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与哲学家谈快乐[法]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著,李学梅 译本书源于作者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教学讲义,由最初口头授课的内容整理而成。作者在东西方哲学的基础上,以鲜活直白而又充满趣味的语言将快乐的秘密带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快乐是有方法的,且通往快乐的途径有三种,在书中作者启迪人们,所谓完美的快乐是生命本身的一种深刻、积极和有意识的表达,它与生俱来,当我们辅之以智慧,那么我们就会区别于当下建立在消费主义和自我陶醉基础上的虚假的现代幸福观,进而获得真正深厚而持久的快乐。
-
斯宾诺莎的自然法革命[葡] 坎普斯(Andre Santos Campos) 著,张清江 译《斯宾诺莎的自然法革命》围绕“法,或者力量”这一轴线,开创性地从斯宾诺莎形而上学与政治学内在关联的角度讨论其法哲学。作者认为,斯宾诺莎将自然法作为“第一真观念”,以对自然法的实证界说为起点,通过基本概念(个体、权利、自然法则)的重构,对现代自然法传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斯宾诺莎的自然法是一种自然哲学,它借助法与政治连在一起。个体性和自然的原则或法则,是斯宾诺莎自然法概念的最初两块基石,力量(potentia)则是第三块基石。自然法的展开就像一幅地图,描绘了一条通向人类自由和拯救的道路。
-
放大心灵Andy Clark 著本书是安迪?克拉克系统地阐述其心灵延展观的代表作。他论述了人类的心灵与外在物的关联,探讨了社会环境以及物理环境等外在物对人类心灵所造成的影响力,认为人的心灵已经从人的身体延展了出去,并与人使用的工具、符号以及其他人造物联结起来。《自然》的评论是:本书带给我们一场阅读的盛宴,书中充满了令人惊艳的想法、深入的洞见和趣味十足的语言。
-
世界和平的哲学思考石永之 著本书为中国传统天下主义和西方以康德为代表的永久和平思想的融合性研究,尧舜协和万邦,顺天道以成人道,孔子广大之;而康德认为,永久和平既是大自然的目的,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这需要对天道的领悟,要想让世界和平有序,就需要对世界和平进行哲学思考。本书认为,实现世界和平需要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重建目的论形而上学,需要综合运用爱的能力和理性能力。世界和平的核心观念及其顺序是:仁爱→平等→自由。如果说世界和平哲学是一棵参天大大树,那么仁爱就是她的天植灵根、平等就是她的茁壮树干、自由就是她的花果。
-
失败的融合[法] 罗伯特·扎勒特斯基 著本书以十八世纪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的会面为中心,解读了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具权力的统治者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两人进行了四十多次私人会议,持续近四个月。 狄德罗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把叶卡捷琳娜看作是开明改革和建立公正社会的最后一线希望,叶卡捷琳娜则希望通过法制化和制度化来施行她的仁政。随着谈话的进行,叶卡捷琳娜不仅对自己的角色有了非常不同的认识,对狄德罗也有不一样的理解…… 二人从最初的互相敬佩与尊重,到对具体事宜的分歧,至思想上的龃龉,矛盾和观念上的交锋,最终不欢而散、分道扬镳。作者从两人的不同学识背景、身份地位给予了解释,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观念和处事风格,也展现了他们从“理解”到“不理解”的内在逻辑依据。
-
阿伦特张念 著阿伦特拥有广泛的读者,却又以晦涩难懂著称。她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她是古典主义者吗?她属于现代性批判这个训练有素的庞大阵营吗?她认同雅典与耶路撒冷之争吗?这位奇异的思想家不仅扩展了作为概念的政治,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总是在“生活世界”之中,陪伴着生命感受力的真切与确凿。本书正是以这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现象为出发点,试图在错综复杂的思想基座上,描画出阿伦特所强调的“政治感”的轮廓线。无论个人意愿如何,生命总是诞生于世界—政治之中。在这个诞生情境里,身体—行动—记忆成了故事的作者,而生命的荣耀与耻辱也总是来自政治……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林欣浩 著一部严谨却不严肃的哲学史!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世界会不会是假的? 我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别人的梦中? 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这个世界有没有终极真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翻开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了解哲学家们穷其一生苦思的问题及最终答案。
-
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 著“苏格拉底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就是苏格拉底在世时曾受到张扬理性主义的指控。从现代性问题出发,尼采再次对苏格拉底提出指控:由于苏格拉底犯了唯理主义的大错,才惹出了西方现代性,后者成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和漩涡的中心。据此,尼采宣布了苏格拉底这个历史“偶像的黄昏”。海德格尔未予审理就接过尼采的指控,并跟随尼采致力于回到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人……好些后哲人则跟着尼采-海德格尔步入后现代的黎明。 同样从现代性问题出发,施特劳斯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驳回了尼采对苏格拉底提出的阿里斯托芬式的指控,并把现代性问题的指控转过来对准了尼采自己——现代性的三次浪头恰恰是西方哲人不再理会或不再能理解苏格拉底问题的结果。 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施特劳斯看清了现代性问题的深远本相,并由此找到了克服现代性方案的方案:回到原初的“苏格拉底问题”,而非奔向抛弃这一问题的后现代。就此而言,重审“苏格拉底问题”是施特劳斯一生学术的基本着力点。施特劳斯逝世后,其后学陆续刊布了不少施特劳斯的早期文稿和未刊讲稿,并结集出版:Thomas L. Pangle编,《古典理性主义的重生》(1989),迈尔编,《施特劳斯文集》卷一至卷三。然而这两个文集都没有收全施特劳斯生前发表过的所有文稿。本书致力于收集所有未曾结集的施特劳斯文稿,2008年初版收文14篇。2016年增订本删去2篇已归入施特劳斯相关文集的文章,另增补文稿15篇。本次在2016年“增订版”基础上新增9篇施特劳斯遗稿,对译文中的某些术语、个别译文有多处修订,是为第三版。
-
菜根谭[明] 洪应明 著暂缺简介...
-
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 著这是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作品,由15篇论文、笔记和评论组成。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致力于柏拉图作品的研究或者涉及柏拉图的作品。但是,只要仔细阅读这些片段,并重温其中援引的施特劳斯的早前著作,就会发现,这里的每篇作品都是针对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的研究,都在实现这样一种哲学探索,都是这样一种哲学探索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