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论语正述淞雲上溯两汉,自包咸、伪孔、郑玄、郑众、马融、王肃、何修;中及两宋,包括皇侃、邢昺、二程、朱熹、二苏,下参清儒数十家;诸如毛奇龄、刘台拱、焦循、宋祥凤、孔广森、戴震、阮元、俞樾、刘宝楠、陈士元、康有为、程树德等等,约数十家之众,再结合近人杨伯峻、钱穆等著作的参考。兼采众家之长,结合述而不著的理念,以力图恢复汉经学为主旨,历时十五年,完成了这部书稿。目前出现了一批以历史小故事和心灵鸡汤诠释论语的风气,以致良莠难区,贻误读者很深。本书本着唯做学术的出发点,遂成此书。
-
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李宪堂 著追求整体性、总体性、同质性和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就是专制主义的。作为中华民族进入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式,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之力,作为专制王权的构成机制和营卫功能,作为专制王权政治的操作理论,儒学凝聚和凸显了我们民族的根本价值,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实践倾向,全面参与到了权力机制的建构之中,因而全息地带有专制主义的元素,不可能像新儒家认为的那样,能够从中“开出”民主制度或挖出民主的“种子”——儒学既不是专制权力的替罪羊,也不是民族荣耀的图腾柱。
-
《论语》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刘伟本书内容共分三部分。部分主要厘清相关概念,对“宗教” “生态”“生态文明”“宗教生态学”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等进行评析界定。第二部分重点阐述《论语》文本的宗教性及所蕴藏的生态思想及其文化渊源。《论语》具有宗教特质,不仅为人们提供为人处世、修齐治平的理念与规则,也为人们奉献了信仰的圭皋。第三部分主要从生态文明思想的角度阐述“中国模式”的历史必然与未来发展。本书内容共分三部分。部分主要厘清相关概念,对“宗教” “生态”“生态文明”“宗教生态学”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等进行评析界定。第二部分重点阐述《论语》文本的宗教性及所蕴藏的生态思想及其文化渊源。《论语》具有宗教特质,不仅为人们提供为人处世、修齐治平的理念与规则,也为人们奉献了信仰的圭皋。第三部分主要从生态文明思想的角度阐述“中国模式”的历史必然与未来发展。
-
和谐美散论周纪文本书按照所收录文章内容,分为和谐美学理论研究和审美文化研究及其他2个篇章,每一篇章收录了相应的文章。如和谐美学理论研究篇章就收录了《构筑和谐美学的理论体系大厦——周来祥先生美学思想述评》《和谐美学的发展与中国美学三十年——周来祥先生访谈录》等文章,审美文化研究及其他篇章收录了《原始饰玉和礼玉的审美文化特征与意义》《丑怪因素对崇高思想的加强——清朝中前期书法审美思想》等文章。
-
中国儒学 第十九辑王中江,李存山 主编《中国儒学》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承什刹海书院协助,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使之在人类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辑为第十九辑,设有宋明理学研究和儒学经典诠释两个栏目。包含十九篇文章,其中既有对儒家经典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又有对儒家现代价值的讨论,是一部反映学界前沿研究动态的高水平论文集。
-
儒学的现代化路径徐庆文本书按照所收录文章内容,分为经典诠释、儒学的现代化探索和现代新儒家3个篇章,每一篇章收录了相应的文章。如经典诠释篇章就收录了《从注释性经学到观念性哲学――20世纪《论语》诠释特点及其走向》《试论儒家以“天”说“诚”的理论意义》《经学终结与儒学的现代转换》等文章,儒学的现代化探索篇章收录了《偏离与歧出:康有为新儒学的路径》《排斥、对话与互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儒学观的变迁》等文章。
-
宣尼浮海到南洲梁元生 主编本书是通过历史数据,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在早期新加坡的传播情况,以及儒家思想与华人社会发展之关系。全书共六章,对十九世纪的新加坡华人社会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作扼要的分析,介绍了华人社会在新加坡推行儒家思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并就新加坡华人推行儒家思想的努力,分为四个范畴,介绍一些重要的史料:一是传播儒家思想的媒介,包括崇文阁、萃英书院、会贤社、乐善社和好学社的资料:二是儒教复兴运动的计划及其推展;三是儒家思想普及化的努力,包括了“白话化”和“本土化”的课程改革及改写课本的数据,例如邱菽园的《新编千字文》及张克诚的《孔教撮要白话》等;四是报章的言论,这包括当时几份重要华文报章中有关儒学的讨论和辩论,这些华文报章有《叻报》、《天南新报》、《星报》和《曰新报》等。此外,并对八十年代新加坡的现代儒学运动作一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使读者对儒家学说在新加坡的传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儒家学说与历史连贯发展的关系。
-
究天人与通古今王博 著本书作者尝试在阴阳五行学说的视野中,重新梳理董学体系,以董仲舒《春秋》学的核心主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作为安置董学核心要素的基本逻辑框架,力图展现出董仲舒在大一统政治环境中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圣王之道所作的种种努力。本书力图克服以往的董学研究中存在的“以西释中”方式和“碎片化”倾向,尝试用董学自有的概念阐释董学,致力于在董学自身的逻辑中,重新构建董学的完整体系,是近年来董学与儒学研究的一项突破。
-
孟子新注新译杨逢彬教授作品杨逢彬 著《孟子新注新译》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210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译注”形式呈现——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书中“考证”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杨树达先生所谓“审句例”——在浩如烟海的同时代文献中网罗类似结构的词句,予以归纳模拟。以“最博最精”著称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释读古书的名篇,如释“终风且暴”,正是这样做的。《孟子新注新译》(第二版)是本社2017年《孟子新注新译》的增订版。较之旧版,本版篇幅增加了50%多。而这50%中的九成多,是加在“考证”部分中了。删去了旧版中《卷首的话》,还将《导言》篇幅大大缩减了。从数目上看,旧版原有“考证”108则,新版增加到210则。同时,旧的“考证”也有若干得到补充修订。
-
中国儒学通志·魏晋南北朝卷·纪事篇苗润田此为魏晋南北朝卷的纪事部分,内容主要是魏晋南北朝儒学的重要事件。《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