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两种疯狂体制[法]吉尔·德勒兹 著,[法]大卫·拉普雅德 编,蓝江 译这是一本文集,也是德勒兹生命最后历程的生成与游牧。在《〈荒岛〉及其他文本:文本与访谈(1953—1974)》之后,德勒兹通过自己的文字,展现了内在性如何生成,如何在从《两种疯狂体制》到《内在性:一个生命》的历程中,让思的无器官的身体熠熠生辉。在这本书中,不仅有“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的迭奏,也有“大脑即屏幕”的反思;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到布列兹的音乐,再到戈达尔的电影,德勒兹最后用自己的文字向挚友加塔利告别。德勒兹是一个不断逃逸、不断解域化、不断在块茎的游牧中生成的少数派行者,他用自己的生命的宣言告诉我们:另一个内在性的生命是可能的……本书为《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新作。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是以引进版为主的哲学、思想类丛书,2014年至今,向国内学界推介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西方当代激进思想家,包括朗西埃、巴迪欧、齐泽克、维利里奥、鲍德里亚、德勒兹、阿甘本、斯蒂格勒等。以西鉴中,作为我们的“同时代人”,这些思想家充满批判精神和深刻见地的激进话语对我们当下仍有重要启发意义。该译丛目前共出版27种作品。
-
本雅明经典作品六种瓦尔特·本雅明 著,王涌 译瓦尔特·本雅明的著作自20世纪陆续译介到中文世界以来,产生了广泛影响,是人文学科领域公认的重要作品。本书汇集本雅明六部经典作品于一册,由王涌教授翻译并作注,方便读者阅读与收藏。《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是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篇经典文章,堪称对摄影、电影等现代媒介之批评实践的丰碑式作品,为人们提供了启发性视角。《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是本雅明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拱廊街计划”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读到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是作家重审童年生活的散文集。在他的深入洞察和新奇视角下,童年获得了新的阐释,此作曾被西方评论家称为“我们时代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本书同时收录了两个版本(基森版和最后稿),以便于读者研究阅读。《德意志人》是本雅明精心编选并作导语的书信集,收集了1783—1883年间27封德国人的书信,有的来自名人,有的来自普通市民阶层,展现了19世纪德国人的思想变迁,而本雅明的点评则是一份对历史文化信息的独特解读。
-
一个或所有问题赵汀阳赵汀阳的原创哲学作品,提出“创世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论断,其核心观念,是创造者视域和动词哲学,这是传统哲学因文化或历史原因而错过的重要问题。很久以来,创造者和创世论的问题“法定地”归属于神学,人的思想身份被设定为认识者,而认识者的视域落在了“名词哲学”上,研究如何知道“什么是什么”。追踪名词的视力看见了静态事物,但对于动态行为就视线模糊了。名词无法说明动词,而人类行为及其创作困境都是动词造成的,名词思维不足以穿透甚至错过了人类的存在何以存在的存在论问题。人类作为创造者,思想对象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于是,可能世界从逻辑概念变成了如何为存在建立秩序的创世存在论问题。自然没有指定人类必然和必须产生如此这般的文明,历史性的文明创制并非基于必然的真理,而是基于对可能性的选择和设计,所以说,本源始于创制,或者,创制即本源,因此,把可能性创制为现实性就是一个存在论的本源问题。
-
古典与文明·古典学的历史【德】维拉莫威兹 著,陈恒 译关于古典学的简明历史这一主题,最伟大的著作是德国古典学大师维拉莫威兹留给我们的这本书。全书围绕Altertumswissenschaft(古典学)一词展开,这一由19世纪德国学者发明的新词语用来指称与古代世界有关的一切事物的研究,并把这种研究想象为一个整体。古典学的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力量来复活那已逝的世界,维拉莫威兹相信,这种复活的意义就在于唤醒情感和理想,为现在和未来的时代注入古人曾有过的生气与活力。
-
主体理论(法)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主体理论》于1982年在法国首次出版,是阿兰·巴迪欧*重要的作品之一。全书从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出发,探寻主体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纳入理论阐发,展现了精神分析学说与哲学间的有机联系。作者精彩的文学分析,赋予理论建设以艺术美感与现实深度。
-
康德《伦理形而上学的奠基》系统释义[德]海勒·克勒梅 著,刘作 译本书是对康德的《伦理形而上学的奠基》(以下简称《奠基》)的详细解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康德的自由概念、康德实践哲学的背景——沃尔夫哲学以及康德的能力学说对《奠基》的基本问题和语境做出详细的介绍和梳理。这是理解《奠基》乃至于康德整个实践哲学的基础;第二部分从“善的意志”“义务的概念”“敬重的情感”等核心概念来解读《奠基》的前言和第一章;第三部分系统解读《奠基》第二章,作者仔细探讨康德对命令概念的分类、定言命令的诸公式的具体含义,康德对诸义务的推导以及回应学界的争议;第四部分讨论《奠基》第三章,从“自由和自律”“自由和理性”“理性和兴趣”这些概念出发探讨定言命令的可能性问题,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与目前英语世界的解读有很大的区别,值得汉语学界借鉴;第五部分,作者详细地列举出康德之后对康德《奠基》以及其实践哲学的批评,并做出一些回应,这些批判和回应也是目前学界所关注的。
-
无所乐观的希望【英】特里-伊格尔顿游刃于博学、慎思和幽默之间的特里·伊格尔顿,梳理了从古希腊至今被概念化的希望的观念,他将希望与朴素的乐观主义、欢欣、欲望、理想主义以及对进步教条的坚执区分开来,凸显了一种要求反思与承担,生发于敏锐之理性的立场。在一个愈加不确定的世界中,《无所乐观的希望》确实是一部出色而为、慷慨激昂的关乎人类信仰与希望的编年史。
-
哲学原理笛卡尔《哲学原理》是笛卡尔晚年的一部著作,1644年以拉丁文形式出版,后由皮科译为法文。《哲学原理》比较系统地呈现了笛卡尔的哲学体系。《哲学原理》分为四部分,在第一部分,笛卡尔仍让人由怀疑而达于确信,仍让人确信上帝的存在,此外,他还解释了广延和思想的关系,错误的起源,普遍概念的形式,以及实在的、情状的和论理的三种区分。在第二部分,笛卡尔讨论物质事物的本性,虚空之非有,进而提出其物理学说,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分子的大小、形象和运动之变化生起的。在第三部分,笛卡尔讨论了太阳系的学说,以及一般恒星的本性和起源。他假设了密度不同的三种元素,用循环运动说来解释全部宇宙。在第四部分,笛卡尔讨论了地球的形成,还讨论了水、火,以及各种自然矿物。最后讨论了感官的本性。
-
唯物主义[英] 特里-伊格尔顿作为英国左派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在本书中首次对唯物主义这一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思考,其论述的唯物主义并不局限于日常什物或哲学史上的相关讨论,而是由“身体”——人存在于世的物质基础出发,借助马克思、尼采、维特根斯坦与阿奎那的理论,在哲学、文化、科学等各个层面上展开。由此,伊格尔顿将唯物主义从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中解放出来,还原回人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
钱穆钱穆 著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社会,共分四十四章,紧扣中国历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点,全部中国思想史的关键人物和思想俱已囊括。本书是钱穆先生为“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的约稿而写成的,所以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得极为平实。作者反对套用西方哲学的写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来写作中国思想(比如冯友兰),维持中国固有的思想研究体系和方法,坚持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切入中国思想史内部,由此从中国思想的特有角度出发,提出独特的“人文教”的卓绝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