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金缮生活法坎迪斯·熊井 著金缮艺术是一种日本传统陶器修缮技艺——用大漆粘接断裂的瓷片,用金对修痕加以美饰,使其比原貌更加亭亭耀目。 本书将金缮视为一种心灵与生活的艺术:那些过往的伤痕经过自我治愈,会使你更强大。当你觉得自己的心灵支离破碎,你还是可以拾起那些散落在地的碎片,将它们再次拼合,然后闪耀地生活。
-
差异与重复[法]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著,安靖,张子岳 译在《差异与重复》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德勒兹对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了阐发:纯粹差异,既非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亦非概念性差异,而且绝不从属于同一性、类比、对立和类似性;深邃重复,绝不能被还原为相同事物或相同元素的机械重复、物质性重复。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非常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
外国哲学赵敦华 著《外国哲学》(第37辑)由赵敦华教授任主编,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组稿。由五个栏目组成。分别是:希腊哲学研究、中世纪哲学研究、近代哲学研究、现代哲学研究、印度哲学研究。收入论文9篇。
-
谎言[法] 玛丽–法郎士·阿兹布鲁克 著《谎言》“永远不要说话”是否可能? 如果扭曲事实为说谎,那么为了掩盖真相而保持缄默呢?如果说谎是不安好心、伤害他人,那么所谓“善意的谎言”呢?如果说谎只是个人的事,那么因为说谎而造成的不公正呢? 《谎言》一书试图跨越谎言的所有差异,探讨无论哪一种谎言,其共同点是什么,不变之处又是什么,让我们从谎言开始观察人性。 作者:[法]玛丽–法郎士?阿兹布鲁克 出版社/出版:新星出版社 策划出品:读库 尺寸:120x200mm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定价:84.00元
-
不服从[法] 玛丽–法郎士·阿兹布鲁克 著《不服从》 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现代教育首先教人服从——遵照法规,融入社会。但我们就应该学会服从吗?如果接受教育是为了寻求自由,那么服从和自由是否相互矛盾?服从只是随波逐流、言听计从吗? 《不服从》围绕服从这个母题,阐析了奴役、违抗、越轨等种种概念,以及它们对民主社会造成的影响。
-
报复[法] 玛丽–法郎士·阿兹布鲁克 著《报复》 人类史即复仇史 报复和自卫都是对侵犯的还击,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由受害者或其亲人完成的报复,可以叫正义吗?看到自己眼中的“正义”得不到伸张,狂热地加入舆论审判大军,这又是什么呢?《报复》一书探讨了报复和正当防卫、私刑和伸张正义等概念,在不断的辨析和追问中,让我们思考报复和原谅、作恶与正义之间的关系。
-
一切特立独行的人都意味着强大[法] 阿尔贝·加缪 著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38岁时,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47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法国,他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
冈仓天心东方三书[日] 冈仓天心 著,孙莉莉 吴若思 吕灵芝 译《理想之书》《觉醒之书》《茶之书》是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美术家冈仓天心的代表作,由英文写成,围绕“亚洲是一体”这一核心观点来展开。我们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全译本,并把三书结为一册,让这三部冈仓天心的代表作一次性完整呈现,便于读者对照省览,以把握作者思想的全貌。天心把亚洲一体的根本归结到理念,这种理念是黑格尔式的,也即是无限的(不受外来事物的限定),绝对的(不与外来事物对立),自由的或独立自在的(不受对立事物的必然关系的限定),甚而是文明的尺度。所以他的亚洲论述今天读来仍有某种兴味。这种对亚洲、对东方作为人类根本尺度的彰显,而非作为与西方竞争的暂时的集合体或虚应故事,其力度尤似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如果他的论述对理解“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有所助益,那就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读冈仓天心的原因。
-
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著,伍晓明 译《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是法国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关于超过之意义的研究。超过意味着超出那在传统存在论或形而上学中被规定为至大无外的是或存在。在此总体之中,诸是其所是者争是其是,因此互相冲突,战争是永恒真相,和平仅为权宜之计,真正的超过则已破产。但在这一总体中,主体之主体性或人之人性构成了例外。主体在超出或尚未及于是或存在之处。在成为有关对象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之前,在成为支配一切的自我之前,主体作为感受性已然暴露于他人,已然回应着他人,因而也已然对他人做出了无条件的应承。作为不可换下之我,主体的这一责任或应承从根本上是无限的。对于公正的要求始于第三者的到来。需要对每一他人做出应承的我于是就需要比较不可比较者。比较召唤公正。公正的社会建立在一视同仁之上,一视同仁则必须基于我对他人的无限应承。本书的哲学语言使以“是”翻译“être”及以“是其所是”翻译“essence”成为某种必要。如果读者更熟悉或更喜欢“存在”,可尝试在阅读本书时以之代入。
-
知觉的世界[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 著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通过对一系列主题——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为,尤其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