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重读马克思《巴黎手稿》札记朱立元 著本书是朱立元教授在1992年初版、2014年新版的《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美学问题》基础上,重新研读和研究马克思这部伟大的手稿所作的系列札记。该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初步形成唯物史观的关节点,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三个关键词,关于“实践生成”论思想的阐发,关于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的论述,关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双重超越,关于马克思美育理论总目标的最初设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在学习的心得。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作者独立思考的、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颜岩 著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学术专著,主要从日常生活批判、激进需要批判、历史哲学批判、政治哲学批判、伦理学批判、文化哲学批判等角度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进行阐释和评析。一方面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辨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有助于反思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元性和本土性,推动中国现代性的构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本书的主要创新有五个方面:一是试图跳出传统流派(人物)研究模式的框架,依照总体性的原则围绕核心论题展开研究;二是充分运用文本学研究法,所有分析都建立在对一手文献的细致解读之上;三是注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展开比较研究;四是紧密结合东欧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进行研究,强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五是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揭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阐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启示。
-
大变局之道彭召昌 著本书以明确的问题意识为导向,紧密结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课题,从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宏大格局入手,对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深度阐发。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大变局的时代产儿。大约两百年前,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期结束,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西方国家有了更强的驱动力向外征服东方文明的最后堡垒中国。在批判性借鉴西欧英、法、德三国资产阶级古典学术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彻底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既是国际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也是东方文明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奴役控制的至上法宝。作者认为,破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在于自觉构建21世纪人类新文明。而后者的关键,又在于把握好人类文明大三角(即马克思主义、中华古典亚细亚文明、西方资本主义)的战略关系。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航向,一面弘扬中华古典文明国家治理的宝贵制度遗产,一面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成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的全球振兴。
-
发展的权利肖巍 著所谓“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进程,也是人类活动的一项基本权利。我们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或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就包括了能够落实到每个人的权利诉求。在当代中国“语境”中,重视发展的权利(发展权)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权益(权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所有这些内容就体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们理解、阐释和把握当今时代发展与权利关系最重要的方法论。
-
穿越时空的力量罗骞,滕藤,李秋月 著本书以批判性为基本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历史发展和构成逻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历史的巨大影响。本选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下: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启蒙精神和启蒙思想之间的关系;2.如何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正确揭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发展环节和理论构成;3.如何从20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揭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总体影响和巨大意义;4.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思想逻辑和历史影响中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世界意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1.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启蒙批判精神的真正继承人,但批判的重心不再像启蒙主义那样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政治制度等等,而是社会历史存在本身,因此是一种存在论批判,而不是观念论批判;2.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中,批判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事实性和规范性是内在统一的,而不是像当代思想界不少人主张的那样将科学性、事实性与批判性和规范性割裂开来;3.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不仅影响了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而且影响了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改良,因此要从一种宏观的、总体性的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意义。
-
世界历史性存在马拥军 著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当今世界正在陷入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跳出这种泥潭,求得真理的方法。为此,就需要重新研究马克思的世界观与其他世界观(包括传统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区别与联系,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重新定位。为此,本书首先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指出“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作为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不仅扬弃了作为知识论世界观的传统哲学世界观,而且扬弃了作为情感论世界观的宗教世界观和作为意志论世界观的伦理学世界观。知情意不过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不同表现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是生活世界观,即对人的生命活动在其中展开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方法则是贯穿其中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人类历史看作从人类社会的史前期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一条道路。与这种“道路”世界观对应的方法只能是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
-
自然的复活张云飞 著在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基础上,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面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加剧,尽管各种绿色思潮纷至沓来,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可超越的思想。在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绿色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中之一。在这一总体框架中,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我们要以能源革命为动力引擎,以绿色发展为发展路径,以生态治理为体制保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
人的解放与科学实践谷生然 著本书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的当代意义。除导论外,分为三篇,共十章内容。上篇主要揭示了人类信仰是一个不断****、发展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信仰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自发的宗教信仰到自觉的宗教信仰、再到现代信仰(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篇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法原则,分别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信仰理论形成的不同环节,揭示了人的解放和科学共产主义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的核心精神。下篇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的现实意义。
-
自然的应许杜雅 著本书从思想史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出发,说明了卢梭探讨“存在的觉知”的理论起点与原因,通过文本研读梳理了“存在的觉知’与经验认识、本真性、幸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揭示“存在的觉知”超越认识论范畴而具有的存在论层面的意义,结合德里达对卢梭哲学形而上学特征的解构主义阐释说明“存在的觉知”与卢梭自然观念的内在关联,论证人对于存在的觉知顺承于其对于自由的觉知,“自由”在政治社会中与“德性”相互证成,并从根本上遵从神意法则,顺应于自然的“纯粹之音”
-
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文库汪信砚 著本书立足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特征,着力探索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不仅指向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而且也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一方面,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考察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并力求通过对当代实践、科学、哲学的理解和把握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作者又立足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并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来规范和促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主要研究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所含蕴的时代精神,同时以这种时代精神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篇“全球化、全球问题及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当代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的特殊性质及其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对全球化的价值意蕴及其带来的价值冲突、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途径、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