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本书是胡适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最早出版于1919年。胡适本着“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学术精神,运用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和西方实证主义的方法,以折话文的形式,对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进行了简而又系统的辩析和阐明;方法新颖,内容颇多发明,开中国哲学史研究之先河,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的学术思想皆产生了广喾而深远的影响。
-
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袖珍古代经典诵读施忠连本书主要根据经典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名度,兼顾知识性和代表性,来选择篇章。按照这些标准确定下来的名度,兼顾知识性和代表性,来选择篇章。按照这些标准确定下来的名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的反复筛选而被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共同认定的历史珍品。它们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读篇章。熟读它们,不仅能初步领略中国文化宝库的珍藏之富,而且能对中国文化的精神有真切的了解与体认。
-
存在之思李承贵本书分儒学之常新、文化之解析、德性之寻踪、方法之开显、佛儒之幽境五大部分。“儒学之常新”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与智识关系、杨简对儒学的承继与开新、颜钧对儒学的实践与诠解、严复对传统哲学的改铸及进化论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与学术思想的影响等问题;“文化之解析”部分集中讨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德性之寻踪”部分集中讨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来源、结构、转型及现代价值落实等问题;“方法之开显”部分集中讨论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的生成、变迁、学术影响及如何处理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佛儒之幽境”部分主要讨论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交涉状况、张载批佛的特征、陆象山对佛教的同情及宋代儒士对佛教的认识与误读等问题。本书内容丰富、新论纷呈,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思想性、关怀性等特征,对上述领域有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对民人社会具有责任感具有关怀心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
中国哲学与易学王博朱伯崑先生1923年出生于河北宁河,去岁适逢八十寿辰,北京大学哲学系欲于九月举行祝寿会,奈何先生推辞再三,故以此纪念文集代之。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起追随冯友兰先生治中国哲学,终成海内外中国哲学与易学大师。其巨著《易学哲学史》为易学哲学研究领域开山之作,自出版以来,影响及于中外,足以传之后世。本书的主韪分中国哲学与易学两部分,每一部分之排列,大体以作者长幼年辈为序。朱伯崑先生1923年出生于河北宁河,去岁适逢八十寿辰,北京大学哲学系欲于九月举行祝寿会,奈何先生推辞再三,故以此纪念文集代之。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起追随冯友兰先生治中国哲学,终成海内外中国哲学与易学大师。其巨著《易学哲学史》为易学哲学研究领域开山之作,自出版以来,影响及于中外,足以传之后世。本书的主韪分中国哲学与易学两部分,每一部分之排列,大体以作者长幼年辈为序。
-
生命与实践理性龚群著作者认为,人类的精神生命是诠释学的深层核心概念。解读海德格尔的前理解、伽达默尔的前见概念,不可不看到其内在所有的伦理要素。本书为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诠释学与伦理学关系的开拓性著作。生命中的伦理作为诠释学问的基础因素,有着怎样的诠释力量?换言之,它为什么可以成为诠释学的基础性因素?我们又拿什么来诠释伦理呢?伦理本身不可能为诠释自身的因素,因为这不同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诠释学循环,如果以伦理自身诠释伦理,并没有对自身提供合法性存在的依据。对于伦理的诠释,只能到人类存在的诸因素中,比伦理更为根本的因素中去寻找,就思想史可找到的范例而言,这就是人的自然生命,或本然生命。
-
纯粹理性批判(德)伊曼努尔·康德著;李秋零译为了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康德的这部最重要的著作就在《康德著作全集》的汉译序列中脱颖而出,要预先出版了。同样是为了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时间紧迫,这部《纯粹理性批判》单行本也就抛却了例行的“译序”和“注释”,纯粹以康德自己的文字问世了。这里谨就版本问题做一番交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目录:题词 献词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导论 一、论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二、我们拥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的知性也从不缺少它们 三、哲学需要一门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的科学 四、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五、在理性的所有理论科学中都包含着作为原则的先天综合判断 六、纯粹理性的普遍课题 七、一门名为纯粹理性批判的特殊科学的观念和划分 第一部 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第1节 第一章 论空间 第2节 