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佘碧平著本书按时间先后分别讨论海德格尔、德勒兹、罗尔斯等各位思想家的理论及其相互论争的焦点,然后指出现代性的实质等问题。
-
爱心护天才王则柯,王尔山编写约翰·纳什(JohnForbesNash,Jr.1924-)是博弈论的奠基人之一,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天资聪颖,青年时代即获得名留学术史的成就,“纳什均衡”及其后续理论正在改变着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面貌。天妒其才,年仅三十出头,事业和生活正春风得意的纳什却开始长期遭受精神病的折磨,事业停顿、家庭解体……纳什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天才与白痴的界线。在常人看来,天才可算作“正无穷大”,白痴离“负无穷大”不会太远。两者是否紧挨在一起,成为神秘的“无穷远点”?如果是的话,纳什就是这无穷远点“临界地区”的一个“边缘人”。本书还披露了鲜为人知的诺贝尔奖遴选制度和过程,并从中国人的视角探讨了美国名牌大学大师辈出的秘密所在。
-
林则徐评传林庆元著本书在论述民族英雄生平的基础上,深入地对其所蕴含的思想进行发掘和研究。着重把他的活动和思想放在从传统到近代,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来认识。林则徐的思想,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是近代的社会的反映。他从改革时弊的经世精神,到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转变正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折。他的爱国主义,一方面坚持反对外来的武装侵略,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探索“师夷”、“制夷”、“款夷”自强的道路,并为其好友魏源所继承和完善。 林则徐不仅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个试图探索如何抵抗强敌,开辟新的时代的伟大政治家。
-
古诗绝句百首马一夫编辑推荐:本书收录了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该书编排突出一个“小”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带上它,阅读它。全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形式新颖,集知识性、科学性及理论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看。
-
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孙绍先著这是一部用性别学(不仅是女性主义)视点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小说的书。仅从中国大陆人文学界的范围来说,目前这样的视角是颇为新颖而且引人注目的;就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来说,假乎更具有某种开创的性质。把<红楼梦><水浒传)这样一些“国宝”级文学巨著同<肉蒲团><痴婆子传>之类的“淫邪”小说放在同一个桌面上来讨论其中的性别角色问题,这个做法本身可能就会冒犯某些格守学科常规的正统学者。著者在做这样的构思时是否包含着要颠覆流行的文学典律(canon)的既定格局之意图,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绍先不愿意按照研究古代小说的老路子去展开他的课题。以“性别”(Gender)角色的作用为一种新的判断尺度,是否可以给古代小说带来新的“典律化”(Canonize)契机呢?如果把视界从本土学术圈拓展开来,就不难看到类似的对文学作品的“再解读”尝试与对文化价值的“重估”一类做法,在国际学术界已渐成风气。而从性别视角出发的重读与重估可以说成果尤为丰厚。比如我的办公室里手边就有的出版物中,有用性别视角重读世界神话的<女性主义神话学指南>①,重读<圣经·创世纪)的<创世纪的女性阅读指南)②;甚至给女性主义理论以深刻影响的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本人的理论,也被好事者做了非男性化的解读,推出厚达250页的<德里达的女性主义阐释>③。至于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化文本的再解读,有日本学者佐喜真兴英的<女人政治考)和市川茂孝的<母权与父权的文化史>、林道义的<尊与巫女的神话学>等一大批新潮著述。有了这样的大背景认识,回过头来看孙绍先的这部十分大胆的著作,也就不会过于大惊小怪了。英雄与美人是世界性的文学主题。我国俗语中也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一说。若不是嫦娥窃取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索得的不死药,英雄可能不一定必定要面对死亡之命运吧?绍先在本书中探讨的男性英雄们稍显特别,这里既有明显患着厌女症(Mysogyny)的<水浒>中的大男人们,也有以逐香猎艳为能事的所谓“性英雄”,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和<肉蒲团>中的未央生。只是由于他们与女性的关系不同,这些英雄的用武之地显得那样天差地别,或战死疆场,留得一个不近女色的好名声;或髓竭而亡,丧生于纵欲的绣床上。这难道就是父权制的中国文化传统为了验证女人祸水论而为男性英雄设定的非此即彼之宿命?
-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黄瑞雄 著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无疑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不少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潮。科学人文主义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至20世纪末,它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股强劲而令人瞩目的潮流。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一思潮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现实途径。作者认为,萨顿首倡“科学人文主义”即标志着科学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波兰尼、马斯洛以及后现代科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大卫•格里芬等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深化和发展了相关的理论。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这一思潮的重视是很不够的,更谈不上对其给予充分的批判与借鉴,国内对于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处于十分粗浅的状态。因此,使科学人文主义的历史现状及其优劣得失清楚地呈现出来,对于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理论探讨乃至实践,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奠基工程,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基于此,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在叙述了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并对其根源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对科学人文主义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深入研究,梳理出了这一思潮的来龙去脉,对之予以客观、全面、系统的评析。在此基础上,本书对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性等予以了论证,并证明两者内在统一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本书表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或统一不是一方同化于另一方,而是人类现实相互作用下的整合过程。本书最后部分给出了自己的结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然而,这一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或者观念上,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不懈的实践才能最终达到。
-
偶在论张志扬著编辑推荐:本书系"三联评论"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偶在论。全书理论丰富、观点新颖、语言通俗、分析精辟、材料翔实。本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主流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相信广大读者能从中获益。
-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哈贝马斯学术历程中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之一。这时,哈贝马斯开始转向批判理论的深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一套以交往理论为框架的社会进化理论,并且提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设想。《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
改变世界与改变语言耿占春著写作是生活“在语言中”,本书用诗歌经验来反驳时间的确定性与客观性。历史迫使写诗的人感到内疚。内疚经验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方式:革命与知识分子的良知的痛苦隐秘地联系在一起。诗歌语言从对现代历史的预言变成了挽歌和讽喻。这一切就像是一场社会学与诗学的漫长的争吵:在马克思“改变世界”的道德律令和与拉美“改变语言”的写作伦理之间游移不决。
-
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编;陈庆英,孙国璋主编本书按照佛、本尊、菩萨、祖师、护法分为五部分,适当考虑年代顺序依次排列,收录了300件藏传佛教金铜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