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美妙的幸福史安德烈·格鲁克斯曼这是一部关于幸福的美妙历史,与哲学家一起探寻幸福的密钥:幸福究竟是什么?什么造就了幸福?幸福能持续下去吗?在科学记者和三位杰出专家的对话中,幸福的历史缓缓展开: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沉思到幸福的“世俗化”,从启蒙时代的一种政治思想到当下的一种生活状态——幸福是对存在的补充,是生命的全新维度。这本书告诉我们活着还不够,还要活得幸福!只有感知到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和滋味!真正享有幸福,不是一味地追求、拥有、得到,而是去生活,去感受,去分享!
-
灵、魂、体三元人论的思想流变考论徐弢,李思凡 著灵、魂、体三元人论是西方思想史上流传较广而又争议较大的人学理论之一。本书是学术史上首次以概念史和问题史的形式对该理论的流变和影响进行系统考察的著作。我们认为,尽管该理论在萌芽形成的最初阶段,曾受到柏拉图主义等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其发展演变中有逐渐弱化趋势,特别是近代以来,其部分代表越来越注重从《圣*》中发掘和寻找自身观点的依据。同时,尽管其部分代表曾提出某些近似诺斯替主义、亚波里拿留主义、佩拉纠主义、半佩拉纠主义、人文主义等难以被他们时代的正统基督教哲学所容忍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主要是他们对该理论加以附加意义诠释的结果。此外,尽管在中国道家和儒家的部分典籍中,可以找到类似西方三元人论的表述,但在这种语言表述上的相似背后,亦应看到双方在理论实质上的差异。
-
德意志思想评论孙周兴《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如何认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系家性”或“念家性”概念?如何恰当阐释《存在与时间》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地位?为何“希望”概念的含义会在康德著作中经历转变?导致舍勒与卡西尔,乃至海德格尔关于形而上学有着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德语诗学的研究之中又涌现了哪些新问题和研究方式?本书对于德国思想界的这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给出了缜密精彩的论述,它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次不可多得的思想的旅程。
-
东方哲学 当代学者对在中国的各种哲学研究论集邓辉《东方哲学》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上海市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主编的连续性学术集刊,受上海市高峰高原计划(I类)建设计划/哲学规划项目支持。本系列丛书的宗旨在于做纯粹的中国哲学文化研究,本辑主要由“名家讲坛”“诠释与经典”“先秦哲学研究”“宋明哲学研究”“现当代哲学研究”“学林雅韵”和“书评”等栏目构成,汇聚了海外内诸多学者名流的前沿研究成果。
-
虚无的解缚[英] 雷·布拉西耶 著在尼采、萨特和后现代主义者之后,英国哲学家雷·布拉西耶通过这部著作将虚无主义重塑为一个哲学问题。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处理了虚无主义的某一面向。作者通过研究虚无主义,对以现象学和批判理论为主流的当代欧陆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书的主要论点有二。首先,作者指出,虚无主义并非“主观主义病态的恶化”,即“宣告整个世界的无效,并把现实化约为绝对自我的关联项”。相反,它是“实在论信念的必然结论”,因为实在论坚信,存在着“独立于心灵的现实”;其次,作者提出,启蒙运动打破了“存在之链”,污毁了“世界之书”,作为启蒙进程的结果以及理性力量焕发的必然产物,世界的祛魅标志着知识发现呈现出令人振奋的趋势,而非灾难性的衰退。 这些观点一扫虚无主义思想中的极端悲观主义色彩,是对当代人文困境所作出的强有力的回应,给人带来了认知的挑战和智识的启发。
-
通往民众的真理刘举 著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还存在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简单化等倾向,理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化倾向突出,理论研究太过抽象,还深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难以实现本土化创新。在新时代,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同时,也要从学术史角度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探究和汲取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智慧。
-
思想与实在达米特《思想与实在》是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达米特的一本小书,该书虽然短小,却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地讨论了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包括真与意义、事实与命题,以及语义学和意义理论。而且该书还谈到了二值观点和三值乃至多值的观点,即通常的经典逻辑的观点和作者主张的直觉主义观点,并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述的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作者一生一直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当代哲学中经常在讨论的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
快乐的科学[德]尼采 著,孙周兴 译尼采的《快乐的科学》采用了箴言形式。全书的主体部分是由五部箴言/格言组成的,共有383节,长短不一。《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在哲学表达方面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尼采反对科学,同时也抗拒艺术,但是他又拒绝哲学的过去以及过去的语言。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否定科学的统治权威,尤其反对笛卡尔主义的机械宇宙观,但他并非反对所有科学,而是要以语文学(解释的艺术,强调可能性而非确定性)和心理学(对意识要素的批判,旨在理解内在世界,从而理解整个世界)来取代作为科学典范的物理学。
-
逻辑哲学论[英]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著,[英] 奥格登(Ogden) 译1921年,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在《自然哲学年鉴》期刊上发表《逻辑哲学论》(德文)。1922年,奥格登(C.K.Ogden,1889—1957)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并以德英左右页对照的形式由英国Routledge图书公司出版单行本,书前有罗素撰写的“导言”;1933年出版修订第二版,以后各版都是对第二版的重印。本次影印的是1960年的第8印次本。
-
哲思的迷局孙周兴 著本文集分“尼采与海德格尔”“西哲汉译”“后哲学的哲学”“当代艺术”“未来哲学”五编,共收文25篇,集中呈现作者在现代哲学、当代艺术和技术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探索和哲思迷局。作者从尼采和海德格尔哲学出发,努力深化现代实存哲学的研究,切入后哲学时代的个体实存和自由创造命题,并且把重建技术生活世界的人类经验规定为艺术和哲学的未来使命。虽然作者的研究领域多有变动,但重点关注一直未变,即技术统治时代的人类处境和个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