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潮苑洁 著本书选编的译文集中反映了来自美、英、德、法等国家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左翼学者,从与国内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及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反思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关注的主要议题包括:物化和异化,阶级与身份政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实践、革命及其主体性,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新帝国主义,等等。
-
三维生态价值视角下的绿色智库研究申森 著本书根据“绿色”即生态价值取向而在环境问题解决路径上呈现的根本性关注的不同,将智库根据其内置的生态价值取向归结为三种类型,即深绿(即生态中心主义)的智库、浅绿(即人类中心主义)的智库和红绿(即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智库。分别研究其主要的机构架构、生态价值与理念及政策主张等方面,并对其现实的政策转化能力和影响力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我国需要通过有效发挥绿色智库在环境政策与治理科学化的功能,充分凝聚与汇集绿色治理的合力,推进我国环境治理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与体系化。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陈华兴 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Ⅱ)》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五个专题,对思想政治方面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当代的发展和研究思路、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实践和创新进行了总结。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问题导向式教学案例设计万力 著本书是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教材为蓝本,对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问题和教学策略进行综合研究,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和热点,创新设计教学案例,依托教材又chao yue教材,以“教学专题-教学主题-教学问题”为逻辑,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更好地促进统编教材的使用。
-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生态社会主义张剑 著生态社会主义运动是当代全球左翼中发展较快的一支力量,值得我们关注。我国学界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丰富。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进行分析和评价是我们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生态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结合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书信文本研究杨权利 著在马克思恩格斯书信中,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有八封。从已有的结果看,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些书信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主要表现在:第一,学术界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特别是专著较少。197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书信的解说》;1986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讲解》;同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冯瑞芳、李士坤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八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研究》等,而这些成果都是作为教材或阅读书信的辅助性材料。除此而外,相较于对马克恩格斯著作研究而言,学者们专门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研究的论文也偏少。第二,现有的学术成果在研究范围上有所遗漏。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基本上都局限于上述八封书信的研究,而对其他相关书信研究则少之又少。第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对马克思恩格斯前后两个时期思想和研究侧重点变化研究。缺乏对这些书信的内容的深度解读,同时,也缺乏时代感。 学术界的这种认知,不利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做系统、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书信,对当代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其一,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完整历程。其二,通过书信,我们更能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书中除对上述8封书信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外,又增添了两封书信,即1865年3月29日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和1883年4月18日恩格斯《致菲利普?范派顿》。这样就基本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二,著者采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每封书信产生的背景、写作原因、思想发展脉络、基本内容以及价值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并将之放在整个唯物史观发展过程的背景下,注重它与这一历史阶段其他著作之间的关系,注重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明。
-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吴汉全 编本书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社会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领域辛勤耕耘,从学理上汲取和提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民主革命的经验,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历程。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是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地梳理1919年以来近百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的专著。
-
全球化、资本与中国道路薛俊强 著本书结合“全球化”、“资本”与“中国道路”内在关联的时代性课题,深入阐释马克思社会理想的价值关切与当代中国及其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现实的历史契合和价值意蕴,凸显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意蕴,彰显马克思社会理想观引领当今时代发展的历史现实感和时代价值感,切实加强大众对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真切认同感,尝试为马克思社会理想观在当今时代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澄清理论前提和奠定学理基础。
-
社会有机体张琳 著本书坚持唯物史观,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出发,对人类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探讨,阐明了人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内在差别,认为市民社会本质上是经济社会,而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共同体。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基础上,对国家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根据马克思人类社会理论,结合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政策方向。
-
马克思权力批判思想研究张杰 著在传统的对马克思权力批判思想或权力思想的研究中,多认为马克思的权力思想仅限于国家权力或阶级斗争权力之类的政治权力,即他在批判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与压迫的时候才会谈到权力问题。因此,对马克思权力批判思想的讨论或研究就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无法真正把握马克思权力批判思想的理论原象与现实动态。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是与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水平不断提高相联系的,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线索,实际上还包含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权力批判线索,这一线索的发展是与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但长期被遮蔽在马克思的文本中。这条线索经历了从早期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一般唯物主义视域下对资本主义法权的批判,经过中期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对资本主义政治权力的批判,再到成熟时期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对资本主义经济权力批判的发展过程,当然,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观视域下马克思权力批判思想的差异并非在绝对割裂的意义上进行的,只是由于不同阶段下主导性的权力批判逻辑和批判目标不同而已,并且后一阶段的权力批判思想总是在继承与发展前一阶段权力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