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第3节 空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结论 第二章 论时间 第4节 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第5节 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第6节 从这些概念得出的结论 第7节 解说 第8节 对先验感性论的总说明 先验感性论的结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论 导言:先验逻辑的理念 一、论一般的逻辑 二、论先验逻辑 三、论普遍的逻辑划分为分析论和辩证论 四、论先验逻辑划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 第一篇 论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导线 第二篇 论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 第一篇 论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 第二篇 纯粹知性的一切原理的体系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第一卷 论纯粹理性的概念第二卷 论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 第一篇 论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第二篇 纯粹理性的二论背反 第三篇 纯粹理性的理想 第二部 先验方法论 第一篇 纯粹理性的训练 第二篇 纯粹理性的法规 第三篇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第四篇 纯粹理性的历史汉德人名对照表部分术语德汉对照表译后记
-
哲学概论沈清松特别考虑到当前哲学的崭新发展。一方面,有所谓“实践的转向”,当前哲学转向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其中伦理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可谓实践哲学最重要的三大领域。也因此,对于伦理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论点的熟悉,便成为哲学概论的必要内容。另方面,由于科学发展,进步神速,已然宰制着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哲学若要在其中继续扮演批判与奠基的角色,无论是科学哲学或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都变得非常重要,也必须在哲学概论中加以呈现。针对第一个趋势,《哲学概论》在第一章导论之后,优先讨论伦理学,并在第七章处理对经济问题的哲学探讨,第八章则讨论政治哲学。后两章也可以视为是对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的哲学探讨。针对第二大趋势,《哲学概论》在第三章讨论了知识论的内容之后,便立刻在第四章中继之以对科学哲学的讨论,与第五章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的讨论。《哲学概论》不但注意新的趋势,对于哲学本身的基础科目,诸如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等三大基础领域,都有专章讨论。此外,对于美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哲学等也都有专章处理。
-
情爱录(古罗马)奥维德(Ovide)著;黄建华,黄迅余译阅读本书使读者可以了解到以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爱的音步,我以我微薄之力祷告,偷情的惬意,女人凭什么得钱还享乐;嫉妒只属于俗人,我贪婪地爱所有的美人儿;假如灵魂背叛了你,美与恶的交叉折磨信札与言词爱情的忧伤。古罗马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的杰出诗人,奥维德出身于我省古老的骑士家庭,青年时期就学于罗以马,后往雅典深造,并游功小亚细亚、西西里等地。一生只曾任一些低级官司职,但终不合己愿,最后死于流地。他的早期作品以爱情诗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变形记》、《岁时记》、《爱的艺术》、《情爱录》。他的作品反映了罗马奴隶主阶级奢侈淫糜的生活,宣扬了所谓不要虚度青春年华,态度轻佻,反映了贵族和富有的阶层对奥古斯都整顿社会道德的不满心理。奥维德对一些社会弊端,如金钱万能等,也进行了评击。 作者并非单从男性的角度看待性爱,他还强调男女双方身心的交谈,共享受爱的欢愉,这是诗人的出色之处,爱与性原本中无法分开的,这是诗人的出色之外,爱与性原本是无未能分开的,今人的“做爱”一词,不也正反映此二者的密切关系?两千年前的奥维德就已经深知这一点,他以酣畅的笔墨把心灵之爱与肉体之欢糅合描绘,从而令他的诗作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
-
越缦堂日记(清)李慈铭著李慈铭(1829——1894),清末著名文史学家,号莼客、越缦老人,室名越缦堂。是清末同光之际才望倾朝的学者,被后人誉为“旧文学的殿军”。其人仕途蹭蹬,困顿落拓,但其清高狂放,以致遗世有“性狷介,又口多雌黄”之讥。然其穷年孜孜,笃学不怠,于诗文、考据、小学等均有精深造诣,声名斐然。《越缦堂日记》是李慈铭积四十年心力,铢积寸累而写成,日记共包括《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荀学斋日记》、《苟学斋日记后集》九部分。洋洋数百万言,不仅记载了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足资后世学者参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读书札记,“略如四库全书提要之例,而详赡过之”,学术价值极高。因此,该日记也可谓是李慈铭治学的大成,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其他三者为《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和《翁同龢日记》)之首。日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印出版后,曾风行海内,士林争以一睹为快,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高度重视,鲁迅、胡适、黄裳及孙犁等著名学人都有所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