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时空学说史李烈炎著本书将古今中外著名人物对时空观的论述加以整理,评述了时空观念发生和发展的演化过程。
-
吕氏春秋(秦)吕不韦著;杨坚点校《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由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分别组织宾客所写的著作。全书思想杂采百家而庞然无统。但使今人感兴趣的是这两部书积累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料:大量的神话传说,旧史佚闻,前人遗语,古代的科学知识,以及早已湮灭的家派学说。这两部书的文章,述事简洁,说理晓畅;《淮南子》尤其写的词翰美富,色彩缤纷。《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早在汉时即有注本,今为普及而作白文本。本合订本的底本前者采用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于后者采用刘问典的《淮南鸿烈集解》。本书之标点、分段,《吕氏春秋》沿用陈氏本;《淮南子》则由杨坚先生参考前人圈点进行标点及分段。本书纳入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系列。
-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选毛泽东等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长时期来强调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党的实际工作都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本书汇集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阐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论著。全书编选精当,主题突出,是各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读物。
-
李时珍评传唐明邦著《李时珍评传》对李时珍自学成才的坎柯道路予以生动描述;对其攀登科学高峰的成功经验予以全面总结;对其在医学、药学上的重大成就予以高度评价。《李时珍评传》注重展现李时珍的光辉思想,征引丰富的思想资料,详加论述,使读者深信李时珍不愧为令人敬佩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科学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从而在科学上取得多方面重大成就。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其《本草纲目》被誉为16世纪中国百科全书。《李时珍评传》对这位科学家在医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成就,首次作出系统的评述。
-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讲述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物质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等。
-
非理性的人(美)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著;段德智译根据美国铁锚图书公司1962年版译出。
-
论语集注(宋)朱熹撰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由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传世的《论语》、《孟子》二书,系孔子、孟子的言论辑录,是反映孔、孟思想的基本著作。到了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而由他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备受推崇,数百年中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教材,成为对所世有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为学习研究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社组织专人以原山东海湖阁藏明版朱墨套印本为底本,参校元至正二十二年武林沿德堂刻本、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清同治十一年山东书局刻本等,对《四书章句集注》校点整理,排印出版。全书简体字横排。经文部分,依照原书先后次序按章节排开。
-
纯粹现象学通论〔德〕胡塞尔 著,李幼蒸 译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在胡塞尔本人的大量著作中占有首要的地位。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部分是先验现象学,《纯粹现象学通论(精)》则为先验现象学的奠基之作。《纯粹现象学通论(精)》作为纯粹现象学的导论,实际 相当于先验现象学的一个“基础”。这本书原是胡塞尔计划三卷一套的系统著作的第一卷,也是三卷中唯一在他生前发表的一卷。但从实质上看,本卷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一部完整之作。
-
向死而生(德)贝克勒(Boekle,Franz)等编著;张念东,裘挹红译本书以现代社会生死问题为主线,集西方现代各家真实记述之大成,全书包括:我们时代的死亡见证、暴力死亡、死亡自由等6章。
-
辩证法史论稿阳作华,张峰 编著《辩证法史论稿》是一部专著性救材。作者按照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史论结合、虚实并举的思路。以“绪论”为总纲,将全书分为八章。从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微光初露,到中世纪和17~18世纪辩证法的曲折发展;从德国唯心辩证法的折光回照,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不朽贡献;从中国传统哲学以其特有范畴促进人类辩证思维的发展,到毛泽东如何使唯物辩证法赋于中国特色以及邓小平的辩证法思想等都育论述。本书在观点上博采众论之长。自成一家之言,尝试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辩证法史论体系。为增强科技人才的整体哲学素质和辩证思维能力尽微薄之力,是作者的由衷愿望。融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为一体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本书既可作为哲学专业和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又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邗理工科大学生,以及一切渴望提高自身理论思维素养的各类干部与广大青年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