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物与无刘森林 著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虚无主义”诞生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伊始,在黑格尔学派解体中内爆,尔后一直延续到尼采、海德格尔,自然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全过程。本书以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为中心,对从德国、俄国到中国的虚无主义话语言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人物,特别是施蒂纳、马克思、屠格涅夫、尼采、海德格尔、朱谦之等,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关于虚无问题的两次思考(次指责施蒂纳的“无”是“虚”的,第二次则指出资本的运 作 势 必 荡 除 一 切 崇 高 与 神 圣),以 及 他 关 于 物 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及其与虚无关系的思考,构成本书的核心。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学术性和思想性并重,倡导从哲学、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专业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旨在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本辑(总第23辑)《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中国:历程、论题及意义》《当代资本主义批判——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角》《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构建的三大进路:学术文献史视角》《大数据时代的批判理论如何可能》《在共同体中实现善好生活——》中个体与共同体关系新论》《从商品的辩证发展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重读《资本论》第一卷及相关手稿》等多篇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论文,对相关问题做了深入而切实的探讨,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各个相关领域的主要理论思想。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要术语中国化渊流考释靳书君等 著本选题充分占有中共党史、汉语外来词和早期中外辞书等领域的 新史料,锁定了许多重要术语的首见文献,并综合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历史语义学方法、结构语言学方法和话语分析技术,成功地将概念史学术范式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材料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性,兼有考据学特色、文献学特色和语言学特色。本选题援用100多件经典著作译文译本,考证译词译语近200个,注疏马克思主义重要术语概念30个,贯穿德语、英语、俄语、日语、汉语五种文本,涵盖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五大基本学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要术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廓清了马克思主义原著术语中国化的实现机理,构建了一个相对系统化的汉语马克思主义术语群。选题从术语意义生产机理到译本文本线索,再分基本学科展开术语考证注疏,后运用定译术语构建话语体系,形成了编、章、节、目层次明晰、逻辑严谨、循序递进的体系。该选题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式深化细化;有助于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奠定术语基础;有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辞典和马克思主义大典的编纂工作;有助于通过概念定义权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
从历史深处走来陈先达臧峰宇 著该书是我国有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与青年学者臧峰宇教授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问题所作6篇学术对话的结集。两代学人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学术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探索等话题展开深入的对话。这些学术对话紧扣时代问题,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从中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魅力与创新探索。
-
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文库汪信砚 著本书立足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特征,着力探索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不仅指向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而且也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一方面,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考察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并力求通过对当代实践、科学、哲学的理解和把握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作者又立足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并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来规范和促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主要研究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所含蕴的时代精神,同时以这种时代精神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篇“全球化、全球问题及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当代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的特殊性质及其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对全球化的价值意蕴及其带来的价值冲突、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途径、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
大学生网络思想意识的悖论性样态研究王琰 著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有利于高扬人性之光,同时也无法避免造**的伦理道德困境。本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网络文化这一话语体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认真探寻网络文化作用于大学生生存本质的深层特质;以多角度剖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研究向度,阐释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思想、行为特征和发展趋势,较为全面深入地审视与探求了大学生在网络境遇中的思想意识样态存在;以网络文化作用于大学生生存本质的深层特质和大学生在网络境遇中的思想意识样态存在为基础,进一步全面借鉴和整合多学科创新理论,从教育体系内容构建、机制体制完善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角度对网络境遇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实现途径等作出系统回答。
-
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申森本书以关于性别的观点,特别是关于女性主义思潮为主题收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并加以评述。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即马克思恩格斯论性别、资本主义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主义与正义,着力展现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性别不平等、性别剥削等问题的考察与批判,力图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性别平等、女性压迫、阶级关系等议题的强大生命力与阐释力。
-
后马克思超级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卓承芳,胡大平 著在全部现代性批判中,鲍德里亚、鲍曼和维希留等的思想乃是当今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其深刻之处在于他们从技术批判角度阐明了现代性面临的重大危机:实在观念的瓦解、流动性带来的生存恐惧以及加速度革命造成的“地球风暴”威胁等。《后马克思超级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从他们对现代性极端现象的批判入手,以“超级现代性批判”作为视角阐明了他们的理论逻辑及其核心观点。同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个视域中,他们对今日的左翼激进批判思潮进行了批判性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思路。无论是《后马克思超级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提出的“超级现代性批判”这一视角还是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资本主义批判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现代性论域及其中国话语张曙光 著来自西方的“现代性(Modernity)”概念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性、统摄性概念,在实践上表现为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运动。然而,由于现代性在起源、性质、表现形式等各方面的多重性及问题性,使现代性成了一个富有矛盾性和争议性的概念,在西方学者那里就莫衷一是,并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首先形成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等三大社会思潮和价值倾向,也可以说是对现代性的不同回应。这些思想理论和社会思潮,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世界性开拓,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非西方世界。显然,现代性固然发生于西方,但它的取向却是普世的,当现代性凭借理性的力量“横决天下”时,全人类都不能不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并根据自己的传统、需要与能力给予回应。这在客观上也赋予了那些非西方国家的民众及其学者对现代性的发言权,而他们要真正超越自己当下的感受与意见,表达出符合自身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又合乎人类世界发展大势的真知灼见,就必须首先汲取、接受而又最后扬弃来自西方的思想和话语,体现出自身的主体性和普遍性。中国作为拥有自己数千年文明传统的东方大国,在遭遇西方文化冲击后所展开的现代化历程,更是充满艰难曲折。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霍娟娟,王亚涛 著全书按照“厘清概念-分析文本-阐述内容-论证价值-提出对策”的逻辑框架展开。首先绪论部分对当代生态危机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价值等进行了简要阐述。第2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演变,从三个阶段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认识的萌芽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解读的形成时期;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生态批判的成熟时期。第3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如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消解生态危机的社会理论构想,理清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争议,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否具有价值合理性,是否具有实践可行性,是否具有理论一致性。第4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当代生态学发展指明方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构生态消费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构和谐政治生态等。第5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践行,首先分析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从思想意识、经济发展、制度建设、人口增长等方面分析了生态危机的成因,从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原则、采取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