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德意志思想评论孙周兴《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如何认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系家性”或“念家性”概念?如何恰当阐释《存在与时间》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地位?为何“希望”概念的含义会在康德著作中经历转变?导致舍勒与卡西尔,乃至海德格尔关于形而上学有着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德语诗学的研究之中又涌现了哪些新问题和研究方式?本书对于德国思想界的这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给出了缜密精彩的论述,它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次不可多得的思想的旅程。
-
东方哲学 当代学者对在中国的各种哲学研究论集邓辉《东方哲学》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上海市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主编的连续性学术集刊,受上海市高峰高原计划(I类)建设计划/哲学规划项目支持。本系列丛书的宗旨在于做纯粹的中国哲学文化研究,本辑主要由“名家讲坛”“诠释与经典”“先秦哲学研究”“宋明哲学研究”“现当代哲学研究”“学林雅韵”和“书评”等栏目构成,汇聚了海外内诸多学者名流的前沿研究成果。
-
实性与实用孙庆峰著实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实学思想家颜元的学术著作,书中对颜元的成长经历、学术渊源、核心观念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涉及颜元实学思想的多个方面,包括实性论、为学论、实事经世论、教育论,揭示了颜元实学思想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颜元实学思想的视角,同时也为学界研究颜元思想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
回到实践问题郝亿春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主题基本处于布伦塔诺与亚里士多德之间。本书“上编”探讨布伦塔诺的实践哲学之路,“中编”所论马克思与洛采的实践哲学之路形成别有意味的对照。不论是布伦塔诺、洛采,还是马克思,其实践哲学无疑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中都有其源头,于是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与前述诸实践哲学的内在关联便成为“下编”的主题。作为实践哲学之一种的“伦理学”本身的定性定位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一些道德实践问题作为“续编”放在本书最后予以讨论。
-
超越藩篱李洪贞 著本书围绕徐渭笔墨超越形的藩篱走向审美独立这个核心问题,对徐渭笔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理论方面,结合徐渭“本色”论与“真我”说,对其笔墨进行哲学观照与文化审美,揭示徐渭笔墨“无我之境”及审美独立的文化根源。在实践方面,结合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观念以及其“舍形而悦影”的创作方法,对其笔墨呈象方法、笔墨图式、笔法墨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特别是对其“草书入画”,分别从技法与义理两个层面做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揭示出徐渭笔墨与草书笔法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同构性。将徐渭笔墨作为研究中国画笔墨的切入点,揭示中国画笔墨之道的艺术原点,以期裨益当今中国画笔墨理论及实践的研判,并为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当代建构提供可能性。
-
罗尔斯稳定性问题研究闫笑著罗尔斯关于正义观念的稳定性的思考开创了西方政治哲学稳定性研究的新篇章。本书探讨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稳定性——兼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特点,罗尔斯是从正义观念自身内部的动态平衡,而非霍布斯式的外在强迫来思考正义社会的稳定性问题,其稳定性力量主要源于一种观念内部的自我支持。本书不仅为国内学界研究罗尔斯稳定性问题增添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我们思考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与稳定性相关的问题、反思当下的社会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更为当代中国政治结构的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潘从义著本书对人类共同价值思想进行梳理,阐明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三个层次进行理论架构,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路径提出设想。
-
判断力批判[德]伊曼努尔·康德本书为原版影印书,德语,原版出版于1790年。该书认为人的心灵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三部分,知和意分别对应于现象界和本体界,或自然界和道德界,并且提出通过与情感对应的审美判断力来沟通两者,达到知和意、现象界和本体界或自然界和道德界的统一。康德在该书中还对艺术、天才、想象力、判断力、审美意象、美的理想等美学基本问题作了论述。该书出版后受到欧洲哲学界、美学界的重视,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此次作为“寰宇文献”哲学部的影印书出版,所据底本为1790年初版,附录收录“导言”,文前配有中文导言,具有研究和收藏价值。
-
书写哲学的生成唐代兴著创造人类精神的哲学、科学和文学,以自身方式展开“存在之问”的主体性前提是建构本己的书写哲学。考量其创造主体的书写哲学生成建构的共性因素和敞开“存在之问”的主体视域及心灵镜像方式;揭发人类精神创造屹立于过去走向未来的当世交汇点上敞开存在之问,既赋予创造主体以时代精神的营养,也激发创造主体接受未来召唤而做返本开新的功夫。以此抉发其创造主体的书写哲学生成建构必是层累性的人生进程和书写进程,它既以生存意问为基石,更以心灵意向为动力。前者是其书写经历与阅历、生活变迁与自由阅读的人生化生成和敞开;后者是其对天赋生命的意志因子、智慧因子、体质结构、气禀朝向的反身性体验和领悟,其原发动力是人的物种生命天性和人本存在天性。前者由物种本能、种族原型和个体性力构成原发性的生命意志机制,后者乃生存无意识的层累性积淀和成长无意识的创生性建构,其转换生成的必然方向是生命意志向生存意志的生成和生物无意识对文化无意识的激励,此二者有机整合生成性建构起创造主体的书写哲学意问及精神。
-
道家哲学的技术批判视野邓联合著现代技术困境的实质是以自然、自由和人本的丧失为表现的技术造成的人类生存的困境。以“自然”“无为”为根本原则,古老的道家智慧高度警惕人类的技术化生存。本书希望融通道家哲学与现代西方的技术批判思想,借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视域展开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在揭显人类技术生存困境之真相的同时,尝试着为解决现代技术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某些启示性的方向和思想资源。本书是以古典视域透视现代问题的案例,是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