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梨俱吠陀》神曲选暂缺作者《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梨俱吠陀神曲选》由巫白慧先生选译,是将其中与哲学有关的部分抽取出来,并做了详尽的注释。
-
性善与治教邹晓东 著《性善与治教》通过三篇相对独立,却又互相关联的长篇论文,讨论了“性善与治教”这一具有世界性哲学意义的议题。“性善与治教”,即“‘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与‘遵从外在权威的指导’”。作为传统儒学用以应对真知问题的两大基石,“性善”与“治教”标示着两种相对反的认知姿态,体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基础性生存意识,而儒学史对此也既表现出“孟荀之争”“孟荀二分”的对立态势,又时常展现着“孟中有荀,荀中有孟”的难分格局。 由此,本书旨在采取第一人称视角的“生存意识分析的文本解读”方法,对“性善”与“治教”在儒学史上不断自觉、相互排斥、试图结合的繁复历程做框架性考察,并通过醒目地标示出贯穿其中的“真知”问题,进而站在所考察的儒学传统中思想巨人们的肩膀上,结合当代中国政治中的“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对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作出评价。
-
批判与反叛的纠葛涂鹏 著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本书以其“二战”后的社会思想为主题,讨论社会批判理论与当时西方社会兴起的新左派运动之间的互动,旨在明确马尔库塞后期社会批判理论转向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找出其理论体系的固有局限,探讨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之间的张力。本书聚焦于马尔库塞社会理论和新左派运动的关系,与以往关于马尔库塞思想的讨论相比具有创新性。这在当前全球左派运动复苏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
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吴晓明 著本书以阐述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为主题。简要地说,黑格尔的哲学遗产特别地体现在其社会—历史之现实的概念中。伽达默尔正确地观察到,黑格尔在对主观思想的持续批判中,开辟了一条理解人类社会现实的道路。很明显,无论在康德还是在费尔巴哈那里,我们都发现不了这一点。尽管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成果最后在本体论上被完全神秘化了,但正是由于马克思的批判性拯救,黑格尔划时代的历史观方才成为“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前提”。 伴随着当今中国历史性实践的展开过程,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将摆脱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而对于这个转折来说,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是如此重要并关乎本质,以至于唯当这份遗产能够被积极地占有之时,我们的学术才能在总体上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并从而获得决定性的推动。
-
推理及万物逻辑张留华 译《推理及万物逻辑》原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1898年“剑桥讲坛”系列演讲的讲稿结集。在好友詹姆斯的极力劝说下,皮尔士一反常态,尽量采用那些未受逻辑和哲学训练的普通大众所能理解的术语,来呈现自己的思想。本书可以视作皮尔士对自身哲学工作完整而融贯的阐述,同时也是对其成熟时期思想清楚而透彻的介绍。另外,凯特纳和普特南的详尽导论亦有助于读者对全书内容的深入理解。全书先从解释哲学的本性开始,继而阐明皮尔士自己的主张:数学提供了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根基。此处,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60年代以来皮尔士思想中以下观点的最明晰表述,这种观点认为:推理区分为归纳、演绎和溯因三种类型。随后,皮尔士介绍了他主要的逻辑学说,还试图提供一套科学分类法种范畴理论以及一种科学理论。结尾处,皮尔士从“推理”转向“万物逻辑”,提出进化宇宙论来解释法则的实在性,并描绘了他在发展此种宇宙论时运用到的推理类型
-
重返风景[法] 卡特琳·古特 著,姜丹丹,何乏笔 编,黄金菊 译《重返风景》以十五世纪以来在西方一直是重要艺术表现的风景创作为题,探讨从古至今,从风景绘画到地景创作、现地制作等不同表现形式。从把风景简单视为一块有人活动的地方,到视其为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的表征,到我们的身体经验与背后隐含的空间政治,显现有关“风景”的概念既丰富又多远,含义也随着时空不断易变。它见证着我们如何观看、如何思考这个世界,也表达我们和世界、和他人,甚至和我们自己的关系。
-
走向绝对[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姜丹丹,何乏笔 编,朱静 译托多罗夫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质询。三位诗人力图达到无限与崇高,他们的道路各不相同,却都以悲剧告终:王尔德堕落,里尔克抑郁,茨维塔耶娃自杀。他们的绝对追求成就了深刻完美的作品,但他们具体有限的人生却充满辛酸与不幸。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世界是有限的、相对的,绝对苛求完美,最终只能掉进痛苦的深渊。
-
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法] 保罗·韦纳 著,姜丹丹,何乏笔 编,张竝 译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古希腊神话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神话究竟是对历史实相的变形,还是彻头彻尾的撒谎?如何从传说中抽取出真实的内核?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韦纳通过研读古典作家和近现代学者,包括从亚里士多德、波桑尼阿斯到西塞罗、尤西比乌斯再到尼采和福柯的各种文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分析,指出希腊人当然相信他们的神话,揭示出创作神话其实是对真理的追寻这一要义。
-
古代中国的宇宙论[日] 浅野裕一 著,吴昊阳 译本书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指出“道”“太一”“恒”这些词语所指的都是道家语境下的宇宙创造者。竹简、帛书中记载的道家宇宙观孕育于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上天信仰。通过对比东西方的神灵观与自然观,作者试图揭晓中华文明的特质,同时探索科学文明诞生于西方的原因。
-
作为恰当性的正义杰弗雷·库珀特(Geoffrey Cupit) 著,马新晶 译,赵伟 校在《作为恰当性的正义》中,杰弗雷·库珀特就正义的性质提出了一种高度原创的理论。他主张把非正义理解为一种不恰当的对待——薄待。因此,正义与无理的轻蔑和不敬密切相关,最终与应得相关。库珀特谨慎指出,当人们对正义需要什么有不同看法时,他们讨论的关键是什么。他证明,用应得语言提供的恰当术语就能表达正义的实质问题,指出为什么正义的行为必须考虑不同的权益、贡献和需要。 本书阐明了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很多重要问题。库珀特为守诺义务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指明为何请求能产生行动的理由,并为解决政治约束问题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