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求索岁月曹希岑,马今壮著《求索岁月: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主要是以邓小平的一生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家世源流,少年有志;家世、双亲;勇敢正直,助人为乐;琅琅书声,广安发蒙;上下求索,救民救国;初出茅庐,勤工俭学法兰西;艰苦的勤工俭学生活;《赤光》杂志的“油印博士”; 旅欧党团组织的后起之秀;转赴列宁的故乡;国民革命,腥风血雨;创建西北“第二黄埔”;列席紧急“八七”会议;初任中央秘书长等。
-
思想中的时代孙正聿著从1982年开始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有许多理论的和现实的问题使我激动,让编者沉思,于是形成了一篇篇文字,试图用理论的方式表征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人类的心灵历程、特别是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因而以《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这个题目来表达我的哲学心得。从这些文字的内容出发,编者把它们分作“现代哲学的革命”和“当代中国的哲学改革”这样两个部分,称作上、下两篇。对于已发表的论文,除个别文字外,文章的内容未作变动;但从这套文库的体例出发,改动了几篇文章的题目,并增写了部分文章的小标题。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我的思想历程,还把几篇访谈和发言附录于后。人们对于哲学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这是因为,哲学既是以个人的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又是以人类的名义讲述个人的故事,个人的思辨和体验与人类的思想和文明,熔铸于各异其是的哲学理论当中。这本文集,记录了编者自己的激动和沉思。
-
为马克思辩护杨耕著我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哲学。我注意到,马克思的“形象”在其身后处在不断变换之中,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苏东巨变,使得马克思在世纪之交的思想文化论争中不仅没有成为“原告”,反而或明或暗地成为“被告”,其“形象”任凭“原告”的言说随意涂抹。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不能不为“缺席”的马克思辩护;作为一个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者,我的全部论著都是重读马克思的结果,或者说,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所以,我把第二版定名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有较大的变化:一是把代序言“光荣的路是狭窄的”改为“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二是把四编改为上、下篇,并删去了第四编的全部内容;三是对文章进行了调整,除删去的第四编外,还删去“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辩护”、“物质、实践、世界:关于马克思哲学三个基本范畴的再思考”、“课题设计、资料分析和模型解释: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历史沉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源的再思考”八篇文章,增加了“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一种新解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新解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一种新解读”、“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观念:一种新解读”、“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内涵、特征和意义”、“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一种比较研究”、“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后现代主义:背景、实质和意义”、“后殖民主义:实质、特征及其局限”十篇文章。第二版形式上看是一本论文集,实际上是一部学术专著。它围绕着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意义这一主题编辑而成,各篇文章之间具有内在关联,表现为一个理论整体。其中,上篇侧重于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和基本观点研究,把马克思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这一宏大理论背景中重新探讨它的主题、体系特征和当代意义,力图用新的科学和哲学研究成果阐释已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展现被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忽视、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使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一点;下篇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及西方现代哲学研究,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考察了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演变,并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西方历史哲学、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胡塞尔、德里达的思想转变,以凸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
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吴晓明,刘日明 著本书内容大体上可以被区分为两上部分:一方面是通过近代法哲学的诸多核心主题来揭示其棋本路与基本性质;另一方面是通过阐说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的理论从而批判地澄清法的形而上学前提与根基。就前者而言,作才紧自然法的概念为开端,把整个近代法哲学简约地概括为三个基本路向,即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路向,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路向,以及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路向。整个探讨不权清晰精审,而且颇能繁能隐幽之处有所发明,更加重要的是,整个近代法哲学之为法的形而上学一事被深入地揭示和指证出来了——这可以说是切中了近代法哲学的根本性质。就后者而言,作者力图由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来描述其社会存在理论的生成与建立,又通过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以及整个历史唯物主义来构成对法的形面上学的批判。同时作者论证了经由这一批判而导致的法的形而上学之颠覆,如何揭示出法的关系的世俗基础或现实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等著我们编写这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遇到了良好的机遇,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2000年,它被列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系列教材之一,并着手编写。2001年先后申报“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重点教材”立项,两项申报均获批准。这部教材的写作和出版,得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教务部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市和教育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部书完稿和出版之际,对上述有关部门和同志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部教材的编写,借鉴了国内同行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并移植了我们所在的教研室的同志及我们自己过去编写的教材的一些相关内容。主要有:第二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光武教授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些相关内容;第三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一、五、六、七章则主要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借鉴了刘曙光博士的专著《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和丰子义教授一些学术论文中的相关观点。我们对上述同仁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引言和第二、三、四章由聂锦芳编写;第一、五、六、七章由赵家祥编写;第八章由张立波编写。最后由赵家祥统稿定稿。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缺点、错误或疏漏之处,恳请读者和学术界同行批评指正。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杨耕,范燕宁,谭培文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及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力图在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哲学及其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特征、物质与世界、实践与世界、社会与实践、个人与社会、联系与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其特殊性、辩证思维的方法及其特征、真理与价值、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等内容;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建构上有较大突破,既以高等师范院校政治、法律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使用对象,又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并可作为高等学校哲学专业的教材、“两课”教学和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参考书。
