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孔子李冯 著本书截取孔子周游列国的一段行程,用诸弟子交叠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圣人故事,一群对行走、迷失以及放逐痴迷的人的故事。小说采取多重叙事方式,有一种和声效果。与宏伟叙事的正统史述不同,作品试图表现孔子师徒所遭遇的困厄,以及在困厄前的执着和坚定,更感性,更人性化。一方面作者努力解构孔子这一中国文化的神圣偶像,另一方面,又在树立其本色本真的个人伟大形象。敏锐的思想感受力,品质纯正的小说素养和精良的叙事技艺,作者建构起一个具有崇高历史文化精神的多维审美世界,也使本书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
学而时习之薛涌在孔子那里, “上帝”死了。在孔子以后, “中华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死了。在我们的文化中,再没有力量可以制约专制君主的权力。我们的文化失败了。我们仍生存在这种失败的痛楚之中。挖掘孔子的意义,是为了再给我们这个文明一次机会。说我们的文化失败了,并不意味着我要反对孔子。相反,这使我在心灵上和孔子更接近,也更能体验他的挫折和痛楚。和当今那些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不同,孔子看到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正走在失败的路上。周代的礼制所表达的价值,正在丧亡之中,乃至他哀叹久已梦不见周公了。我则认为,中国文化的失败,正是孔子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早已失传的结果。中国的历史,自春秋战国之后就误入歧途,乃至后世的儒学,也多是反孔子之道而行之而不自知。孔孟之学仿佛是被后世层层污泥所掩埋的精神资源。我们要想受益于这种精神资源,就必须如同考古挖掘一样,穿透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回到孔孟的原点上。此书对原始儒家的思想进行梳理,还原原始儒家的历史面目,因此作者特别注重当时历史语境的辨析,将孔子的言论放到当时时代的特殊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在世界思想史的背景下分析儒家思想,把孔子的思想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的有关思想进行对比,考察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
论语疏证杨树达《论语》一书作为儒家经典,可谓博大精深,但其语言之简练也给理解孔子的本义带来困难。诚如陈寅恪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言里所说:“夫圣人之言必有为而发,若不取事实以证之,则成无的之矢。圣言简奥,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语以著之,则为不解之谜矣。”而《论语疏证》就是做了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如杨先生在《凡例》中所说:“本书宗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即一是以经证经,二是以史证经。...
-
漫步遐思陈先达《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1997年出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所收文章属哲学随笔,风格与论文迥异。书中文章对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及哲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了探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深受专业与非专业读者的欢迎。
-
人与永恒周国平 著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我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须爱许多次。……你是深谷,一次爱情就像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像许多浪花。你是浅滩,一次爱情只是一条细流,许多次爱情也只是许多泡沫。周国平是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人与永恒》是他最受读者欢迎,也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也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周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7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在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他的这本随感集被评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也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正如在书中所说:“人是唯一能追问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返。”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想也许正因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
-
物质可分性新论金吾伦著这是一本论述物质结构观的著作。
-
主体辩证法刘永佶等著本书是《劳动历史观》的兄弟篇。辩证法不是先于人、外于人的仙方神法,也不是自然的物质世界深不可测的“客观规律”,而是人本质发展和人性升华的要求与导引。我们没有必要去探讨黑格尔式的难题一这个世界是如何由绝对精神设计并建造的?而应把劳动者确定为历史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辩证法的主体,探讨并论证劳动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
存在与虚无赵稀方著暂缺简介...
-
私人行走蔡锴晔编序(蔡锴晔): “私人行走”是一个偏正词组,“私人”给“行走”的额头上錾了块堂皇的招牌。就先来说说这个“私人”。阿城在《闲话闲说》里讲,从前古人隐啊退啊地闹腾得欢,到了鲁迅也还能拎着木箱网篮四下里走,他自己却“从七八岁就处于进退不得”,后来他长大了捉摸出来,是少了一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我当然不敢以为凭这本《私人行走》,能——哪怕约略——找回这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不过招牌既錾了“私人”两个字,多少算挂上了块免战牌,躲在下头经营一点不上台盘的小情小趣小奸小坏,日后有谁要来管教,也好理直气壮地送个白眼过去:干卿底事?再说说“行走”。差点儿要脱口而出:“行走”是一种状态——这句型也快成一个状态了。看来不自为久了会有依赖性,日子长了简直看不出有自为的必要。扯远了,还是说回行走。其实行走不过是大多数人的身体都习惯的一个动作,天天亲自走着,也没人觉得自己走得比人稀罕,然而一旦好事者写下来——时髦的说法是变成“文本”——难免又端上架子踱方步。好在这书里的行走是高挂免战牌的,又从网上来,尽着人各走各的。记得王二老提着说罗素讲过“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所以我希望看这本书的人能从书...
-
形式主义文论方珊著内容提要本书对7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不仅对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及其核心观念进行了细致精审的梳理对其学派内的各研究方向作了分类整理而且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理论先驱与近期发展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阐释同时作者以相当篇幅论述了接受反应文论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努力探索建设我国当代文学解释-接受批评话语与批评流派的现实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