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语言的逻辑句法卡尔纳普《语言的逻辑句法》是卡尔纳普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系统阐述了卡尔纳普成熟期的基本哲学思想。该书德文版,出版于1934年,英文版出版于1937年,卡尔纳普在英文版序言中明确地说:“这个英文版包含了一些原始德文版中没有的章节”,此外“我还对有些地方做了补充和更正”,其中有些补充和更正很重要。所谓语言的逻辑句法指的是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形式化理论的系统表述,亦即对约束语言的形式化规则以及根据规则所获得的后承的系统表述。逻辑句法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概念系统,即提供一种语言,这种系统可以精确表述逻辑分析的结果。所以,本书试图提供的是一种以精确的句法方法为形式,解决科学逻辑诸多问题的必要工具。
-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张祥龙 著此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主要内容跨越两千年,从春秋的孔子到明代的王阳明和罗近溪,涉入的哲学家不是特别多,但重要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各家的独特思想风格和哲理意趣,都得到了大不同于以往的层层揭示。读者用心读过《儒家哲学史讲演录》,或许会强烈感到,儒家的哲学生命还远远未到可盖棺论定的时候。
-
中德哲学浅释张祥龙本书汇集了张祥龙先生对德国文化、哲学等方面思考的文章,这些文章论述了中德之间在语言、文化、思想方式和传统哲学等方面的异质性,同时,着重探讨了当代德国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可能发生互动的广阔领域。文章集中于五个方面:部分是中德文化与思想关系的泛论;第二部分是对于康德、黑格尔两位德国哲学家学说的研究;第三部分是阐发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多重关系,以及他思想形成期和晚期的两个重要思路;第四部分讨论象(Bild)的哲理,深化对象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理解;第五部分从现象学研究中的问题入手,探讨中西哲学间的跨文化差异和理解。
-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张祥龙 著此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主要内容跨越两千年,从春秋的孔子到明代的王阳明和罗近溪,涉入的哲学家不是特别多,但重要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各家的独特思想风格和哲理意趣,都得到了大不同于以往的层层揭示。读者用心读过《儒家哲学史讲演录》,或许会强烈感到,儒家的哲学生命还远远未到可盖棺论定的时候。
-
泰阿泰德柏拉图《泰阿泰德》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作品,通常被认为处于从中期向晚期对话录过渡的阶段。这篇对话录由两场谈话组成,欧几里德和特尔普西翁简短的铺垫性的谈话,以及苏格拉底、塞奥多洛、泰阿泰德三人关于知识本性的对谈。在第二场对谈中,苏格拉底提出“知识究竟会是什么”的问题,泰阿泰德先后提供了三种对知识的定义:1.知识是感觉;2.知识是正确的判断;3.知识是带有理据的正确判断。苏格拉底对这三个定义一一进行了辨析。对第一个定义的讨论涉及普罗塔戈拉、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等人的认知理论。对第二定义的讨论涉及 “假信念”的可能性问题,让人印象深刻是讨论中提到的关心灵活动的“蜡板比喻”和“鸟笼比喻”。对第三定义的讨论的关键之处在于澄清什么是“理据”。通过层层辨析,苏拉拉底指出,知识不是感觉,不是真判断,也不是加上理据的真判断。尽管对话以无结论告终,但是它仍然蕴含着柏拉图对“知识”之本性的根本性理解。《泰阿泰德》无疑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而又影响深远的经典哲学著作,历史上的许多著名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贝克莱和维特根斯坦,对它都有品评,而且当今的知识论研究者仍然不断提及这部著作。
-
智者柏拉图《智者》是柏拉图后期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反映了柏拉图存在论、知识论和语言哲学方面的核心思想,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话名义上的主题是由爱利亚异乡人通过划分法来寻找“智者”定义,随着讨论的深入,对话重心转向对“存在”和“非存在”问题的探讨。在本篇对话中,柏拉图重新思考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通种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存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
-
政治家柏拉图《政治家》是柏拉图后期的一篇重要对话录,主题是统治的艺术,对德性和谐思想的阐述为其一大特色。在本篇对话中,柏拉图试图寻找真正的政治家的定义,以便将优秀的政治家同那些拙劣的统治者区别开来。在发现真正的统治家的同时,柏拉图也展示了一条可行的治国之道,即通过将诸种美德,和谐地“编织”在一起,而实现一种政治上的和谐,从而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柏拉图的德性和谐思想受毕达哥拉思、巴门尼德、苏格拉底的影响,但主要是奠基于他的理念学说之上。
-
当代哲学咨询研究张利增著德国哲学家阿亨巴赫(G.Achenbach)于1981年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实践运动——哲学咨询,旨在使哲学走出象牙塔,走进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和困惑。本书是对哲学咨询进行学科性质的探究,从分析哲学咨询的学科旨趣、研判哲学咨询的方法、比较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差异、研讨哲学咨询中互为主体的咨访关系,以及证成哲学咨询师首先应当是哲学家等多重角度,解读哲学咨询本质上必须是一种哲学的实践智慧。
-
路德基本著作选Martin Luther's 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德]马丁-路德本书属“世界学术经典系列”,共收录三十一个篇章,分成六个部分,包括专著、论文、解经注释、通信等,全面地反映了路德著作的岁月和主题。第一部分(五篇)主题为神学基本问题,路德严格依据《圣经》内容对此前的诸多阐述提出了自己的批判性解读。第二部分(五篇)主题为《圣经》教义,收录了路德作为神学教授对《圣经》教义诸典籍的部分讲授内容等。第三部分(四篇)主题为基督之公义,阐释了上帝之爱,这种爱与罪过之间、与通过信仰而获得赎罪之间的关联。第四部分(五篇)主题为圣礼,路德批判了基督教传统上繁冗的仪式,但肯定了圣洗礼和圣餐礼两种重要圣礼。第五部分(六篇)主题为教会改革,针对备受民众欢迎,但受到罗马教宗冷酷镇压的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中涌现的大量问题和挑战,这部分收录的文献正是路德对这类问题做出的部分回应。第六部分(六篇)主题为基督徒的生活,围绕人与神的关系,体现了路德对人在此岸世界即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生活,同时牢记上帝在规训和福音方面教诲的看法。该系列专门邀请了专家对书中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翻译注释,旨在帮助读者品位到原汁原味的学术经典,同时又能借助注释更好地领悟原文的深刻内涵。
-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张祥龙 著此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主要内容跨越两千年,从春秋的孔子到明代的王阳明和罗近溪,涉入的哲学家不是特别多,但重要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各家的独特思想风格和哲理意趣,都得到了大不同于以往的层层揭示。读者用心读过《儒家哲学史讲演录》,或许会强烈感到,儒家的哲学生命还远远未到可盖棺论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