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陈振航 著本书为学术专著,书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系统研究,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历史发展、基本内涵和价值旨趣,从私有制、异化劳动和三大拜物教、物化劳动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分工进行了批评。同时,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数字化时代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时代价值。
-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郝清杰 著本书围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一创新见解,从三个维度加以深入探讨和论证,将作者35年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和思考探究,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家大家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相呼应;对于长期以来思想理论界围绕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探索,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生活实践的典型事例为印证;基于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日常生活相关事例的剖析与思考,探讨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循马克思主义大道做小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行胜于言、追求美好事业的人永远年轻、现实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普通人、马克思主义是教人经得起磨练的人生之学等思想观点,探索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内在机理、中介桥梁、外在机制和实践路径。
-
认识的本质与机制汪信砚 等 著本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
-
共产党宣言艾四林,曲伟杰 著总书记说:“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共产党宣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绕不开的经典名作,读懂《共产党宣言》,才能悟透马克思主义!本书由著名马克思主义专家、清华大学马院院长艾四林领衔导读,通过溯源《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写作过程,剖析逻辑结构、核心观点,阐述其指导意义、永恒魅力,以宏大的史观和立足当下的意识,书写《宣言》的伟大价值,充分体现《宣言》的强大感召力和实践指导意义。全书用深入浅出、简洁平实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讲明白,讲清楚!为广大读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共产党宣言》的恒久魅力与时代价值!
-
思考的痕迹杨耕 著本书是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汇编而成的文集,分为上下卷。收录的每篇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选编,集中反映了近40年来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路历程及思想演变,展现了不同时期作者所关注的不同问题以及代表性观点。从形式上看,这部著作是一本论文集;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学术专著。
-
静水深流杨耕 著本书是著名学者杨耕先生的本学术随笔,此为*新修订版。内容包括作者对哲学研究的思考和文化断想、读书的笔记和评论、著作的序言和后记等,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杨耕先生的博学杂识与学术志趣。本书分为四编,编是关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断想;第二编是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基本观点的断想;第三编是作者一些著作的序言或后记;第四编是读书札记。
-
马克思主义学刊周宇宏 著本书收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校的教师及研究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文章。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问题;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关于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头脑问题的探讨;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等等。
-
实践哲学丁立群,马成慧,齐勇 著西方实践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至今未能确定一个规范性内容。本书致力于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进行梳理,对实践哲学的内涵进行澄清,以期形成一个规范性的、清晰的“形象”。书中对传统实践哲学的前提进行了批判,重建了理论、实践和制作的关系,为重建马克思实践哲学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深入研究,提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一种“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本书进一步研究了现代西方实践哲学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实践哲学思想,回应了他们对马克思以劳动代替实践、以社会代替政治的诘难。
-
共产党宣言本书编写组 编本书致力于为学生群体打造更适合阅读学习的《共产党宣言》版本,是一本兼具可读性和实用性的知识手册,以《宣言》通行译本为底本,针对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从中学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要求出发,对重点名词、概念、原理等知识点进行注解说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理解《宣言》,在巩固课程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
场域论孙琳 著出场学场域论对思想符号与历史语境相互结合的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以一种过程论研究的视角填补意义论研究的空白。以方法论研究的视角填补了意义论研究的空白,厘清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辩证法与现象学方法,以此为红线贯穿全文,在方法论上突破现象学的在场和谐与辩证法的斗争哲学,指向出场和谐。它区别了实践的两种不同类型及其三个过程阶段;对历史的建构进行了系统性地整理与探索;厘清了场域的出场主体在形塑、传播、解码环节中体现的出场意义与真理的“显隐互转”;阐述了符号学、历史哲学、解释学、社会学等学科走向马克思出场学的必然性;对社会化中的意义的异化和生命的律动进行了揭露,对现实社会中的生命律动与价值生成进行思考;区分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辩证法与现象学方法,它们在三大过程中所起着的不同作用,以及由它们在场域三大过程的形塑中所形成的不同学派,从而厘清了符号学、历史哲学、解释学、社会学等学科走向马克思出场学的必然性;开启了文史哲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