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六祖坛经》之修心之道顾作义本书是“中华经典之道丛书”之一。《六祖坛经》在中国哲学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通过解读《六祖坛经》,与读者走上一次中国心学的寻宗之旅,既是智慧的开启,也是心灵的修炼。本书作者解读时强调修心要修“善心”,“常行十善,天堂便至”。修善心的关键在于培养慈悲心、平等心、正直心、孝敬心、恒久心、忍让心、广大心、自省心。作者主张通过重读经典的形式学习慧能大师的理论,让心灵得到净化、美化,得到安顿,得到宁静,让每一个人都充满善心、爱心,让社会充满温情、温暖,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了凡四训[明]袁了凡《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写给子孙的家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方式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告诫后人要积善行德、改过自新。全书融会了道教的哲学和儒家的理学,强调自我修养应从“治心”入手,提倡记功过格。
-
孔子,儒学与儒家学派张玉慧;魏巍千年来,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政治、经济、文化,也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之中。本书从孔子的生平着手,回顾孔子以及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发展历程,介绍儒学是怎样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的主导思想;反思近现代儒学遇到的艰巨挑战,经历的现代变革,总结儒学对中国与世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型塑中国人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
延平答问注方旭东,卢一,王海岩,胡泉雨《延平答问》是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早年与其师李侗(1093-1163,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论学书札的汇编,是研究李侗理学思想及朱熹早年思想的重要文本,历来受到学者重视,版本众多。本书以《朱子全书》校点本为底本,参校以日本正保三年刻本,同时对《答问》文本涉及之人名、书名、典故等加以详细注释,兼以考论,尤其是其中涉及的理学名相,颇有价值。正文前有导言,述论《答问》版本、结构、内容、所涉经典和思想内涵等,后另附有四种相关重要文献和索引。
-
诚意关—从朱子晚年到王阳明的哲学史重构郑泽绵 著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转折,莫过于从朱子学向阳明学的两大范式之间的转化。对此思想史巨变,传统的叙事的解释是:青年王阳明为效法程朱理学的格物穷理而去格竹子之理,七天后病倒,等到他谪居龙场时方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最终反求诸本心,确立心学的立场。事实上,朱子与阳明最大的分歧不在:理的来源是在内还是在外,而在于如何确证自己的道德信念为真、如何确认自己的道德动机是纯粹而无自欺的。最终是“诚意”的问题。因此,本书作者提出“诚意”中心说:以此中心重构这个范式转化的历史。 本书围绕《大学》的诚意章的诠释问题,揭示从朱熹到王阳明的哲学史过渡的内在逻辑,以贯穿朱熹晚年修改诚意章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的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提出等“思想史事件”,形成一个新的哲学史叙事,阐释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关切是“诚意”如何可能的问题,以揭示和彰显中国传统儒家哲学“诚”范畴的道德思想理念的现代价值。
-
明代福建阳明学对朱子学的批评与融摄王传龙首先考察宋代理学的崛起背景,以及程朱理学的谱系构建;其次阐述朱子学自宋至明在福建的传播模式,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地域间的差异;最后探究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白沙之学的根本分歧,阳明学传入福建的模式,阳明学者与朱子学者之间的交流,以及两种群体间的影响与嬗变。结合日本内阁文库所藏《道南一脉》收录的287位闽地学者,按照朝代及地域进行分类考察,归纳阳明学传入福建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代表人物思想,证明福建为宦与讲学的外地学者才是传播阳明心学的主力军,首次系统考证明代福建朱子学者对阳明学的质疑与抨击。
-
老子真诠李湃清 著自问世以来,《老子》已经成为了东方文化的主要底层支撑和重要标志之一,是成大学问、干大事业者不可不读的经典。作者在多年的《老子》研究过程中,以帛书《老子》甲乙本为主要底本,重点结合王弼本、郭店楚简《老子》和北大汉简《老子》,并参阅了其它老子文本近500家综合勘正校定而得到了本书的《老子》原文,并分为“德经”“道经”两篇共81章,诠释其中的内涵,去除千百年来被有意无意地强加于老聃其人和《老子》其书的讹误臆妄和故弄玄虚的迷障。
-
先秦思想史祁志祥本书以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四次启蒙的宏观把握为指导,以对上古神话、殷墟卜辞和周代古籍的扎实研究为依据,全面叙写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期的演变历程,有力揭示了周代创造了以“人的觉醒”为标志的“轴心文明”,成为后世中国取用不尽的思想渊薮。本书的突出创新之处表现为:一、针对张光直、葛兆光等人提出的殷周文化一体论,综合王国维、冯友兰、彭林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周代以“人本”思想区别于上古至夏商“神本”思想的时代特征。二、针对侯外庐、顾颉刚、郭沫若、晁福林等人殷商无道德概念的观点,以三皇五帝、夏禹商王的历史传说和“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的大同学说为依据,揭示了道德观念在上古至夏商客观存在着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它们构成周代道德文明不可或缺的思想传统。三、针对李泽厚提出的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人的觉醒”时代的观点,揭示中国历史上“人的觉醒”时代应当上推到整个周代。四、针对原有先秦思想史局限于东周讲述百家争鸣成果的现状,将周代思想启蒙的上限囊括到整个西周。五、专章研究、评述范围穷尽并超越诸子,拓展到周代所有值得研究的经史典籍。六、对上古至三代的社会形态作出独特划分,从“封建”的政治分权角度剖析周代思想启蒙的生成原因。七、历史为经,逻辑为辅,以论导史,以史证论,致力打造“有思想的历史”。
-
药地炮庄方以智 撰,赵锋 点校《药地炮庄》十二卷,包括《总论》三卷、正文九卷,明代学者方以智撰。本书是作者晚年解读《庄子》的哲学著作。题中“药地”,为方以智之号;“炮”,谓医家用烘、炒、蒸、煮等方法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消灭其中的毒性;“庄”指《庄子》。该书广集自两汉至明末诸家注释,以儒家思想、禅宗论说、道家哲理与《庄子》彼此照应,同时融入己意,以发《庄子》愤世嫉俗之毒,而取其救世济人之旨,从而完成“三教归易”的学术建构。书中对《庄子》正文的训解分为“别路拈提”“集评”“闲翁曼衍”等项,托意渊深,生动展现了该书烹炮百家的学术特色。此次整理,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桐城方氏此藏轩本为底本,以天瑞堂本、大集堂本等为校本。书末附以《四库提要》及相关序跋。
-
古代哲学文化与人格型范王兴国本书是作者三十余年以来所写的有关“古代哲学文化与人格型范”论文的结集,展现了作者在哲学文化和人格型范领域研究历程中的探索和思考,分为两编:第一编为古代文化与哲学,探论中国古代精神与文化、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哲学与“后现代科学”的关系、龟占蓍卜和青铜纹饰的意象观念、原始思维以及孟子哲学和韩国的霞谷学等内容;第二编为人格观念与型范,论述中国古代人格的观念、型范和研究方法以及晚明释大错、王船山和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人格典范。全书有三篇文章首次公开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