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陈爱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在特殊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所处的历史境遇、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观、历史观等理论问题。对于当时来说,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问题的阐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毋容置疑的,但其中存在的缺陷也为第二国际内部的少数理论家以及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他们的批判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
帝国主义与依附(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当某些国家的经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和扩张制约的时候,这种状况就被称之为依附。当某些国家可以在自我推动下进行扩张、而另一些国家只是作为这种扩张的反应而获得发展时,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各国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总是具有依附的形式;依附关系制约一国内部的经济结构,而各民族经济的结构性条件又决定这种依附性结构的运行;打破依附状态的办法是改变内部结构,而不是将内部结构与外部影响隔绝开来。从这种理论出发,作者深入讨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全球经济依附关系,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自主发展给予了深切的关注。
-
重读《资本论》(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重读〈资本论〉》适合我们当前的时代,因为它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失业的著作。近几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激发了人们对《资本论》的兴趣,新的解读一般聚焦于全球化,说明资本与现代劳动结构的密切关系。但詹姆逊认为,《资本论》还试图解决哲学和再现的问题。詹姆逊指出,马克思试图表达的是全球资本主义这一复杂的整体现象,对这种现象的回应是创造出一个概念不断运动的文本,把资本的每一个新的特征转变成一个问题,把每一种新揭示出来的特点转变成有待解决的新的挑战。这一过程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神秘力量——它是一种自我修补的机制,通过扩展克服它的衰败,而全球化正是这种修补的新的实例。然而,詹姆逊强调,资本主义是一种穷凶极恶的机制,其典型特征是浪费和破坏,当前破坏的体现是大量失业。
-
世界规模的积累(埃及)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是萨米尔.阿明的主要代表作,曾对一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实践产生显著影响。作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是由一个“中心”和“外围”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心”利用不平等的国际劳动分工剥削“外围”,从而实现其世界规模的资本积累;而“外围”的经济发展则因此被“滞阻”,并处于对“中心”的依附地位。这是发达与欠发达的根本原因,欠发达国家只有摆脱这种依附关系,才能获得经济发展。
-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日)渡边雅男进入21世纪以来,差别和不平等在全球范围扩大,制造了大量贫困生活者。与此同时,掌握“支配权”的人却积累着庞大的财富。这种失衡的社会现象是以经济财富、政治权力、文化威信、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因此,不能把它简单地认定为个人的问题,而是集团和社会的问题;并且,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的、文化的(思想)问题。本书从社会科学角度,对马克思的全部著作进行考察,进而得出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为揭露当今世界不平等现象背后的因素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
普罗米修斯的自白张云阁传统阐释路线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物质性因素,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主体性因素,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主体性因素,忽视人的物质性因素。从而,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呈现的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被遮蔽了,“现实的个人”变成了一个被肢解了的抽象的人。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促使我们要重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用,笔者从现有的文本出发,重新阐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澄明由马克思开启的新世界观变革即历史唯物主义中整体性和全面性的人的生成,彰显历史唯物主义变革的当代意义。
-
马克思人才思想研究李艳华马克思把目光既投向于既成人才(伟人、天才、发明家、领袖等),也聚焦于一切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尤其关心工人阶级的成长、成才问题。《马克思人才思想研究》主要阐明马克思人才思想对当代人才思想研究的一些启示。从社会制度层面看,马克思揭示的人才本质与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统一性,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是能够养育人才、促人成才的社会,是能够落实劳动者成才权的社会。从价值观念上,马克思的人才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的人才价值观的生成及人才价值实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马克思人才思想实质上是关于“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人人成才、人人展才”的思想体系,是有关一切劳动者成长成才观念的集合,是一套包含了人才本质观、人才价值观和人才历史观等在内的科学体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 著暂缺简介...
-
读《资本论》[法] 路易·阿尔都塞,[法] 艾蒂安·巴里巴尔 著,李其庆 冯文光 译《读(资本沦)》的主要部分是阿尔都塞于1965年初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举办的《资本论》研究会上所作的几篇哲学报告。这些哲学论文是阿尔都塞在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斗争中构思、写作和发表的。阿尔都塞本人在1970年5月《读(资本论)》英文版正文前面的按语中写道:“关于这部著作写作时(1965年)的形势,关于它作为对这种形势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干预的性质,以及关于它在理论上的局限、缺陷和错误,读者应该读读《保卫马克思》中的介绍——《致我的英语读者》。”阿尔都塞这里所说的形势就是指苏共“二十大”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及在法国共产党内和法国哲学界出现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的形势。阿尔都塞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就是对这种形势所作的“干预”和“反应”。阿尔都塞著作涉及的不是这种形势的政治方面,而是在这种政治形势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和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关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与成熟期著作之间关系的争论;二、关于“斯大林主义”问题的争论。阿尔都塞进行“干预”的目的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之间划清界限。
-
卡尔·马克思的诱惑[印] 穆茨班·雅尔 著,齐闯 译《卡尔·马克思的诱惑》基于哲学视角分析了异化、物化以及拜物教间的相互机制和问题诟病。同时将其内联于21世纪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当中。作者进而又从人的本质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向度批判异化、物化和拜物教,着眼于权利和平等的上层建筑理念,最终还原到“人”本身来透视其应有的恰当存在方式。全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进行有效结合,由此揭露了“物”的勃勃生机及其对人本身的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