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郝文清 著本书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待态度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列宁个人成长过程的分析,揭示列宁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的主客观条件、生成过程,探究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其次,通过对列宁著作、论著、演说、报告、书信等文本的分析,一方面,归纳、总结、概括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评价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比较,归纳、概括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本质与特征。第三,通过后继者对列宁的认识与评价,探究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和现实影响。
-
马克思主义动力论龚培河,万丽华 著本书立足于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因——矛盾动力,引申出动力三种出场形态,提出动力“成本-收益”论和利益流动性理论,以此为分析工具实证分析苏联、西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动力运行逻辑,通过对比分析,考察中国特点色社会主义动力形成特点和构成特点。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研究。主要通过动力“成本-收益”论分析改革的历史必然性;通过矛盾动力论分析改革的阻力动力辩证关系;通过利益流动性理论分析改革动力输出特点,最终,考察全面深化改革对历史进步的意义。本书认为,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只有依靠改革实践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动力增量,深化改革才不会半途而废。而其关键就在于政府本着惠及全民的原则,通过改革,合理规范市场导向的利益流动渠道,不断唤起民众积极参与改革。
-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鲍宗豪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发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思想、观点、原理和范畴,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要素,揭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人类权利思想发展中的伟大变革,分析阐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
-
马克思《数学手稿》卡尔·马克思 著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数学,60年代侧重于微积分学,其目的是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马克思最初的部分数学手稿,就是反映数学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应用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更系统地收集数学史资料,并应用唯物辩证法研究17、18世纪微积分的历史演变,写下导论函数、论微积分等重要论文以及一些札记和摘录,这是马克思数学手稿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都未能将这些手稿整理成书出版,直到1933年,部分数学手稿才得以在苏联刊物《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公布。此次作为“寰宇文献”哲学部的影印书出版的是1968在苏联德文与俄文译本一起首次完整出版的版本。
-
马克思恩格斯文库梁赞诺夫,阿多拉茨基 著《马克思恩格斯文库》收入的文献大都是马克思恩格斯遗著的手稿、提纲、笔记、书信和札记等,1924年开始出版。由俄共(布)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在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同时设立《马恩文库》编辑部进行整理出版,院长梁赞诺夫任主编。到1930年共出版了5卷。为了区别于后来出版的《马恩文库》,学界一般称5卷本为旧版《马恩文库》。1931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与列宁研究院合并,《马恩文库》编辑部也随之改组,主编由阿多拉茨基担任,编辑方针也有所改变,决定新版《马恩文库》只发表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未发表的文献。新版《马恩文库》第1卷于1932年出版,至1982年共出版了16卷。《马恩文库》能把新发现的马恩文献快速及时地提供给广大读者,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
阿格妮丝·赫勒政治哲学的现代性逻辑和民主诉求王秀敏 著本书主要突显了阿格妮丝?赫勒政治哲学的独特性,即她站在后现代的视角,在构筑自己的政治哲学时将之与现代性格局、现代性想像和现代性逻辑联系起来。为了更容易理解赫勒政治哲学中承继的革命内容和主体的变化,本书开篇阐释了其早期著作《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主题,继而转向她重点讨论的现代性本身、具体的乌托邦构想、大共和制模式以及她与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家就分配正义问题存在的分歧。本书力图表明,赫勒对现代政治内涵的理解、对现实灾难的揭示以及对大共和制模式的构想等,都与她对现代性内在逻辑的分析密切相关;同时,她在其政治哲学中诉求于以对称性相互作用为核心的民主。当然,对民主的这种解释也与她分析的现代社会格局紧密相连。概而言之,赫勒在其政治哲学中对日常生活革命、个性与特性的区分、公民美德、现代政治、民主及民主政治、动态正义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向纵深方向的发展,也丰富了共和主义的内容。
-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金燕 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本书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这个历史区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研究对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本书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实践——总结的逻辑思路展开,在系统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中介、内容、实践过程,科学评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较为深入地总结和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时代启示,为当前继续深入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 第三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西方的演变刘文旋著本书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演变史上的一种特殊哲学形态来看待。本书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脉络来说明它的形态性质和主要特点;接着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刻画,从而加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并在这种比较中说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态特征;之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理分布、政治关联性及其形成原因来确定其形态特征;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态转变进行了充分论述,从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文风特点、文化关联、主题转换等方面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
-
新时代马克思哲学研究彭劲松 著《新时代马克思哲学研究》力求从经典文本的系统对照阅读理解出发,阐述马克思哲学的完整内涵和深刻逻辑,强调其实践视野、唯物立场、辩证方法、超过境界、人本关怀、历史观念、社会本位等,结合实际分析马克思哲学的重大意义、基本观点、实践要求,进而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说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唐小芹 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有机统合为视点,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解答和难题解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更好实现开辟进路。在解析内蕴意涵、剖析现状成因的基础上,对拓展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历史经验予以梳理,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遵循,进而聚焦本书重点,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最后,从获得更好现实条件、更加深入人心、更具国际影响力三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客观理性的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