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田毅松马克思认为,教育包括精神教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其中综合技术教育是重点。综合技术教育既继承了启蒙精神,强调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又批判了现代性的弊端,试图实现人的发展。马克思的教育目标是双重的,它既要恢复人的自由个性,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自由人作为教育目标,是为了解决自由丧失问题;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是为了解决人格分裂及其意义丧失问题。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具有范式转换意义,在理论上,它使教育哲学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在实践上,它直面了社会理性化和人的异化等问题,强调了科技在社会中的作用,能够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本书将题目严格限定在“马克思”的“教育”思想,目的就在于通过“回到马克思”,来梳理和廓清如下问题:即马克思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有,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最能够代表他的教育思想的应该是什么?最后,为什么这种教育思想对于马克思而言最具代表性,这样主张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作者力图聚焦于马克思独特的教育思想,并通过哲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方式来呈现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
侯外庐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程鹏宇本书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侯外庐的专题研究。全书分为十章,而这十章又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侯外庐大学时代的思想及其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和第二章“侯外庐早年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史研究”,这是侯外庐在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前的思想和学术经历,这两章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史学史内容,但却是我们理解侯外庐史学思想的必要内容。第二部分是第三章“侯外庐学术路径的形成——兼与陶希圣、郭沫若相比较”、第四章“侯外庐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与运用”以及第五章“侯外庐眼中郭沫若导师与论敌的双重形象”,这三章的核心内容是侯外庐学术领域的转变,即从经济学向历史学的转变,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地位。第三部分是第六章“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初版)的学术意义”、第七章“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初版)和第五卷的修订与学术贡献”、第八章“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的学术意义”。这三章是对侯外庐的经典著作《中国思想通史》的系统研究,也是本书最核心的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九章“侯外庐思想史研究中的史学史特色”,这是从思想史与史学史交叉研究的角度对侯外庐思想史研究特色所做的探讨。第五部分是第十章“侯外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话语体系”,是对侯外庐的历史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总结。此外,本书在结语中总结了侯外庐史学遗产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侯外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启示做了说明。附录则是两篇有关侯外庐史学的专题论文,与正文亦可相互印证。本书史论结合地研究侯外庐的史学思想以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结论的时代化观察宋萌荣 著本书从考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现阶段主题,探索超越资本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切入,着重探讨和阐明了全球化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变化为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类新文明成长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在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发展,以及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探索新文明发展道路的规律与启示。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同时阐明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道路及未来走势,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张义修 著纵览马克思一生的学术文本,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很少有概念像“对象化”这样,内涵几经演变,又贯穿其思想全程。基于作为“对象性活动”的生产实践,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方法论革命;通过把价值理解为“对象化劳动”、把剩余价值理解为“对象化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本书回归德文原初语境,透过“对象化”概念的历史演变,解析其在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探索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为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
李嘉图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刘钊本书主要以深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以客观的历史语境和思想史的发展为坐标,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视域中展开研究。本书力图通过系统考察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理论从拒斥到接受,再到批判,直至超越和扬弃的理论认知过程,挖掘其认知转变背后的深层理论逻辑运演,以及这一过程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生成与深化的重要影响,从而帮助我们获得对马克思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本质的更为准确、更为深入的理解。
-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桑明旭 著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不仅鲜明地体现为资本逻辑批判,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公共性批判维度。马克思的公共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过程,随着唯物史观立场的确立和资本逻辑批判视域的开启,马克思实现了公共性基本范式变革。马克思以资本逻辑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对公共性的一般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并重点剖析了现代社会公共性发展的内在动力、演进趋势、危机形式及其解决思路。系统阐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及其理论观点,对于当代社会公共性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董德福,李丽 主编本书是一部新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理论依据,聚焦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沿、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是什么、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等当代大学生较为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书努力体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尝试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和教学参考价值。
-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新时代意蕴朱雪微 著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新时代意蕴不仅体现在马克思对现代人的现实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而且体现在当代中国在理论与实践上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书以“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新时代意蕴”为主题,试图分析“现代性解放逻辑悖论及其后果”,探析“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如何克服现代性解放悖论”,挖掘“人类解放思想的新时代中国意蕴”,阐明“人类解放思想的新时代世界格局”,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新形态视域下剖析“人类解放思想的新时代世界意蕴”,展现中国共产党如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人民谋进步。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与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研究鲁路 著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史研究丛书》之一种。该丛书的主要内容系衣俊卿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0ZD&056,该项目已于2018年在国家社科规划办顺利通过结项)的结题成果。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的观念与文献收藏的历史,第二篇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史,第三篇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准则及其版本编辑特点,第四篇为中国的经典著作典藏成果(以中央编译局为例)。
-
《德意志意识形态》关键词谱系化研究陈冬生 等 著本书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现实的个人”“实践”“人的解放”等关键词,以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基本架构进行多层次谱系化研究,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置于自然、社会和精神的三元结构底层逻辑,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唯物辩证法,力图贯通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贯通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贯通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旨在为新时代的通识教育提供一种哲学新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