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马克安哲学研究韩雪吟 著公元2世纪,在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影响下,地中海沿岸萌发了诸多二元论的思潮。《马克安哲学研究》一书选取了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马克安(Marcion,约110-160年),他的二元论围绕着物质—精神与善—恶的二元对立展开,从中几乎可以找到当时小亚细亚地区所有二元论思想的影子,是非常典型的两希文明产物。关于他的二元论体系,学界比较有争议的一点就是马克安是否算得上诺斯替主义者。本书通过抽丝剥茧的梳理,追溯他的思想来源与形成脉络,分析他的文本之后发现,与诺斯替二元论自上而下的庞大宇宙体系不同,马克安的二元理论并不是建立在宏大叙事的基础之上,而是自下而上,来自于对他所理解的人类生命基本事实的描述,并从日常经验中获得他的哲学思考。马克安的思想是中古时代二元论思潮的一个缩影,从中得以窥见当时不同文明交融碰撞的火花,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价值所在。
-
阿伦特张念 著阿伦特拥有广泛的读者,却又以晦涩难懂著称。她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她是古典主义者吗?她属于现代性批判这个训练有素的庞大阵营吗?她认同雅典与耶路撒冷之争吗?这位奇异的思想家不仅扩展了作为概念的政治,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总是在“生活世界”之中,陪伴着生命感受力的真切与确凿。本书正是以这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现象为出发点,试图在错综复杂的思想基座上,描画出阿伦特所强调的“政治感”的轮廓线。无论个人意愿如何,生命总是诞生于世界—政治之中。在这个诞生情境里,身体—行动—记忆成了故事的作者,而生命的荣耀与耻辱也总是来自政治……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林欣浩 著一部严谨却不严肃的哲学史!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世界会不会是假的? 我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别人的梦中? 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这个世界有没有终极真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翻开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了解哲学家们穷其一生苦思的问题及最终答案。
-
失败的融合[法] 罗伯特·扎勒特斯基 著本书以十八世纪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的会面为中心,解读了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具权力的统治者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两人进行了四十多次私人会议,持续近四个月。 狄德罗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把叶卡捷琳娜看作是开明改革和建立公正社会的最后一线希望,叶卡捷琳娜则希望通过法制化和制度化来施行她的仁政。随着谈话的进行,叶卡捷琳娜不仅对自己的角色有了非常不同的认识,对狄德罗也有不一样的理解…… 二人从最初的互相敬佩与尊重,到对具体事宜的分歧,至思想上的龃龉,矛盾和观念上的交锋,最终不欢而散、分道扬镳。作者从两人的不同学识背景、身份地位给予了解释,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观念和处事风格,也展现了他们从“理解”到“不理解”的内在逻辑依据。
-
与哲学家谈快乐[法]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著,李学梅 译本书源于作者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教学讲义,由最初口头授课的内容整理而成。作者在东西方哲学的基础上,以鲜活直白而又充满趣味的语言将快乐的秘密带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快乐是有方法的,且通往快乐的途径有三种,在书中作者启迪人们,所谓完美的快乐是生命本身的一种深刻、积极和有意识的表达,它与生俱来,当我们辅之以智慧,那么我们就会区别于当下建立在消费主义和自我陶醉基础上的虚假的现代幸福观,进而获得真正深厚而持久的快乐。
-
卢梭问题[德国] 恩斯特·卡西勒 著,刘东 编,王春华 译卢梭及其著述不仅对人类思想、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引起后人褒贬不一的激烈争论。比如,卢梭的学说内在是否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他的《社会契约论》与其他著作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卢梭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暴力盛行以及爆发的诸多暴力革命是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卢梭作品真是一种文学倾向的小说?恩斯特??卡西勒驳斥了“学说内部存在矛盾”的说法,认为卢梭以自然人为基础构建的社会契约论既非霍布斯的“利维坦”,也不同于百科全书派,并由此阐述了卢梭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
