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周易》与审美文化论稿谢金良本书稿主要从个人已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选取一些与易学、美学研究相关的,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周易》学说与审美文化的思想内容与发展概况。本书主要摘选作者近二十五年来在易学、美学研究方面的十多篇重要文章,大致按内容的特点约略分成若干章节,既反映出作者学术成长的大致轨迹,也呈现出作者对易学与美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易学与美学研究,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美学学科长期坚持的一个主攻方向。本书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大众加深对易学、美学及其易学与美学关系问题的认识。
-
唐前孟学史高正伟 著本书对隋前孟学史展开系统研究,分为“战国孟学史”、“秦汉孟学史”、“魏晋南北朝孟学史”三编,共十五章。战国孟学分析了孟子后学、荀子、韩非和《吕氏春秋》对孟子的批判,考察孟学的发端过程;秦汉孟学分析了陆贾、董仲舒、杨雄等诸子对孟子的接受,分析了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孟子的接受,分析了韩婴、郑玄、赵岐等经学家对孟子的接受,考察孟学的初兴过程;魏晋南北朝孟学分析了曹魏时期、西晋、东晋以及南北朝有关士人对孟子思想的因革,考察孟学的发展过程。分析各个时代对孟子天道观、心性论、仁政观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评述孟子学说在每个接受者身上以及每个阶段的传承与改造情况,客观还原孟学在当时的存在状况。研究还概括了孟学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了孟子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演变以及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
《史通》文论研究吕海龙 著文、史自古一家,密不可分。文论、史论互渗互融,相扶相益。古代史论多含论文因子,将其纳入文学研究的阃域,既符合文学史发展实际,也可拓展文学研究视野及格局。刘知几的《史通》即是此类史论中部鸿篇巨制。其书聚焦于史著、杂史,偏记小说等叙事性作品。《史通》论史而及文,圆融文史。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已成共识;而在文学史上,也是一座里程碑式的著作。由唐迄清,论及刘知几及其《史通》文论者,历代多有名家。然相关论断,多为只鳞片羽式的评点。五四以后现代学术体系建立以来,则多为单篇论文或著作中的某一章节。篇幅和关注点所限,未能较为深入系统地发掘《史通》文论价值。当前学界对《史通》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研究专著,仍大都集中在其史学价值方面,对《史通》文论价值的研究却不是很充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刘知几及其《史通》小说观。同时兼及散文、诗赋、笔记文学甚至戏剧文学等文体,并关注文史二者的分合关系。
-
公孙龙子文献撮要孙秀昌 黎佳晔 编著公孙龙子是我国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白马非马”“离坚白”等重要命题。本书汇集先秦至当代公孙龙子主要研究文献,按时间顺序,撮其要点而录之,故名“撮要”。本书为河北师范大学孙秀昌、黎佳晔编著,上下册,凡一百万字,是研究公孙龙及中国哲学史、逻辑学史的重要参考书。
-
李卓吾批评 王龙溪先生集钞(明)王畿 原著,李贽评 点著本书为李卓吾编选王龙谿讲学言论,并加以评点而成。王龙谿(1498-1583)名畿,字汝中,浙江山阴人。王龙谿为王阳明族子,是王学的重要传人。王龙谿中嘉靖五年(1526)进士,因阁臣反感心学,不就廷试而归。后官至南京武选司郎中,以讲学为人所忌,罢归。王龙谿在王门的地位确立于所谓“天泉证道”中王阳明对其“四无”说的肯定,人称“传衣之论”。他的学术生涯就是在“四无”视角上,对师门思想进行了更加详尽的阐述,使之更加清晰,更加具有学术品味,并回应各方面的质疑。由于龙谿更加明确地引入禅学话语,并对朱子学进行更加严厉的批评,树敌尤多。李卓吾(1526-1602)名贽,福建泉州人,晚明杰出的思想家。李卓吾以举人出仕,历官辉县教谕、礼部司务、国子监博士,官至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1580),以盛年辞官,专心著述。李卓吾一生著书甚多,其代表作为《焚书》、《藏书》等;批点旧书,皆能化腐朽为神奇。李卓吾对王学著作的批点虽然不如其小说批点流行,亦颇具影响。
-
