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时代的精神处境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处境》于1931年出版,当时正值德国正值魏玛共和时期,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经济大萧条,社会集体焦虑不安。雅斯贝尔斯对于当时的社会集体精神病态进行哲学思考,写下了这本书。因此,本书可视为从哲学观点,对当时德国社会的精神状况所作的病理诊断与反思。在该书中,作者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描绘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世人的困境。作者的论述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对当今时代仍有借鉴作用。
-
努斯崔延强,梁中和 编本书是一部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的论文集,主题为“理性与概念——古希腊的认知理论”。本书收录两篇原典译文,分别涉及恩披里柯、西塞罗著作中对古希腊哲学诸多学派的真理标准及概念问题的探讨。两位罗马时期哲学家的原典,一方面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为当代知识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理解视角。另外收录九篇论文主要包括对柏拉图哲学中知识、信念、本原、可知世界等基本概念,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努斯、思想同一性问题,以及晚期希腊在哲学中的辩证法、逻辑学概念的详尽分析。
-
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拉采尔[希] 斯托扬诺斯(Alexandroas Stogiannos) 著,刘小枫 编,金海波,方旭 译,张培均 校《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拉采尔:驳拉采尔持地理决定论之谬说》讨论拉采尔对当代地缘政治学体系的影响,旨在反驳把所谓“地缘决定论”归到拉采尔头上的通常做法。有感于学者们对拉采尔的众多矛盾评价,作者详尽分析了拉采尔思想的诸多构成要素,具体探讨了与理解拉采尔作品相关的一系列重大主题。这本书适合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地理学、地理学史等诸多领域的学者和学生阅读。
-
我们自身的外人[法]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 著本书是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理论随笔,作者从自己作为旅居法国的外国人所体验到的各种情感出发,由外国人在法国的历史引入,从而引申出对身份问题的探讨。“外人”和“自我中的陌生性”是贯穿本书的两个重要概念。作者不仅展现了在古希腊悲剧、《圣jing》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20世纪的文学中的外人形象,还探讨了历史上外人的法律地位,更有力地论证了我们对自我的彻底审视,这一审视始于认识到外人身上最令我们恐惧的东西可能正是我们不想在自己身上承认的品质:我们自身彻底的陌生性。克里斯蒂娃断言,只有承认“外人就在我们自身之中”,我们才能开始公平地对待他人。
-
幸福之路[英] 伯特兰·罗素 著,傅雷 译如果我们一直处在精神内耗中,又怎会感到幸福? 你是否常常不自觉地与自己为敌,伤害自己而不自知? ·即使触碰到的规则不合理,也会自责反思,产生负罪感。 ·期盼通过别人的赞誉、艳羡和认可,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你是否会感到物质方面的压力,为收入焦虑不安? ·当财富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时,大多数人很容易挫败和沮丧。 ·被迫卷入有形或无形的财富竞争中,我们的焦虑随之而来。 你是否过度看重他人,因他人而产生不好的情绪? ·通过跟别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看到的都是自己所缺乏的。 ·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害怕被非议被批评。 翻开《幸福之路》,看透使我们精神内耗的根源,获得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
-
卢梭导读[美] 施特劳斯 著,马克斯 编,曹聪 译施特劳斯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卢梭专题研讨课,本书根据课程录音整理而成。 《卢梭导读》篇幅巨大,共计十七讲。前四次课,施特劳斯以《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两翼,提纲挈领地提出阅读卢梭的基本问题,为学生和我们提供了在卢梭思想迷宫中穿梭的引线团。第五次课,施特劳斯给出他阅读卢梭的经验。之后的十几次课,则专门围绕卢梭的《爱弥儿》展开讲解、点评。 施特劳斯学术生涯中没有专门写作过关于《爱弥儿》的作品,因此本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别处看不到的施特劳斯眼中的卢梭。
-
神谱[古希腊] 赫西俄德 著,刘小枫 编,吴雅凌 译《神谱》以神话形式描绘宇宙或世界的形成,从起初的浑沌状态讲到天地的分离,是一部宇宙起源神话诗。《神谱》还是一部重要的政治神话诗,从天神家族的乌兰诺斯,到提坦家族的克洛诺斯,再到奥林波斯家族的宙斯,父子三代争夺王权的叙事占据诗篇非常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在某些时候,赫西俄德不惜中断诸神的家谱,让位给政治神话。多重主题决定了《神谱》具有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也充分展示了赫西俄德高妙的叙事技艺。
-
伟大的小心灵[美] 玛丽埃塔·麦卡蒂(Marietta McCarty) 著孩子们那似乎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提问总是能深深地打动我们。他们看似天真无邪、幼稚的问题,仔细想想,无不散发着哲学的韵味……其实,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他们对各种哲学主题都有自己非常了不起的想法和见地。成年人的思维往往会被年复一年累积的各种包袱所累,而孩子们的头脑完全不受任何凡俗琐事的干扰,他们不以任何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而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又该如何呵护孩子这份不受俗尘纷扰的好奇心?如何和孩子一起聊聊他们最常问起的哲学问题:关于友谊、责任、幸福、公正、时间、勇气、死亡、偏见、人性、自然、同情、自由、博爱……这些问题无疑关系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类命运的想象,对自身的评价和定位,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本书中,美国资深哲学教师、教育顾问玛丽埃塔·麦卡蒂运用故事、诗歌、音乐、绘画、游戏、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和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20多位世界知名的哲学大家“相遇”,了解他们伟大的思想,从而启迪孩子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并教会家长或教育工作者如何循循善诱地和孩子们聊聊上述这些最重要的人生主题,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探索力和思辨力。孩子们的思考将构建出他们对世界和未来的憧憬与想象。
-
欧洲历史上的永久和平愿想娄林 著在人类思想史上,战争与和平的辩证问题一直占据着不同寻常的位置。本辑收录欧洲关于永久和平——尤其是欧洲内部和平可能性的思想史文献及研究,一方面总体性展示自中世纪至十八世纪欧洲和平观的历史沿革,另一方面关注几个代表性个案,如佩恩的“欧洲合众国”构想、根茨针对康德“永久和平论”的异议、1800年前后德意志学人关于“永久和平”的论争等,以这些代表性个案为剖面,加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的认识。
-
公民大会妇女[古希腊] 阿里斯托芬 著,刘小枫 编,黄薇薇 译雅典的一位普通妇女,因不满男人执政的效果,发动所有妇女,伪装成男人,混入公民大会,投票夺取政权的故事。但是,剧本并未着力凸显政变过程,而是极力展示新政纲领及其实施的困境。妇女成功夺权后,女主人公普拉克萨戈拉当众宣布了新政的理想:取消贫穷,消灭犯罪,建立一种共同幸福的公共生活。具体政策为:一切公有,即让所有公民共同享有一切财富、妇女和子女。在这个新社会中,奴隶将承担耕种和劳作,妇女则承担编织和打理财务等公共服务,城邦将从父亲的角色转变成母亲。在母性的仁慈和关爱下,人人都将丰衣足食,不再有人犯罪和诉讼。城邦也不再拥有千家万户,而是变成一个没有隔阂的大家庭,所有人同吃同住,共度幸福时光。但是,阿里斯托芬却用剧本的后半部分告诉我们:强行实施“绝对的平等主义”将会是一场丑陋无比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