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研究陈永盛 著《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研究》是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研究。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是对时代问题的哲学解答。为人类寻找解放道路,为人类走出困境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建构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追问哲学的本质使命所在。正是源于这种对哲学的新理解和新要求,马克思在批判一切旧哲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该书回归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回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形成时的历史语境和时代问题,研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该书篇幅不大,却涵盖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形成、集中展现、理论域以及当代意蕴,内容充实,理论性强,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文本。
-
中国过程研究 第六辑杨丽,温恒福,王治河 编《《中国过程研究》第六辑》是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的论文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由美国哲学家小科布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提倡绿色环保的理念。与一般后现代主义主要是打破原来的体系不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注重于建设,在打破原来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主张,因而被称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更加注重教育的理念,提出了过程教育的主张。本卷按内容分为过程哲学、过程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等。
-
人类世与平台城市陆兴华 著城市全球化叠加全行星云计算平台,构成了今天的城市基础结构。我们脚下的这个平台城市已经是一架控制论机器,既是能量、地址、权利、身份、价值和符号的管治装置,是我们在飘摇的人类世风雨中最后的留守点,也是即将开始的生物圈内新政治、新经济的苗圃。平台城市具体表达为阿里云、美团、拼d多等应用平台,扫描和打印着城市住民的生存网格,同时也是在建筑、城规、设计、艺术上展现我们的创造的全新舞台,正催促激励我们去创作出关于城市的新的哲学和思想。《人类世与平台城市:城市哲学1》从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技术哲学、设计哲学、视觉—媒介研究、当代艺术、生物圈思想等角度,整体评估人类的城市化演变路径,反思城市全行星化在中国的铺展,努力探索城市在生物圈内的新命运。它列举了当代全球城市研究中最重要领域内的思想、洞见、战略课题、论争主题、研究方法论等,值得思考和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读者关注。
-
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盛立民 著作为“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和英国新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雷蒙德·威廉斯的贡献在于他立足二战后英国社会和文化新语境,在发掘英国本土的“文化与社会”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解释学”的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结合起来,建构英国式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尤其主张“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增加了新形态,也为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社会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新实在论导论[意] 毛里奇奥·费拉里斯 著,傅星源,王成兵 译新实在论是当今西方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运动之一,与思辨实在论、客体导向的本体论共同掀起了在欧陆哲学传统中复兴实在论的浪潮。这一思潮尝试在广义上的新启蒙运动催动下,超越康德哲学以来的后现代反实在论,重新焕发真理和客观性的当代意义。本书是新实在论运动发起者、践行者费拉里斯教授关于这一主题的首部著作,该书对于国内读者把握西方哲学思想新进走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寰宇文献[古希腊] 柏拉图 著约翰·伯奈特(John Bumet,1863-1928),苏格兰学者,生于爱丁堡,卒于圣安德鲁。伯氏在青年时代就对柏拉图的思想怀有浓厚兴趣。伯奈特校勘的《柏拉图全集》(Platonis Opera)是他非常重要的学术作品。尽管过去了一个多世纪,这套校勘本现今依旧广为使用——大型电子数据库“古希腊语语料库”(Thesaurus Linguae Graecae)中的柏拉图作品就使用伯奈特本。2003年,荷兰学者西蒙·鲁洛夫·斯林赫斯(Simon Roelof Slings,1945-2004)的《理想国》新校本出版,与伯奈特的《柏拉图全集》同属“牛津古典文本”(Oxford Classical Texts)系列。然而,伯奈特校勘本目前仍未停止印行。读者需要注意,***《柏拉图全集》与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份扫描件有不小的差异。后者根据芝加哥大学约瑟夫·雷根施泰因图书馆(Joseph Regenstein Library)藏本(索书号PA4279.A2B91899)扫描。
-
少年读中国哲学 孟子篇张嘉骅 著打开典籍,感受先哲智慧。作为一本给青少年朋友阅读的中国哲学启蒙书,《燃出善的火焰》以明白晓畅的文字、简洁精当的阐释,向读者系统地阐发揭示了孟子的哲学思想精华,通过对《孟子》这部典籍里的诸多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和今天的青少年介绍孟子政治、经济、道德等价值思想里的哲学观点。
-
论人的自由之本质[德] 海德格尔 著,赵卫国 译《论人的自由的本质——哲学的导论》是海德格尔1930年弗莱堡大学夏季学期的讲座,被收入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第31卷。本书是海德格尔除《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和《物的追问》两部“康德书”,以及前者的“初稿”《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之外,解释康德哲学的又一本力作。 本书开篇就点出书名本身的矛盾,即人的自由之本质的“特殊”,与哲学导论的“普遍”之间表面上的矛盾,将哲学基本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与人的自由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前者涉及存在者之整体的展现,而后者则关涉到人之此在在时间中的个别化,从而获得自由。 本书写于《存在与时间》之后,其*大的看点在于,海德格尔并不是用他自己的术语来重复讨论存在与时间的问题,而是巧妙地借助并发挥康德对“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及其之间关系的讨论,进一步推进了他心目中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度,或者说扩充了其内涵。通过他独特而卓越的解读,一方面使我们从“康德”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他本人的“存在”与“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也将对康德哲学的解释推上了全新的高度。
-
社会改造原理[英] 伯特兰·罗素 著,张师竹 译本书通常被认为是罗素关于政治哲学的最充分表达,阐述了他关于战争、和平主义、理性、冲动和个人自由的思想。他认为,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传统自由主义的个人化途径已经到了尽头,政治理论必须建立在创造的冲动上,而不是建立在占有欲望的基础上。罗素在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造就了他作为一名社会批评家和反战活动家的巨大声誉。
-
图说沉思录[古罗马] 马可·奥勒留 著,蔡新苗 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