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易经与中医南怀瑾 著众所周知,中医与道家、《易经》息息相关,但为何相关,如何相关,一般人并无深究。这本小书,南怀瑾先生仿若置身中国文化的河流,由中医文化“溯洄从之”,探到了《易经》文化的方方面面,又回转头“溯游从之”,厘清了《易经》、道家与中医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探讨了诸多相关联的问题,如《易经》的体用、气候与医疗、卦象与历法、道家的生命学说、各家的阴阳之说、五行医理、心理与疾病,等等;涉及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八卦、阴阳、历法、律吕、五行、干支、五星、“洛书”、“河图”等。其间诸多的观念经纬交织,更使人得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易经》与中医之间某些牵强的理论联系,先生亦有深刻的反思和犀利的批评,发人深思。
-
说服与不被说服的艺术瓦尔特·辛诺特,阿姆斯特朗,罗伯特·福格林 著,陈晰 译本书是美国很有影响的圣智学习集团(Cengage Learning)出版,美国杜克大学很受欢迎的MOOC课程Think Again的权威配套教材(第9版)。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如何理解论证,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论证无所不在。在广告中,在法庭上,在政治、道德以及宗教讨论中,在历史、文学以及哲学等各类学术课程中,甚至在我们面临职业、资金以及家庭抉择时的个人生活中,论证都充斥耳边。不理解论证,我们就无法彻底领会生活中这些至关重要的方方面面,也无法面对这些充满迷惑的难题和问题。 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各种论证中的演绎、归纳和谬误,提高自己说服别人的能力和技巧;同时,不被各种谬误所误导,做个思想独立自由的人,从而理解我们真正的生活。
-
话语的力量杨大春 著《话语的力量:20世纪法国哲学论丛》主要围绕法国哲学相关问题展开。在法国当代哲学中,无论福柯意义上的话语还是德里达所说的文字,都推动了主体的终结或主体的物质性(物性);回溯到后期现代法国哲学,特别是梅洛一庞蒂哲学,语言体现的则是主体的精神性(物质性与观念陛、物性与无性的结合或张力);进一步回溯到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早期现代法国哲学,主体的纯粹观念性(无性)就充分展现出来了。从早期现代哲学到后期现代哲学再到当代哲学,语言的自身物质性的扩张导致普遍理性意义上的主体过渡到个体实存意义上的主体,进而出现了主体的终结或死亡,这体现的正是话语的力量。文集既揭示了法国哲学演进的逻辑,也再现了作者在法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进路。
-
洛克与政治理性[美] 彼得·C.迈尔斯 著,刘敏,王涛 译英国思想家洛克是现代政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但学界对他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本书试图回答其中根本性的争论,即洛克的政治理论是否具有清晰的哲学基础和融贯的论证逻辑。迈尔斯以政治理性为核心,对洛克的政治哲学做出了全新的解读。 迈尔斯从洛克的自然哲学和自然史方法入手,研究他的自然状态概念;结合蒙田的学说,分析洛克笔下理性和幸福的复杂关系;从促进理性自治和理性自由的角度解释洛克的宪制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
发生、可见与物性舒志锋 著《发生、可见与物性:梅洛-庞蒂的美学理论及其当代效应》从“发生”“可见”、与“物性”三个角度对梅洛-庞蒂的美学理论进行重审,力求以此来切中梅洛-庞蒂美学的实质,并且凸显梅洛-庞蒂美学理论与当代哲学、当代艺术的内在关联。该著作总体上分为三部分,即梅洛-庞蒂的发生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视觉理论、梅洛-庞蒂的物性(空间)理论。试图将之延伸到当代美学、哲学、艺术语境中,旨在凸显其美学理论的“当代效应”,其中还隐含对“梅洛-庞蒂的美学理论”与“梅洛-庞蒂的美学理论的当代延伸”的探究与重释。
-
陈乐民作品新编陈乐民 著所谓启蒙,说到底就是启愚昧之蒙。正如康德所言,“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本书是一部扼要介绍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思想家及社会背景的通识作品。作者陈乐民先生晚年将切身关心的问题越来越集中于欧洲文明进程中的启蒙时期,并以随笔的形式分题叙述,希望引领读者探求启蒙的历史过程、了解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思想、反思启蒙的历史意义、理清国人对于启蒙的认知偏差。 全书以伏尔泰为引线,串起了几乎所有17、18世纪英国与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深刻阐释了启蒙的终极价值。
