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刘菲菲,郝继松 著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为蓝本,立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决定论共同的理论源头,试图探寻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和分析隐性线索(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显性话语(恩格斯晚年通信)双重向度,将理论的研究辨析还原到其原初背景视阈中,呈现出这一理论的深层结构与本质,来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蕴,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
工具行为在人类演化中的作用研究山郁林本书以开启劳动的工具行为作为切入点,把工具问题作为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线索,概括了以构建“荒野记忆”为主要编史方式的人类起源和演化历程的基本内容,表达了工具行为视角的人类自然史观念。在综合考察环境变化、直立行走、手足分工、食性转变、脑量增大、意识完善、协作沟通、语言生成、迁徙扩散、基因突变、文化创造和工具行为关系的基础上,以必须依赖“内在尺度”的工具行为将诸方面统一起来,认为起始于工具行为的劳动是人类演化过程中诸多适应性的集合,是适应机制、动力机制和代价机制的综合体现。本书结合新的科学证据,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创造了人”这一经典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分析,尝试使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研究的缺失,并充分展现这一经典命题的理论预见性。
-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下的信仰解读姜琳琳 著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仰的源出之根是人的生存。本书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出发,围绕人的存在、人的历史性、人类生命活动的双重维度,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分析阐释了信仰的本质、信仰的形态、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旨归,将对信仰问题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场域中,从“何为信仰”“信仰何为”和“信仰什么”三个角度分五个部分来探讨信仰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
-
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思想生平研究会 著回望、重温初心和使命,总结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的历史和经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设上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围绕“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主题,从初心探源、道路追寻、强国奠基、理论探索、群众路线、精神塑造、干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王志 著本选题是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术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一部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分析马克思主义,也称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国家出现的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分析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对比研究,从事实性维度与价值性维度的双重维度解读唯物史观,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作了研究,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上也有所突破,深入阐释了唯物史观与道德理论的关系。 该选题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崇尚细节分析、不重视辩证法,囿于狭隘的事实与价值、相对与绝对、唯物史观与道德理论的二分视野,遗忘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原则与实践原则,因此没有合理解决唯物史观与道德理论的关系问题,而这正好从反面指明了超越分析马克思主义,正确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道德理论的基本路径。
-
多重视角中的马克思王凤才 著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起,构成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从“单数的、非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到“复数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框架;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新共产主义思潮、激进左翼思潮、新社会运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代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书从第一手**研究资料出发,在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着眼大局、“抓大放小”,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研究重心,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并举,将中国性与世界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立足于中国视角研究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力求学术性、思想性与现实性统一。这对于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毛泽东的教师情愫韩延明 著本书通过对一些尘封的档案卷宗和历史文献的呈现,以蘸满真挚情感的细腻笔触,由点到面地展现了毛泽东浓郁且鲜为人知的教师情结、师生情谊和教育情怀。
-
马克思思想中的个人与共同体张梅,张立成 著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性存在物,个人自由只有在共同体里才可能成为现实,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创造出类的普遍性,并通过这一普遍性进行自我确证。马克思所以拒斥自由主义,不仅因为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它无法为个人提供共同体归属感,而且因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政治正义事实上成为社会贫富分化和特权阶级权利优先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反对权利优先论,主张权利应立基于共同体的普遍善之上。马克思看到了片面强调个人自由存在的道德问题, 但不认为仅靠道德力量就能解决问题。马克思关于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既重个人也重团体,而更加强调共同体的公共价值观对个人自由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重群体求大同的观念高度契合,对我们来说不仅具有文化上的亲切感,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解决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可供解决的方法与路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共精神的培育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可以起到舆论引导和价值定位的作用,这种建基于法律框架下的公共性可以凝聚公民对国家共同体的忠诚度,从而避免个人与社会的分裂,使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
《雇佣劳动与资本》朱应会译本考刘礼 著《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依据其1847年12月在布卢塞尔德国工人协会大会上的几次发言稿整理后在他主编的《新莱茵报》以社论的形式发表的5篇文章组成的一个小册子。不仅在靠前共产主义运动目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本译本考所选取的朱应会译本是译者曾经翻译过的理论著作,再版发行于1949年,这一译本的核心术语对照了德语原文,并在恩格斯补注的基础上予以了尽可能的文本还原与思想完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早期理论工作者的辛勤笔耕与深厚学养。本译本考在对朱应会译本予以文本考证的同时,还对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进行了原版考释,回溯了不同靠前版本的出版背景与传播路径,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理论界关于这一文本的翻译情况与发行状况,这必将有助于在时空的纵深性展开与文本比较中增进我们对于《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也能让思想文本在原版考释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宁德业 著本著作首先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中国化进程,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阐释了卢卡奇、葛兰西、阿多诺、马尔库塞、詹姆逊和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所发生的历史性嬗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进程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其次,本著作还研究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要求与战略选择问题,着重分析指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要在坚持先进理论导向战略、全面协调发展战略、民族文化认同战略、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和谋求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下, 努力探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