哲学之间相互融通的动态关系,那时的学者们想要重新阐述有关文化quan wei的普遍观念,他们通过操控神话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对神话自觉运用产生了一种自我反思式的哲学思维,并引起人们对不同语言表征模式的关注。本书中的案例研究揭示了神话时方法论反思的结果,是哲学关怀的表现。
-
权力意志[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著,吴崇庆 译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在《权力意志》中,他强调了自然界中的生命的丰盈、过剩。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人为什么会渴望权力?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你如何成为你自己?美德和哲学究竟有没有意义?在《权力意志(套装上下册)》中,你将找到答案。
-
习性李楠 著本书围绕法国理论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重要概念“习性”,对其实践理论做了微观剖析。在回顾布尔迪厄本人的学术习性,即他作为法国学术界边缘陌生人所具有的分裂习性之后,本书梳理了布氏“习性”概念中“结构化结构”和“结构性结构”的继承与创新;继而从心智、身体两个角度切入“习性”概念,指出习性与社会的结构性同源特点,总结习性作为心智系统的运作方式。很后,通过讨论习性以身体各形态所承载的社会结构的外化,分析了现存社会中区隔的现实,并结合习性与场域、象征资本的关系,论证习性在布氏实践逻辑中的重要性,从而阐发其通过社会学研究建立实践理论的学术旨归。
-
爱与圣奥古斯丁[美] 汉娜·阿伦特 著,[美] J.V.斯考特,J.C.斯塔克 编,王寅丽,池伟添 译本书是20世纪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博士论文《爱与圣奥古斯丁》的中译本。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353-430)从未离开过阿伦特的思考范围。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 阿伦特从奥古斯丁所区分的圣爱(caritas)和贪爱(cupiditas)入手,避开传统的对奥古斯丁思想的神学研究,从其著作的“特殊丰富和魅力”中,“穿透奥古斯丁自己未澄清的隐微之处”,围绕生存(Existenz)概念,致力于一种奥古斯丁式的存在主义,从而建构属于阿伦特自己的道德哲学基础。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
康德哲学诸问题邓晓芒 著本书分认识论、道德与宗教、审美与目的、哲学总论、阅读与批评五个部分,收录论文共30篇,对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实践理性、美学等各方面的疑难和易致混淆的问题分肌擘理,逐一辨析。本书首重学理,邓晓芒先生将康德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思辨的理路与国内学界的误读、错谬小心剥离开来,努力用明白晓畅的语体将其批判哲学的精髓展露出来,阐明康德哲学对大陆理性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的继承、扬弃和发展,康德创立的先验逻辑体系及实践理性对黑格尔、马克思、胡塞尔等人的深刻影响,并指出康德对时间本质的深入思考事实上已打通认识论和本体论(存在论)的畛域,已隐隐显露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先声。本书的写作前后持续二十年,可算邓晓芒先生的盛年之作,与康德三批判书“句读”及《康德哲学讲演录》互为表里。由于我们的学术传统素来缺乏理性思辨的训练,加之多年来对西方学术研究的荒疏,以及近年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往往存在太多的曲解与附会。本书对有志于深入探讨康德哲学的读者当不无裨益。
-
解析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迈克·奥沙利文 著,王弋璇 译《人类理解研究》被认为是伟大的西方哲学作品之一,休谟则是主要的思想家之一。大卫·休谟所处的时代科技突飞猛进,受此激励,他开始着手建立关于思维的科学。1748年出版的《人类理解研究》就是这样的成果。这部著作非常重要,对康德等伟大的思想家们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考察了人类如何获得信息,并形成信念。他认为人们从经验出发,通过感知获取知识,但是却低估了事实和理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