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 著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秘密。
-
朗西埃[法] 让-菲利普·德兰蒂 著本书从哲学、政治、诗学和美学四个部分系统地回顾了朗西埃的思想历程:从早期对激进平等的肯定,到将这一基本的“公理”运用于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如劳工运动的历史和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他最近十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歧义》、《电影寓言》、《影像的命运》)也是本书的主要着墨点。朗西埃的兴趣横跨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他是这些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本书对朗西埃每个关键概念的深入分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参照点。
-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让·埃默里 著宗教和社会对自己主动选择走向生命尽头的谴责使其好像一桩罪行,一种反自然、极荒唐的举动。但这些观念和偏见是否传达出一种虚假的客观性?让·埃默里没有把“自死”看作一种行为,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对抗社会学和心理学陈词滥调的个人思想和意愿。他并非在为自杀辩护,而是希望人们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人是他/她自己肉身最基本的主宰者,一个人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社交网络无关,也与“生”之宿命无关。
-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奥地利] 让埃默里(Jean Améry) 著宗教和社会对自己主动选择走向生命尽头的谴责使其好像一桩罪行,一种反自然、极荒唐的举动。但这些观念和偏见是否传达出一种虚假的客观性?让·埃默里没有把“自死”看作一种行为,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对抗社会学和心理学陈词滥调的个人思想和意愿。他并非在为自杀辩护,而是希望人们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人是他/她自己肉身最基本的主宰者,一个人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社交网络无关,也与“生”之宿命无关。
-
西方古代的天下观刘小枫 著《西方古代的天下观》是《从普遍历史到历史主义》(华夏出版社,2017)一书的姊妹篇,前者接续后者,继续向前追溯“普遍历史”的历史。 全书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以两篇希腊化时期的原典起头,后接两位当代西方古代史学者关于西方古代史书的论文。随后五篇论文聚焦于如下问题:“普遍历史”或“世界史”书写的出现,与亚历山大大帝梦想打造的帝国以及随后崛起的罗马帝国有怎样的历史关系?普遍历史观反应了当时的西方智识人和帝王怎样的“天下”观? 在拉丁基督教的视野中,古希腊罗马智识人的“天下”观具有了新的含义。第二单元以第二罗马帝国,即基督教帝国奠立时期的尤塞比乌斯起头,以12世纪罗马教廷的帝国式权力即将达到顶点前夕的约阿希姆收尾。在20世纪的历史哲学大家斯宾格勒和沃格林看来,这位约阿希姆决定性地影响了近代欧洲人的“普遍历史”观。
-
风土与道德之间朱坤容 著和辻哲郎(1889—1960)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人间学伦理学体系是其代表思想,本论文以东亚儒学的视角为基础,检讨了其中的普遍基础风土文化论和特殊表现国民道德论,意在揭示东方思想源流在和辻思想中的基础意义,进而探讨东方传统思想在西学东渐语境下对现代的启示
-
批评理论的理念[英] 雷蒙·盖斯 著,汤云,杨顺利 译本书从意识形态批评的角度解释了行为者的认知信念、兴趣以及价值观念是如何被形塑与制造出来并相互牵连,解释了意识形态如何为特定社会的行为者形成主体性以及构建自我提供了某种限制性的、诱导性的框架。作为批评理论和意识形态批评领域的经典,本书不仅再现了意识形态“内在批评”的巨大潜力,还将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
瑞安市家风家训口述历史历史研究所 著,瑞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温州大学 口述瑞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编的《瑞安市家风家训口述历史(第1辑)》以受访者姓氏首字拼音顺序排列,所采集的口述历史关注家庭(家族)的发展脉络、亲情关系;注重人生经历,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形象,展现这些家庭(家族)的人文内涵与其中凝结着的智慧、丰富的治家经验。同时,本书也突出了瑞安家风家训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体现了瑞安较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对于家风家训中“家”的理解有新的认识与突破,上升至“家庭、家族、家乡、家国”等更为广泛的概念层次,以呈现家庭、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互动性与联系性,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起到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
近代以来《论语》注疏辨正陈洪杏 著本书在“中西之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人生的有待性价值(孟子所谓“求之有道”而“求在外者”)与无待性价值(孟子所谓“求有益于得”而“求在我者”)的分辨为前设,将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置于三重语境下:?老子、孔子出现前后中国人心灵眷注的焦点发生了由“命”而“道”的深刻转换;?炎汉以降、近代以前,《论语》注疏先后历经了伦理政治化、玄学化、理学化、朴学化,但对“道”的瞩望始终未曾衰减;?当今世界文化出现了严重危机,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迟迟未能真正进入近代、现代。在此理解前设、复杂语境下,本研究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论语》章、篇之精义及隐贯全书的孔子之“道”,寻问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转换之途。主要观点如下:(1)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是《论语》注疏史上语境复杂、面临挑战强、体例创多的一段时期。考辨这时期的注疏,有助于探究《论语》章、篇之精义及隐贯全书的孔子之“道”,寻问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转换之途。(2)“时代的双重脱序”导致了当前的《论语》热内藏着深重的危机。长达两千多年的《论语》注疏史,“道”一直是其最后的价值归宿,新时期的注疏正可以从这里汲取珍贵的养分。(3)将人生的“境界”向度与“权利”向度错落开来,援引各种中外理论再度阐释《论语》里的孔子之“道”,自觉反省传统“内圣外王”说在对个体“权利”求取上的不足,这可能是近代以来《论语》注疏实现现代转换的必经之途。(4)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对历史大的贡献在于体例的创制,如“依篇疏解”、“就章迻译”。“依篇疏解”的运用要求注家当在信念笃守与理性探索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张力。(5)从总体上看,近代以来的注疏较为逊色。不过,这时期的注疏先后受到了各种理论坐标系的影响,这些坐标系带来了各种问题,同时亦激发出了各种发人深省的胜义,后者是《论语》注疏有望再度经典化的希望之所在。学术创新:(1)以“中西之辨”为历史背景,将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置于“时代的双重脱序”这一语境下,遂使这时期的《论语》注疏研究有了世界性的“时代”视野。(2)以人生的有待性价值与无待性价值的分辨为前提,借重黄克剑对中国“轴心时代”——出现了老子、孔子的那个时代——所作的中国人心灵眷注重心发生了“由‘命’而‘道’”转换的阐释,将《论语》把握为一位穿透了“命”的忐忑而归心于“道”之从容的哲人所遗教诲的辑录,从而使对近代以来《论语》注疏的品评有了一个不落于俗格的准矱。(3)在《论语》注疏研究史上,首次注意到并探讨了“依篇疏解”体例施于《论语》的依据、制约因素,为《论语》微义的进一步抉发提供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此外,还首次深入总结了“就章迻译”体例的实践效果。清末、民国的《论语》注疏之研究学界已在开展,但就近代以来直至当下这整个时期而言,本研究尚属首次。(4)本研究以义利之辨、文质之辨、形上形下之辨、内圣外王之辨概括孔门“道”辨,为学界鲜见。这一简明、扼要的思路,或对《论语》注疏史研究、四书注疏史研究乃至儒学史研究,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
阿育吠陀瑜伽王志成 著《阿育吠陀瑜伽》结合了阿育吠陀的医学思想和部分实践,抓住了具有5000年历史的瑜伽之根,指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完善的当代瑜伽之路,让自己的身体更好地得到锻炼,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由于阿育吠陀瑜伽考虑到了个体的体质之差异,能量之差异,所以,阿育吠陀瑜伽在这个时代可以被视为瑜伽2.0版,对于人们科学管理自己,减少瑜伽伤害,非常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