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尼采(法)吉尔·德勒兹 著;尼采曾说:哲学家经常“向未来伸出创造性的手”——未来之哲学家即为立法者。尼采也曾提出“上帝之死”“主人—奴隶道德说”“永恒回归”“超人”及“权力意志”等创见概念,并对诸多知识领域发出批判,他的思想深具影响力,却也让当代哲学界争论不休。尼采为何成为对后世深具影响力的哲学家?而究竟要用什么角度解读尼采思想,又如何才不会误读尼采的作品? 已故法国重量级思想大师德勒兹在《尼釆》这本小书中,除了针对尼采哲学有深刻的分析外,为使尼采的思想脉络更清晰,亦详尽介绍尼采生平、爬梳整理了尼采作品主要角色说明,并收录由德勒兹所挑选出的尼采文摘。透过德勒兹的诠释,对尼采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面貌,将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
希腊前的哲学[美] 马克·范·德·米罗普 著,刘昌玉 译本书分五部分,共九章。中间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古巴比伦的三种书写:词表、预兆表和法律表(法典)。前后两部分为巴比伦认识论的引言与结论。通过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三种书写进行研究,作者论证了古代巴比伦的认识论是基于“书写”。正因为基于书写而非现实,三种书写中分别出现了不会为人使用的词、不可能的现象和实际不存在的法条。这一现象在西方理性看来是混乱和无理性的,却自有逻辑,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基于楔形文字书写的特征与规律以及“列表”这种书写格式。这种逻辑即是古巴比伦的“哲学”。
-
西方经典英汉提要雷立柏 著自严复翻译西方政法诸书至今,汉语学界数代学人为窥西学堂奥,凭借个人禀赋和志趣选译西方经典,锱铢相累,可谓夥矣。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能力直接阅读经典,另外,如果缺乏看待西方经典的整全视野和正确心态,启迪心智的经典读物也可能成为“毒物”。因此,一套优秀的辅助性读物就是必需的,这套《西方经典英汉提要》就是为此目的而写。 本书为五卷本《西方经典英汉提要》第五卷。作者精选1750至1950年间的经典著作100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浪漫主义、存在主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和思想潮流,以流畅的英、汉双语介绍了相关著作的主要内容。书中附有与该时期相关的关键词汇索引和大事年表,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的细节。
-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印] 克里希那穆提 著,宋颜 译本书由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和谈话中精选五十八篇作品集结而成,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克氏作品。书中涵盖了克氏教诲的几乎所有重要主题,是对其教诲的一次丰富而完整的总结和梳理。 在本书中,克氏通过探讨自我认识、个体与社会、生活的意义、行动与观念、爱与性、死亡、时间、欲望、恐惧和孤独等现代人面临的问题,引导人们认识内心,放下训练、偏见,摆脱心灵束缚,抵达心灵自由之境。
-
与生活相遇[印] 克里希那穆提 著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发表在克氏基金会会刊上的文章集结,由三部分组成:口述小品;与听众的对谈;在瑞士、印度、英国和美国加州等地的演讲。 在书中,克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与听众一起对爱、美、自由、谦卑、恐惧、欲望、慈悲、孤独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议题进行了集中、深入的探讨,为人们面对生活、寻找人生真理提供了启发、勇气和力量。 本书形式丰富,既有优美的自然描写,又有睿智的解惑对谈,更有深刻的内在探索,是了解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入门佳作。
-
东方哲学 第十三辑邓辉 著,邓辉 编《东方哲学》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上海市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主编的连续性学术集刊,受上海市高峰高原计划(I类)建设计划/哲学规划项目支持。《东方哲学》以“在中国”的各种“哲学”形式为主要内容,包括东西方哲学、经学,古代哲学与近现代及当代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中西比较等广泛的研究领域。
-
金枝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著《金枝》系弗雷泽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基于世界各地相关材料分析,揭示了人类思想活动经由“巫术—宗教—科学”的更迭模式及其逻辑规律,提出了“巫术先于宗教”的著名论断,并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梳理,抽绎出了巫术与宗教的严整体系,重新建构了“原始社会”的图景。文笔清丽,义理明畅,读之不忍释卷。该书影响巨大,不囿于人类学,对西方文学颇具推动力,催生了现代主义的原始情绪,对现当代的人类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
福柯与疯狂[法] 弗雷德里克·格罗斯 著,孙聪 译“疯狂”一词贯穿于福柯思想发展之始终,亦贯穿于《福柯与疯狂》始终。《福柯与疯狂/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的研究内容横跨福柯前中后期的思想,以不长的篇幅梳理出这一丰富思想的演进脉络,使读者能够短时间内对这一问题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作者在书中为读者展现了福柯关于“疯狂”思想的方方面面:考察在我们这样的文明机制中,如何使得“疯狂”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在受制于一种严格的医学性规定之前的时期里,“疯狂”曾被赋予过哪些不同的涵义等。
-
偏移吴雅凌 著《偏移:从荷马到拉辛》放弃现代概念的堆砌再造,专注于回到诗与诗性本身,勉力倾听传世经典对世人发出的呼声。这么做的前提是尽可能审慎地亲近文本,避免妄断的解读和随意的抒情。书中各篇阅读均建立在原典翻译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虽是彼此独立的文章,但又互相呼应,形成不无裨益的对话。 凭靠柏拉图这个“古诗人的地图坐标”,重新关注从荷马到拉辛的不同城邦中四面楚歌的诗人们,努力了解那些发生过的诗人纷争,诸如雅典时期诗与哲学之争,或路易十四时代的古今之争,也进一步想象在无尽时空回望中潜在行进的对话。
-
古典学研究刘小枫,彭磊 著《古典学研究:色诺芬笔下的君王与哲人》收录专题文章4篇:潘戈文章(曾俣璇译)分析了色诺芬《会饮》中折射出的苏格拉底对公民特别是年轻人爱欲的引导与争夺;伯恩斯文章(曹彧译)通过居鲁士与其父冈比瑟斯的正义探讨,揭示了居鲁士所受教育之得失;彭磊分析了《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如何以智慧使朋友受益;高挪英揭示了色诺芬《斯巴达政制》中隐含的对斯巴达生育法的批评。 论文部分,陈湛以叙利亚文别西大版本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字的细读和译本的比较,来取得文学史和宗教社会史的结论;时霄分析了18世纪“古今之争”中蒲柏的立场和信仰;邹蕴围绕嵇康《声无哀乐论》,探讨了音乐的教化功能;董成龙发掘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多重古今之变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观察。 书评部分,杨志城认为塔图姆《色诺芬的帝国虚构》受限于“虚构”叙事,忽视了虚构人物本身以及色诺芬写作意图的复杂性;谢乃和介绍了潘斌《宋代“三礼”诠释研究》对于推动宋代经学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