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道教伦理陈霞 著本书上篇讨论道家道德哲学。“德”与“道”是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概念。老子大量谈到道德,并追问道德的根基。“道”作为根基具有超验性、形式性、包容性、非强制性、普适性、实践性等特征。道教继承并转化了道家道德哲学,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劝导“头上三尺有神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中篇以道教劝善书为例探讨传统社会的道教伦理。下篇从生态角度对道教伦理进行新的诠释。道教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是“道物无际观”。道家道教“无为而治”、“损有余补不足”、“承负”、“周穷救急”“贵柔守雌”“天地财富观”、“返璞归真”、立足于责任和义务的弱人类中心论等诸多有关人与自然的思考能够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思想资源。
-
万斯同哲学思想研究伍强胜万斯同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经学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揭示了明清交替之际,浙东学派内部从王阳明经黄宗羲、潘平格等走向实学的新动向,是浙东学派从王学到黄宗羲走向实学的重要一环。万斯同关于天道论、格物论、道统论、古今之道、治道等及“一代规模”的思考,体现了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特质。本书即全面论述了万斯同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质及其存在的不足,是对万斯同学术思想研究拓宽与延伸的一次有益尝试。
-
林语堂儒家文化思想研究李瑾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充满人生智慧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和中国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儒家文化思想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本书将林语堂对儒家文化的接受、阐释和传播作为考查内容,立足于作家的文本和相关史料,力图宏观、全面地分析林语堂对儒家文化接受、阐释和传播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具体内容,进而试图揭示出林语堂儒家文化思想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同时,本书还结合中国当下的时代背景,重新审视和解读林语堂先生的儒家文化思想,这对于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保持自身优势又能更顺畅地与世界文化进行对话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帮助。
-
中西间李文潮著本书所收皆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以“莱布尼茨与中国”为主题的论文,包括莱布尼茨与中国关系的详细年表,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的内容梳理与阐释,莱布尼茨与当时来华传教士在通信中所探讨的关于中国哲学、文化、语言和信仰等问题的解读,特别是莱布尼茨时代儒学在欧洲的传播情况等,都是海外汉学兴起之前的历史画面。全书所展示的史料、思想和跨文化视野,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对推动中文世界的莱布尼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隐喻的身体张尧均 著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版,此次再版作者对此书作了全面修订。本书是研究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专著,对梅洛-庞蒂早中晚三期思想都有较全面的介绍。
-
海德格尔《存有与时间》阐释陈荣华 著本书是作者在台湾大学哲学系讲授《存在与时间》十多年的成果;2003年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2006年第二版,2020年修订第三版。全书语言通俗,并结合日常的生存境遇来阐释;行文中对重要术语都同时给出了德英文,书末还有新编制的“德英汉术语对照表”,以便对比与大陆通行翻译的差别。
-
公理化真理论研究李娜、李晟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介绍、完善和丰富公理化真理论的成果。全书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以寻求能够避免说谎者悖论及其变体的“理想真理论”为线索,对以一阶逻辑和皮亚诺算术为基础理论的经典公理化真理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进行概述。第二个方面:减弱经典公理化真理论的基础理论,将一阶逻辑减弱为直觉主义逻辑,系统地研究基于直觉主义逻辑的公理化真理论。第三个方面:加强经典公理化真理论的基础理论,将皮亚诺算术加强为集合论,系统地研究基于集合论的公理化真理论。
-
社会科学哲学的语境论研究纲领殷杰本书尝试运用语境论思想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构建一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科学合法性危机的新路径。提出了语境论研究纲领这一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为社会科学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困境提供了语境论解决方案,论证了社会科学具有同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解释地位,回答了社会科学规范性和解释力等理论难题,给出了评价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新标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科学中的“事实—价值”二分。指出社会科学是基于事实系统、因果系统和价值系统对人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种本质维度的科学重建与展开,其本质是一种“人的科学”。社会科学只有回归对人的科学理解,才能恢复社会科学中逐渐消失的真实的人,走出传统科学理性阴影笼罩下的合法性危机。
-
李贽全集续编[明]李贽 编,颜彦 整理《山中一夕话》十四卷,明李贽辑。是书初名《开卷一笑》,后经删改,定名《山中一夕话》。是书凡上下二集,每集各七卷。上集专集词赋传文,下集广采历代名人轶事,叙鬼神,谈道术,记风俗,呈文采,寄才情于嬉笑怒骂之中,谕劝诫于嘲谑调刺之间。既保存了文人儒士生平事迹,也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
-
直觉与理由梅剑华哲学理论为真的根据是什么?哲学理论是否需要科学方法、科学证据来为之提供辩护?实验哲学作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哲学科学化的思潮,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本书深入该领域,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相关背景、方法论及挑战,对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如指称问题、翻译不确定、信念之谜,等等)展开了批判性研究,在实验哲学家普遍针对人类“直觉”展开考察的基础上引入“理由”维度,系统建立了实验哲学的“四重证据法”,突显了实验哲学的跨学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