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列宁发展观研究郭彩星 著在马克思主义史中,列宁发展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还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为落后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如何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列宁发展观研究》从整体性视野系统地研究了列宁发展观,分别对列宁发展观本质层次(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运行层次(社会发展道路观、社会主义发展观)和价值诉求层次(发展目的观)进行了探讨,理清了列宁发展观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我们体会到列宁发展观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的理论本质。
-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张霄 著《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通过“问题重现: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价值重塑:马克思主义与价值类型”“理论重建: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方法重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方法论”四个部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作为伦理价值的正义、作为道德价值的自由、价值类型与黑格尔的伦理学等问题。
-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戴圣鹏 著《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主要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的论述中去探索与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的内在思想逻辑,并以此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以便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启发与理论借鉴。《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对于文明概念的双层解读(从社会实践与社会素质两个层面来理解与把握文明的实质),关于文明内容的科学分类,对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关系(提出生态文明是经济文明的新发展的思想与观点)的研究,对于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指导甘剑斌,姜建成,姜明 编根据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为重点,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学习指导》在结构上除了前言和后记外,由三部分共十四章组成。其中首部分毛泽东思想,共四章:首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二部分共三章,分别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七章,具体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赵军魁 著《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对当今社会主要存在的错误幸福观和影响幸福的主观因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人们生活的重要价值启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作为一本通俗理论读物,其现实意义在于:首先,可以厘清人们的认识。明白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让人们走出迷茫、走出误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自觉地为了获得幸福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其次,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知道怎样才能够真正获得幸福,提高发现幸福、感受幸福、珍惜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最终为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消除迷惑、指明方向。再次,可以助推实现中国梦。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乡村振兴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荣鑫 著《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界定了消费社会,系统论述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属性即其意识形态性。分析了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特性形成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并从拜物教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分析了这种意识形态特性形成的内在逻辑。研究了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即广告和大众媒介,从需要、心理、身份认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五个方面探讨了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建构功能,并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等角度分析了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总体社会效应。最后,运用唯物史观重新审视了消费社会的经典问题,如生产与消费、商品的价值结构、拜物现象等,并在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中把握了中国的消费问题。
-
第十二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海论坛文集邱仁富 著本书系第十二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海论坛学术论文集,会议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会”,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三编,共收录了25篇论文。 本书出版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为中国发展的未来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王宗礼,马俊峰 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8辑)》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功利主义、正义问题、产权制度、非物质劳动、生态文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等学界热点,结合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探讨了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进一步深入阐释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 著,顾海良 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工程。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研究马志霞 著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中的特有活动,“生命线”反映出其在中国共产党事业中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具有的效用和意义。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已有研究且成果丰硕,但自2005年将思想政治教育设立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之后,对其价值的追问逐渐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有价值,且在实践、专业、学科等不同维度中分别展现。本书试图从学科视角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其他学科存在的意义,且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历经两次调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中,回答处于末端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其他五个二级学科所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为此,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域,回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历史沿革,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定位,在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并对其学科价值的实现做出初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