哲学家·2020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编本书主要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宗教学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与经典文本解读,既体现了对哲学经典文本的深入研读,也彰显了明确的问题意识。从文中的学术观点和研究理路可见,各位作者对哲学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进行了颇具问题导向的学术探索。如张文喜教授在人文语境中分析了存在问题,他认为在对存在设问的哲学中,人是问题的制造者;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马克思哲学讨论事物的实践存在方式,这种存在论不研究存在,而是研究存在的可能性。夏莹教授基于对萨特的《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和《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的解读,关注萨特在现象学时期和马克思主义时期的问题意识,阐发了萨特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从中可见,萨特将黑格尔辩证法转变为富有能动性的行动,这种理论是在变动中敞开的,为法国马克思主义建构了基本问题域。英国学者卡利尼科斯教授探究了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与格里芬的博闻的愿望理论,勾勒了平等主义和“优先主义”的区别,阐述了平等与可捍卫的幸福观。
-
宋明儒学之重构程志华 著本书基于王船山哲学文本,参照“内在诠释”的理路以及诠释之“道”“术”的策略技巧,对王船山哲学进行研究,提出诸如宋明儒学“三系说”、“无终始”即现实世界的宇宙论、“太极”本体论、性之潜在与实现、两个层面的工夫论、基于“进化”的循环历史观、君权的“合法性”“正当性”以及“资治论”等一些新的观点,并提出儒学“实存道德描述”“形上学”“形上道德实践”三种形态,通过将王船山与黄宗羲等同时代的儒者一起置于明末清初儒学“形上道德实践”形态,对王船山哲学进行儒学史定位,为清代以后儒学包括现代新儒学奠定基本方向。
-
关学四书学研究李敬峰. 本书是首次整体而系统地考察关学四书学的研究成果。首先将关学四书学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整体,将其置于关学学术思想演进和中国四书学史流变的双重脉络之下,从文献学、经学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角度,对关学四书学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提炼和总结,揭示出关学四书学的逻辑脉络、主导问题、话语系统和学术特质。作者既着眼于经典诠释与思想演进,学派争鸣与问题论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注重对关学四书学在总体宏观上推进和局部微观上深化,力图更为丰满、更为厚重、更为贴近历史原貌地展现关学四书学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轨迹,凸显关学四书学的学术价值,确立关学四书学在中国四书学史中的地位。
-
《菜根谭》之处世之道顾作义本书为“中华经典之道丛书”之一。《菜根谭》是一部讲述为人处世之智慧的格言式小品文集,内容短小精悍,富含哲理。本书从《菜根谭》中提炼出修心、立德、通变三大为人处世之基,并逐层深入,得出“身在事中,心超事外”“礼让为高,利人利己”“内方外圆,圆融通达”“受恩不忘,施恩不记”“进步立身,退步全身”“侠心交友,素心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处世之法,对我们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作者在解读时强调:为人处世,是人生的一大学问;要学会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
-
章太炎口义虞云国 编本书是“章太炎讲述系列”之一种,旨在研究、发掘、整理章太炎的学术思想,编纂出版章太炎研究的普及性成果。由著名宋史专家虞云国教授编选。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还以传授国学为己任,被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口义是一种宋代以后出现的著述体裁,即学生对先生的谈话式讲课的笔录疏记。比起高头讲章,口义在形式上自由活泼,在内容上不拘一格,往往就某一问题生发议论。本书包括章太炎三种以菿汉命名的著述以及《菿汉闲话》27则,大抵以佛教唯识论为主体,将其与中国的儒、道、易、玄、理学等贯通比较,凡先秦以来的典籍、医学、历算、数学、音乐、文学、音韵、史事等,多所涉及,在太炎先生繁富的学术论著中具有特定地位;其间又自述学术思想变化之迹,作为自我认定,因而备受学人重视,梁启超、钱穆等多有推崇,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