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太平记》中的儒家思想研究张静宇本书是日本历史著作《太平记》的研究专著。全书分六部分。绪论介绍了《太平记》的内容、版本和其中的儒家思想以及研究的方法、意义等。第一章在梳理日本对尤物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太平记》中的"尤物”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尤物观的作用和特点。第二章在梳理日本对忠臣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楠木正成和万里小路藤房的忠臣形象为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忠臣观的作用和特点。第三章在梳理日本对革命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革命”的矛盾性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革命观的作用和特点。第四章以终结部分对“太平”的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太平” 的含义以及对华夷观接受的特点。结语指出《太平记》的历史叙述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及作品对儒家思想接受的特点。
-
江南儒学研究论集何俊 主编本书为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之一。江南研究是国内外学界重要的研究领域,江南文化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了推进江南文化研究的深入,江南儒学的论域被提出并获得学界的关注。《江南儒学研究论集》将聚焦于江南儒学的内涵、性质,以及构成与衍化,汇集深入细致而富新见的研究成果,以期反映此一论域的最前沿研究情况,并引领与拓展此一论域的研究。
-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研究王长恒 张铁柱 著本书系统梳理研究了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内容、作用等。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是指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创建于孔子、发展于孟荀的一套关于礼的制度、仪式和礼义精神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社会关于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宇宙伦理的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约束个人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文明素养等作用。它的主要特征包括:礼义为本、人道自觉、道德教化、经世致用、日用常行等。实现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进一步弘扬其以仁、敬、和为核心的礼义精神,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礼仪规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积极建设礼仪课程、系统设计校园仪式、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
大道知行国际儒学联合会 组编本书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大道知行讲堂”系列讲座文章整理汇集而成,收录的文章内容设计人文精神、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治理智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领域。贴近当代企业管理范畴,为当代企业家及企业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参考,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构筑优质的企业文化,旨在传播儒学思想,分享管理经验,探讨儒学与企业管理致胜之道。
-
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任鹏程著本书以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性乃天的产物并含气,这是先秦两汉儒家论“性”之通义。着重阐发了从先秦到两汉儒家气性论的不同内涵及其历史演变逻辑,也兼述魏晋宋明清儒家气性论的发展演变、特点及意义,进而得出气化感应是先秦两汉儒家教化的基本原理。对于先秦两汉儒家“性”“气”范畴的特质及属性,作者也进行了详尽的解说。
-
中韩日儒学实论李甦平著本书的主旨内容是对中韩日儒学哲学本质的研究,由绪论、三章、附录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作者之所以撰写这部书的因缘。正文三章对中韩日儒学哲学本质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其中章“以仁为体”的中国儒学揭示了“仁学”作为中国儒学“基因”的本根性和本体性及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价值。第二章“重情重实”的韩国儒学指出了情(四端七情)和实(实学)凸显了韩国儒学的哲学本质并对韩国社会的近代化起了导向作用。第三章“化体为用”的日本儒学剖析了尚形而下性为日本儒学的基本哲学形态及日本民族重实践、重实效、重事功的品格。附录部分详叙了作者的学术生涯。
-
中国儒学 第十七辑王中江,李存山 主编《中国儒学》由中华孔子学会、郑州大学洛学研究中心主办,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俾之在人类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书是第十七辑,共三部分,分别是域外儒学新视野、早期儒家人性论与心论、儒学新论。
-
儒家文化的民间生态肖雁 著暂缺简介...
-
浙学研究年度报告张宏敏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省内早提倡并开展“浙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坚持“立足浙江、研究浙学、传承学统、创新浙学”的研究宗旨与发展方向。为全面系统地梳理目前海内外学界关于浙学的研究动态,浙学研究中心即把“浙学研究年度报告”的编撰作为科研中心任务之一,以便于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读者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浙学研究的动态,从而更好地为弘扬传承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依照“大浙学”的定义与浙江思想、文化、学术史在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当代史的发展线索,《浙学研究年度报告2021》共设十三章。章目依次为“浙学理论综合研究”“浙学之源:史前文化、舜禹文化、古越文化研究”“汉唐浙学研究”“宋元浙学研究”“明代浙学研究”“清代中前期浙学研究”“近现代浙学研究”“现当代浙学研究” “浙江名山名水与地域文化研究”“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浙商精神研究”。
-
焦竑与明清儒学研究代玉民著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又极为复杂的时期,明清儒学转向正是这一思想鼎革阶段的主旋律。就明清儒学转向而言,既立足阳明心学传统,又深涉考据学与佛、道之学的泰州学派后劲焦竑,无疑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人物。本书从心学、考据学与三教观入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焦竑之学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揭示了焦竑之学的智识化特色。进而,以焦竑为坐标,对明代以及清代前中期的义理学、考据学和三教观进行梳理,提出了以焦竑为明清儒学转向之核心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