-
陈乐民作品新编陈乐民 著本书为“陈乐民作品新编”之一种,收录了作者关于中西哲学的思考与感悟,其中有对中西哲学家思想的剖析,有对中西哲学理念的对比。篇幅有长有短,皆精警可读。 全书共分四辑,辑一集中呈现作者对哲学之道的体悟;辑二为作者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独到见解;辑三探讨了莱布尼茨、费希特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主张;辑四为作者多年来阅读康德的心得体会。 在作者看来,哲学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永远也到不了底;中西文明可以交流,可以各有体用,但很难融通。 中国哲学精髓与西方哲学智慧在作者笔下相遇,碰撞出耀眼的光芒。
-
涂尔干文集·宗教社会学卷二[法] 爱弥儿·涂尔干 著,汲喆 译本集收录第一篇文献是《原始分类》,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采取分类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观念,人们又是在哪儿发现分类这种独特配置的蓝图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涂尔干和莫斯考察了人类所形成的最粗陋的分类。在澳洲,在中国,图腾呈现了最原始的分类模式,而分类的几种原初形式又揭示了人类现今分类观念的集体之起源,社会之起源。本集收录的第二篇文献《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1898年发表在《社会学年鉴》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足见其在涂尔干本人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年鉴”学派的思想传承中举足轻的地位。除形式上的重要性外,《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在内容也也可以说是涂尔干思想转向的一个标志。《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在本文中都已露出端倪了。
-
涂尔干文集·哲学卷[法] 爱弥儿·涂尔干 著,梁栋 译本卷的主题为哲学稿,共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篇文献为《哲学讲稿》,是早年涂尔干在桑斯中学任教时,由其学生安德鲁??拉朗德所作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从内容上来说,由于该讲稿所面对的是些中学生,所以,无论是讲述方式,还是讲述内容,都不会晦涩难懂。也正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课程中所要求的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构成哲学经典的各个哲学家的学说,这份讲稿就显得很通俗易懂,有些地方甚至还很口语化。第二篇文献《社会学与哲学》是作者的一部论文集,收入了他的四篇重要论文“个体表现与集体表现”、“道德事实的确定”、“答复异议”、“价值判断与实在判断”,理论性很强,集中体现了涂尔干社会学在学科地位、对象、方法论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立场和观点。 第三部分是论文与演讲,第四部分是一篇评论,大部分是首次译成汉语。
-
动情的理性钱永祥 著《动情的理性》探讨了政治哲学领域一些棘手的议题,其中涉及自由主义的道德认定、公共说理、普遍主义,并批判性地考察了中文世界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几种政治思想,如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论、施特劳斯对多元主义的批判及其美好人生观、伯林的历史观等。 在对上述议题的探讨中,作者均强调道德原则与道德价值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政治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唯有靠说理及其内在的普遍主义性格,才能平等地考虑所有相关者的利害。但这种理性又必然源自“情”的鼓动,即人世间的无数歧视、压迫与苦难令我们感到不忍与不甘,由此动情之后发为关怀与在意,从而激发实践的介入。 作者从平等式自由主义的学术取向与实践意涵出发,并以当今中文世界的思想状况为主要脉络与背景,试图重新厘清自由主义所认定、追求的价值。作者认为,自由主义蕴含着一种人本主义的道德意识,由此出发,它对政治的价值与制度提出了具有明确道德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