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与当代世界探索苗启明主编本书为论文集,认为马克思开辟的人类学哲学,是站在宏观的自然史和人类生成史高度,研究人类这种社会生命存在物的生存运动本性的哲学,它从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研究人和人类世界的人类学生成、人类学本性、人类学需要以及由其推动的人类学活动(人对世界的生存掌握活动)和人的人类学发展规律,并根据人类学价值原则批判一切不合理非法性关系而追求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康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的哲学。马克思的这种哲学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超越性在于,他在全球化肇始时期所开创的人类学哲学,是适应于全人类进入“和平、发展、合作、共嬴”的人类学政治时代的新哲学。深入研究和弘扬这一哲学,既能让马克思重返当代世界历史发展前沿,又能让弘扬这一哲学的人们在思想境界上高瞻远瞩,推动世界历史向全人类协同共存的人类学文明方向发展。
-
马克思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思想论析李莹 著暂缺简介...
-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的对比研究代砚春著本书从对比研究的视角采取纲领性的叙事模式切入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从思想史出发深度解读了二者的经典文本,提炼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的多维度的思想逻辑,分析了二者对主体性形而上学批判的不同模式,探讨了二者对现代性境况的不同诊断以及各自批判的焦点,指明了二者在对现代性的适当安置和超越问题上的不同方案,主张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向度上深化和发展二者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
马克思的哲学观的当代解读刘秉毅作为本书论题的“马克思的哲学观”,指的是马克思对于哲学本身或“哲学一般”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反思马克思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切入点。本书立足当代视野,全面考察了马克思的哲学观的思想史前提、逻辑进程、时代属性、基本内容、关键特征、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以及理论回响和当代意义等问题,呈现出一幅关于马克思的哲学观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图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哲学、如何发展哲学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六卷顾海良,王东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六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是不定期论丛,学术性和思想性并重,倡导从哲学、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专业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旨在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本书(总第32辑)分为“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拉克劳思想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栏,收入《中英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范式比较》《论拉克劳对伦理与规范性关系的重构》《拉克劳思想中对抗关系的否定性之维 》《数字劳动的政治哲学叙事》《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价值形式》《卢卡奇:一次访谈》《论霍耐特承认的意识形态模式》《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主体性论争》等多篇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论文,对相关问题做了深入而切实的探讨。
-
遭遇青年马克思李亚熙本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基础之上,对青年马克思重要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次重新探讨。基于新的文本基础,本书认为,正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笔记本”的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延续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工作,实现了对地租问题的最终解决。于是,“异化劳动”正是马克思对“主语”在现实市民社会中的存在状态的描述。市民社会是马克思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的切入点,它在客观上展现为工业对地产的胜利,在主观上造就了马克思关注的主体——人的内在本质,即劳动。因而,马克思预设的本真状态也就只能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非所谓“自由自觉的劳动”。基于MEGA2的文献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提到的所谓“最后一章”实际上并未在文本的意义上成为现实。青年马克思只是提出了诸多自身尚无法真正解决的问题。于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推进,我们将不断地重新回到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定位也将越来越精细化和科学化,从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象也将被重新建构起来。
-
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研究陈永杰本书为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以厘清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以及马克思对唯心史观的批判为中心议题,旨在彰显本体论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理论意义;以“建构”与“消解”为两翼展开讨论,“建构”的是马克思经过本体论革命到达了切中社会现实的新的历史观,“消解”的是唯心史观的有限性,避免误入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歧途。
-
社会主义朱雪微 著本书以“道德上维护”“批判性解构”和“理论性建构”三个部分系统地考察了柯亨的社会主义思想,揭示柯亨何以开始以及怎样为社会主义做道德辩护,阐明柯亨如何从坚定社会主义理念走上质疑社会主义路径的道路,探讨柯亨又是怎样在质疑社会主义路径的过程中走向重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而以马克思主义为参照,反思柯亨对马克思主义何以继承与发展,又何以误解与错判。以“继承与发展”和“批判与澄清”两个部分阐明柯亨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肯定和费扬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批判与澄清”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错判。
-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与融通杜运辉 著;孙熙国,艾四林 主编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初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观、认识论、物质观、辩证法、历史观、自由观等方面的契合与融通。“第二个结合” 实现了新的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化学研究的重大创新。“第二个结合”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