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批判与超越刘伟 著本书以批判的视角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探讨理论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含义的理解,为现实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超越。
-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研究前沿孙熙国,张梧 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确立了以“埋首经典,关注现实”为基本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学习研读为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卓越人才培养的“北大模式”。本书收录了从马克思高中毕撰写的三篇作文到恩格斯晚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代表性著述。本书作者对这些著作的研究状况和研究内容的梳理、概括和总结,基本上反映了北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程的主要内容,展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情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研究邱永文,王彩玲 著本书主要围绕中央颁发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很 新意见为指导,目的是为了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使命与自我建设,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与西方政党的本质区别及其历史文化依据,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要求与提升履职能力的要求与方向,为提高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整体能力素质,巩固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动我国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经验总结和学术参考。
-
制度自信徐锋,王江燕 著本书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精神,深入探讨、充分论证现当代中国 治理体系的现实性、合理性。特别是要努力结合中国政治(制)史的基本逻辑,具体分析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中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历史文化根基。本书主张天下为公是自古而今统摄和贯穿了中国政制发展的 基本的秩序内核,现当代中国的所有制度创设与实践都是围绕它展开的,都要实现它所设定的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围绕天下为公,中国 治理体系在各个领域、不同层次上都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实现了和致力于交相利、均贫富的传统理念并有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真正维护了和促进着统一团结、民主共和的千年政治理想,以及现代政治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和生态制度也都在各自所规范的社会领域中书写了人民至上、天下为公的全新篇章。
-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冯海波 著本书全面叙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优选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过程中,在遭受无数次失败后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征程中,创造了优选的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过程。本书认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从文化迷茫、文化坚持、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的飞跃过程,文化自信已经上升到“民族灵魂”“四个自信”的高度。在为新时代,中国人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很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坚持立足自身、守正创新、兼收并蓄、融汇中西,走出一条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做出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理论追踪陈学明,吴晓明,张双利,李冉本书旨在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前沿理论进行系统追踪和深入解析,进一步推进中国学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发展的研究。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流派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第二部分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主要人物的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根据上述两大主题,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集中阐释相关流派的理论;中册集中探讨相关人物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对革命途径的探索;下册集中研究相关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通过对世界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和主要人物的跟踪研究,本书致力于准确把握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动向,充分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分析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的独到眼光,自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进一步发展。
-
道路自信何霜梅 等 著本书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根基这一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何以自信”这一核心,重点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特色和优势、实现路径、世界历史意义等主要问题。全书共分为五章。 章包括四节,重点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的重大意义、道路自信的概念辨析、道路的形成与发展、道路自信的根据四个问题。第二章包括三节,重点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契合、民族复兴的历史选择、人民幸福的现实期盼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第三章包括三节,主要从“中国特色”的核心语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内容和特色方法三个视角展开分析与论述。第四章包括五节,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路径,重点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成就、目标和主要任务、特色与优势。第五章包括四节,分别从四个方面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
理论自信左鹏 等 著马克思主义是人类 思想文化成果的结晶,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的创造和传承,二者本身具有很多相适应、相暗合的地方,它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结合起来,便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书在分别阐释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人民立场、实践观点、与时俱进品质、 主义精神、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中华文明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知行观、故鼎新气质、协和万邦之道、大一统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二者对应结合而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 权 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置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文明深厚底蕴之上。
-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承续研究杨莉,吴宗铖 著本书按照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历史发展的自然脉络,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技术工作这一方面的创新与探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向科技进军”口号的提出,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结合当时的时代追求思想的演变与体系建构,展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思想体系形成全过程,分析每个时期科学技术创新的现实意义。科技创新思想一脉相承,适应时代需要,引领时代发展,永为“第一生产力”。
-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刘云杉 著关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思想中究竟是否存在正义维度,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究竟是否存在正义的评价始终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对资本主义正义性的批判属于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因而也就造成了对“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这一问题理解的差异。相比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青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着更加明显的价值倾向,存在明显的正义性评判,但学界之前较少涉及这一阶段的研究。本书从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正义批判因素出发,分别从背景、内容、对其他思潮的超越、内在伦理批判的转折及其重要贡献、影响和价值等方面阐述了青年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思想中的正义维度,分析了青年马克思如何实现了资本主义批判的科学性和正义性的结合,为“正义”赋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本书对丰富学界理解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史和资本主义批判形成史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