-
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著;李智译本书被誉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叙述”。它述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到俄国马克思主义,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与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本书根据《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修订后的最新版本(1998年第三版)译出。新版增添了第2版出版后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的最新发展情况及香港参考资料,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评价。精彩片段:总序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便对全人类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表现在非共产党执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表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在经济文化先进的发达国家。其实,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在这里我仅想谈谈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巨大影响。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不少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卓著的社会科学家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一些直接就被冠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美国的马尔库塞、法国的萨特和意大利的葛兰西,都曾经是西方世界最有影响的学者和知识分子,而他们都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国的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德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哈贝马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吉登斯和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詹姆逊等,都是现今公认的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执掌着社会科学的牛耳,而他们对马克思的思想在相当程度上持肯定的态度,其中有一些则被认为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除了造就一批声誉卓著的国际著名学者外,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促成了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二是开拓了新的社会科学分支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盛行过许多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即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所谓新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学者试图按照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作出新的理论解释。新马克思主义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变种,这最集中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几乎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文学等,例如有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科学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其中有一些分支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直接有关。例如,新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这是两门极为重要并有深远影响的新兴学科,它们的产生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以政治社会学为例,它有两大理论来源,其一是马克思的理论,其二是韦伯的理论。美国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安·奥勒姆曾这样说:“马克思可以说是政治社会学之父,正如奥古斯特·孔德可以称为社会学之父一样。毫无疑问,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轻视了这个题目,但是,显而易见,马克思创立了许多比任何热衷于政治研究的社会学家——活着的和死去的——都更富有挑战性和更富有成果的思想。”[美]安·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14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具有如此深刻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如辩证法、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等本身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即消灭剥削和压迫,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仍然是许多进步的和正直的学者所憧憬的理想。三是不少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不是死抠书本,而是始终站在时代和学术的前沿,对新出现的现实问题及时作出理论概括。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许多观点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但他们当中的有些人终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身多有独到的发现;有些人则将着眼点放在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解释;有些人则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了深刻的分析性批判,所有这些都非常值得称道,也值得我们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密切结合,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其中当然包括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处的同志们,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经过艰苦的努力,陆续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所希望的也正是为国内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新视角、新观点和新方法。中国的学者如果要无愧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这个称号,就必须在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基础上,始终站在时代和科学的前沿,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学术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而不是用它的个别条条或个别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俞可平2002年7月29日晚于北京新风南里寓所
-
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温锐著毛泽东有关中国农民的理论,超越前人,精到独见毛泽东试图解放农民的实践,丰富生动,规模空前;理论上真理与谬误胶结,难明是与非;实践中理想与策略交融,难分对与错。更何况,无论是同时代的还是后来者,试图解读毛泽东的人们自身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毛泽东农民理论的熏陶或影响,而成为“身在此山中”的“当局者”。
-
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主义汤文曙 著本书在考察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根本原因、理论途径和具体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对《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内容作了解读,并重点论述了《手稿》内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萌芽、对唯物史观的接近,以及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最初论述等。这些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这种解读和阅述充分表明,《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前夜的关键性著作。在对《手稿》的解读和阐述的基础上,还论述了其他一些重要观点的当代价值。
-
毛泽东之路徐肖冰,侯波摄影;李蒙撰文中国摄影家协会前主席徐肖冰,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前主席侯波,是一对年高德劭的摄影家伉俪。他们在1937年到1962年的整整四分之一世纪里,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民英雄们,拍摄下了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留下的照片共700多张,而侯波一人拍摄就有400多张;徐肖冰拍摄的有几十张,大多是解放前和建国初的,因而显得弥足珍贵。这些照片的价值,在于它们最直观、最感性地记录了新中国从孕育、诞生到茁壮成长的那一段历史,也记录了创造历史的那一代伟人。第一位想了解研究那一段历史的人,都该看到这些照片,也应该看到这些照片背后的东西——事件,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