莱布尼茨著作书信集 连续体的迷宫[德] 莱布尼茨 著,高海青,杨韶刚 译该卷第一次把莱布尼兹在1672到1686年期间撰写的重要文本搜集到了一起。这些作品,大部分之前都没有被翻译成中文,代表了莱布尼兹对连续体的组成问题的持续努力,而该问题的解决对其思想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卷第一部分是对莱布尼兹巴黎时期作品的摘录,在这部分,他把该问题处理成了无限分割的物质是否蕴含着“完美的点”,物质和空间能否被视为真正的整体,运动是否真的连续,物体与实体的本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莱布尼兹1676年关于连续性与运动的对话。最后一部分源于他1677-1686期间在汉诺威居住期间的作品,莱布尼兹抛弃了他早期超验的创世论和原子论,转而支持起了物质实体理论,而在该理论中,现实的物体和运动都建立在实体形式或力的基础上。莱布尼兹的文本(其中一篇是法文,其余都是拉丁文)在对开页上都有英文翻译,此外还附上了导论、注释和包含了莱布尼兹早期著作的相关摘录的附录,还附上了详细列举了重要的术语及其翻译的极有价值的术语表。
-
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 著“苏格拉底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就是苏格拉底在世时曾受到张扬理性主义的指控。从现代性问题出发,尼采再次对苏格拉底提出指控:由于苏格拉底犯了唯理主义的大错,才惹出了西方现代性,后者成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和漩涡的中心。据此,尼采宣布了苏格拉底这个历史“偶像的黄昏”。海德格尔未予审理就接过尼采的指控,并跟随尼采致力于回到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人……好些后哲人则跟着尼采-海德格尔步入后现代的黎明。 同样从现代性问题出发,施特劳斯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驳回了尼采对苏格拉底提出的阿里斯托芬式的指控,并把现代性问题的指控转过来对准了尼采自己——现代性的三次浪头恰恰是西方哲人不再理会或不再能理解苏格拉底问题的结果。 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施特劳斯看清了现代性问题的深远本相,并由此找到了克服现代性方案的方案:回到原初的“苏格拉底问题”,而非奔向抛弃这一问题的后现代。就此而言,重审“苏格拉底问题”是施特劳斯一生学术的基本着力点。施特劳斯逝世后,其后学陆续刊布了不少施特劳斯的早期文稿和未刊讲稿,并结集出版:Thomas L. Pangle编,《古典理性主义的重生》(1989),迈尔编,《施特劳斯文集》卷一至卷三。然而这两个文集都没有收全施特劳斯生前发表过的所有文稿。本书致力于收集所有未曾结集的施特劳斯文稿,2008年初版收文14篇。2016年增订本删去2篇已归入施特劳斯相关文集的文章,另增补文稿15篇。本次在2016年“增订版”基础上新增9篇施特劳斯遗稿,对译文中的某些术语、个别译文有多处修订,是为第三版。
-
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 著这是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作品,由15篇论文、笔记和评论组成。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致力于柏拉图作品的研究或者涉及柏拉图的作品。但是,只要仔细阅读这些片段,并重温其中援引的施特劳斯的早前著作,就会发现,这里的每篇作品都是针对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的研究,都在实现这样一种哲学探索,都是这样一种哲学探索的典范。
-
智慧瑜伽之光[印] 商羯罗 著,王志成,曹政 译《分辨宝鬘》相传由古印度思想领袖商羯罗大师撰写,以师徒对话的形式,集中阐释了吠檀多不二论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印度最普及、最出名的吠檀多派不二论著作之一”。内容紧扣“分辨”的主题渐次展开,其主体是对作为众生(尤其是瑜伽修士)代表的“弟子”提出的七大人生和修行问题的回答及相应的修行指导:什么是束缚?束缚是如何产生的?束缚是如何持续的?如何从束缚中获得自由?什么是非我?什么是至上自我?如何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印度哲学研究专家王志成教授、曹政博士,积数年之功,将该书译成中文,并详加注释,成就了这本《智慧瑜伽之光:商羯罗的〈分辨宝鬘〉》,为印度哲学与宗教研究进一步夯实了文本基础,为数以百万计的瑜伽爱好者、习练者和修行者追寻更高、更美的生活打开了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