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设之维韩春虎 著本书从宏观上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基本问题:该命题的科学性、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关系、它与当代文艺学理论创新的关系、方法论问题和从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本课题所写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入中国语境后所产生的独特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勾勒中国化特色,以主要的篇幅总结诸多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所取得的成绩,概括和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流变。同时又指出发展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著,陈望道 译《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1872、1883、1890年德文版的书名曾改为《共产主义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对资本主义作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强调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阐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的共产主义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宣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为《宣言》不同版本所写的七篇序言有重要理论价值,对学习和研究《宣言》具有指导意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维度陈少雷 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重点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理论演进、实践路径等相关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历史维度,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起点、逻辑起点、理论起点和实践起点等方面切入,围绕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个阶段勾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图景。在理论维度,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题、理论品格等方面,梳理其不断创新发展的哲学基础、时代条件、演进过程等核心要素。在实践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及其价值意蕴,并从主体、对象、方式、成果等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唐立军 著本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由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筹划编著,自2012年创刊迄今,已出版发行了八辑,每辑都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深厚的理论承载。按照CSSCI收纳指南,2019年《论丛》改版为集刊,每年出版发行两辑,栏目重新进行精心设计,本辑的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栏目如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王金玉 著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理解与阐释”(09BZX011,已结项,良好),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在此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当代意义。第一章主要依托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经典文本,在尽可能准确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揭示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概念的本质内涵及理论地位。第二章主要是对罗莎·卢森堡的阶级和革命观的阐释。第三章主要阐释列宁关于阶级、政党、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观点。第四章主要阐释了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第五章主要是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解读。第六章主要是对汤普森文化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解读。第七章主要是对普兰查斯结构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解读。第八章主要对赖特后工业社会阶级理论的分析。第九章主要是对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去阶级的激进政治观的解读。第十章主要阐释毛泽东的阶级观。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在西方演变的理论和现实逻辑以及深层哲学意蕴,另一方面,从全球化视角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当代价值,并从改革开放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状况出发,阐明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的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熊启珍,瞿晓琳 著本书全面阐述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在他倡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初步实现。重点阐述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目标及其实践形态、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邓小平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为在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进一步推向深入奠定了理论基础。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邵新顺 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本选题以史带论,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劳动群众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旗帜等三个方面,如何分别在知识界理论界文艺界、党政军各界、工农革命群众中得到广泛认同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为全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借鉴。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到传播,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
-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问题研究王聚芹 著“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实现“中国梦”为切入点,以唯物史观为视域,采用哲学、政?经济学等研究方法,把“中国梦”的实现问题研究上升到唯物史观研究的高度,认真剖析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中“大国梦”的成败得失,全面分析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探讨“中国梦”向现实转化的路径。主要包括“中国梦”溯源: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设想变为中国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证、是当代实现“中国梦”的有力凭借;实现“中国梦”需要崭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战略发展理念。“物质生产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共识”、“群众民心”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生成维度;实现“中国梦”必须进一步贯彻“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论;实现“中国梦”要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中国国际担当。
-
马克思资本时空属性思想研究陈广亮 著《马克思资本时空属性思想研究》秉持“文本是研究之本、实践是创新之源”的研究理念,既注重历史地分析马克思对资本时空属性思想的系统论断及其发展,也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辩证地透视资本时空扩展对当代世界与中国时空发展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应对之策。
-
马克思与资本形成的动力学[加] 巴弗莱·贝斯特 著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持续,社会和经济理论开始寻求用语言、概念和分析工具来解释这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崩溃?前方的进步性道路是什么?为什么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性范式对这个任务的解决令人遗憾地力不从心?尽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长期以来代表着一种可选择的历史的和批判的方法,当前资本主义形态的紧急形势却急需我们对马克思最初的一些重点阐述进行重新组织,并相应地对其辩证法进行革新。本书透视了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批判的社会学等领域目前存在的争论,提供了一种对马克思的分析的辩证原理的近距离审视。在发达的消费经济领域,从*新的社会动力学视角寻求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结构的理论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