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孟子心证王曙光本书包括解读文章凡三十六篇,大体以专题研究与文本论析相结合之形式,贯通《孟子》全书,将孟子政治哲学与心性哲学诸重要主题加以综合诠释,使读者可以系统理解孟子学说之大要,从而获得一种整体感,而不致陷于章句之琐细解析。本书有意识地把孟子的思想放在整个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谱系中,探索其内容特色,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儒家思想史中的崇高地位,发掘其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价值的思想意蕴。尤重以当代社会科学之理念来观照与阐发孟子学说,以期彰显与发掘孟子思想之当代意蕴。中国古代经典之常读常新,其意义正在于此。
-
《淮南子》学史李秀华 著作为一部重要的子书,《淮南子》自问世以后,就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传播和研究。据统计,《淮南子》现存古本约一百一十多个,国内外研究《淮南子》的著述也已经超过一千种。这些著述绝大部分立足于《淮南子》文本的校勘整理、义理阐释和辨伪考证等三大方面。但是,这些著述对于《淮南子》两千年来传播、接受与研究的这一历史过程关注不够。因此,该书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淮南子》两千余年传播、接受与研究的漫长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学史(套装全2册)》总结了自两汉开始直到近现代《淮南子》的学术研究情况,分成六个时期,对《淮南子》学的流传、演变、发展、勃兴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和研考。
-
儒学与古典学研究陈畅 主编本书为一本反映儒学研究和古典学研究(包括中西古典学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集,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陈畅教授主编,共收论文16篇。本书论文作者为国内高校中青年哲学研究者,包括知名教授与研究生。本书共分三大专题:“物论与中国古典形上学”,7篇论文着重探讨自上古至明清时期,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物”的观念;“古典思想研究”共6篇,从古今中外不同视角讨论某一哲学命题;“青年儒学论坛”收3篇研究生论文,展现当代儒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本书既有关于儒学在当代发展的探讨,也有扎实的经学考证研究,既有对西方古典文教之名家解读的翻译介绍,也有对珍贵古籍资料的收集整理。
-
《文心雕龙》旧注辨证李飞 著本书在全面清整前人注释《文心雕龙》总成绩的基础上,逐篇考查学界所尚未解决、纷无定论的疑难问题,从版本校勘、标点句读、训诂释义、典故出处、史源徵引、名物考释、直解今译、文化诠解、理论阐释等九个方面,对注释中二百四十多条疑难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些疑难问题,前人多已有讨论,本书稿的原则是如不能提供新材料、新视界、新意见,则不论不议。虽言必己出,然无徵不信,试图在前辈学者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呈现出自己的思考成果。本书稿对这二百四十余条疑难所提出的辨证、解答,尽管未必皆能成为定论,但也可为今后的《文心雕龙》研究夯实地基,暴露、消除这一地基的一些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地方,进而为《文心雕龙》研究的实质性推进提供基础保障。
-
宋明儒学感应思想研究章林著本书一方面将宋明儒学感应思想与先秦两汉的感应思想作纵向比较,另一方面将其与西方近代哲学一科学以因果关系为核心的世界图式作横向比较,确立了宋明儒学感应思想的大致坐标。在此基础上对宋明儒学主要思想家的感应思想进行梳理、归类,按照感应思想自身发展的理路,从气之感应、心之感应以及良知感应三个大的方面展开。在以三大板块来对感应思想作“共性”分析的同时,也极力考察不同思想家关于感应思想的“个性”认识,显示感应思想在宋明儒学内部的发展和演变。
-
从永嘉之学到瑞安新学李天纲,项宇,陈锦海复旦大学中华文明研究中心与瑞安地方合作召开了从“永嘉之学”到“瑞安新学”这一主题学术研讨会,本书稿为这次学术会议论文的结集。书稿各文章围绕永嘉之学,特别是瑞安新学展开,聚焦于永嘉之学作为浙学中坚,论述永嘉学派在中国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以及揭示瑞安新学是中国近代化,或称为次现代化的源头之一,以此两端,展开多方面、多角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论述。其中有不少篇幅,论述了永嘉之学及瑞安新学通过三条路线融入了复旦大学的发展之中。这就是周予同先生的经学史研究;创办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时期马相伯的主要助手项骧;以及温州籍的苏步青和谷超豪,通过孙怡让的学计馆师承并发展了现代数学且融入了复旦大学的数学系,值得我们关注。
-
《庄子》之生命关怀之道顾作义本书为“中华经典之道丛书”之一。《庄子》是一部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内容博大精深。本书作者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对《庄子》进行深入解读,反复研读《庄子》原文,为我们剖析蕴含其中的生命关怀思想,关注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健康、生命的保养、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关怀,充满着浓厚的人道、人性和人文情怀。指导人们从中汲取智慧,好好生活,提升生命的质量。解读方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并结合历史故事,在阐述中华经典之智慧的同时,不乏趣味性。
-
《泰州王门思想研究》朱义禄 著本书是“阳明文库(第二辑·学术专著系列)”中的一部,是同济大学朱义禄教授关于“泰州王门”的多年研究成果。全书既侧重泰州学派代表性人物的个案研究,又关注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前后传承,由此展现了一幅具有内在思想关联的思想画卷。泰州学派或泰州王门可以看作是以王学为内核的思想流派,在中国思想史中,它展现了独特的个性。作为明中叶后形成的思想流派,泰州学派首先表现为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支脉,不过,它又趋向于使儒学走向民间、走向大众,从而在儒学的演化中表现了其自身特点。儒学本来有注重日用常行、肯定日用即道的传统,在泰州学派中,这一传统得到了比较突出的发展。泰州学派的成员每每来自社会下层,包括农夫、樵夫、盐丁、陶匠等,这些构成主体主要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由此,泰州学派强调“穿衣吃饭、接人接物”这样一些与社会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
-
古道通今徐沐熙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诞生的重要哲学思想,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与儒家哲学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奠定了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本书以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落脚点,以道家哲学的现代化为例,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本书在经历中国近现代转型后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际遇下,以解决新时代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思考中国本土思想资源需要现代化,以及怎样现代化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出理论贡献;而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纵向逻辑线索,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理逻辑展开论证,对应“观照”道家哲学现代化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可行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怎样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具有应用价值。本书不涉及宗教内容,所论述内容与道教无关。
-
朱熹晚年礼学思想研究李少鹏《仪礼经传通解》是朱子晚年倾注巨大心血编撰的一部礼学巨著,既体现了朱子体大思精的礼学架构,又表现了与他中年不尽一致的学风。庆元以后,朱子学风渐向“汉儒之学”转变,这种在整理礼学文献时所发展出的接近于清儒朴学的学术方法,表明考据学本为朱子学所具足,这正是晚明至清考据学风兴起的一个内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