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第尔斯[德] 第尔斯(Diels),[德] 克兰茨(Kranz) 著1903年,第尔斯(Hermann Diels,1848—1922)出版《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后经过修订增补,在其生前于1906年、1912年、1922年出版第二、三、四版。其学生克兰茨(Walther Kranz,1884—1960)在1934年、1952年分别出版了第五版和第六版,以后各版都是对第六版的重印。本次影印的是1964年重印本。 原书共三册,第一、二册是文本,第三册是索引;本次只影印第一、二册,并将这两册合刊。全书共收录了90位哲学家的古典文献,体例分三部分:A部分是历史上对哲学家生平和学说的言论汇编;B部分是哲学家的残篇,该部分都翻译成了德文;C部分是拟作或伪作。
-
哲学简史[英] 伯特兰·罗素 著《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是在其鸿篇巨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勾勒新意,编撰而成的又一部全新的哲学史入门书。 罗素在其《哲学简史》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生活的时代状况加以描述,内容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帮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西方哲学两千年来都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当然还包括罗素本人从哲学家的角度对这些哲学观点给出的回应及批判。 罗素的《哲学简史》一改以往哲学书的艰深晦涩,通俗易懂,可谓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入门书。
-
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徐春 著本书从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自然观的历史演进推动形成现代科学的有机论世界观,给生态文明奠定了哲学基础;以唯物史观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为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而提出的时代问题,人类文明转型却是历史发展的趋向;环境伦理思想在现代环境保护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体系化,成为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20世纪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逻辑产生的生态负效应的社会批判,为科学、理性地驾驭资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
-
德意志思想评论孙周兴《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如何认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系家性”或“念家性”概念?如何恰当阐释《存在与时间》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地位?为何“希望”概念的含义会在康德著作中经历转变?导致舍勒与卡西尔,乃至海德格尔关于形而上学有着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德语诗学的研究之中又涌现了哪些新问题和研究方式?本书对于德国思想界的这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给出了缜密精彩的论述,它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次不可多得的思想的旅程。
-
东方哲学 当代学者对在中国的各种哲学研究论集邓辉《东方哲学》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上海市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主编的连续性学术集刊,受上海市高峰高原计划(I类)建设计划/哲学规划项目支持。本系列丛书的宗旨在于做纯粹的中国哲学文化研究,本辑主要由“名家讲坛”“诠释与经典”“先秦哲学研究”“宋明哲学研究”“现当代哲学研究”“学林雅韵”和“书评”等栏目构成,汇聚了海外内诸多学者名流的前沿研究成果。
-
幸福之路[英] 伯特兰·罗素 著《幸福之路》是英国现代著名哲学伯特兰·罗素为大众写的一本以“幸福”为话题的通俗读物,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讨论导致不幸福的原因和带来幸福的因素。 罗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论述了自己对何为幸福、如何获取快乐的观点。罗素认为,现代人之所以不幸福,往往是由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或是生活习惯导致的,不幸福的人并非更理性;幸福并非天赐,而是需要我们努力追求的。他还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职业生涯、个人爱好等方面谈论了关于幸福的见解,谈论了嫉妒、自恋、无聊、孤独等心理因素对幸福的影响。 作者将这本书献给普罗大众,“书里没有深奥的哲学,也没有难解的学问”,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取幸福的处方。本书另加入了两篇精彩的名家导读和诸多精美插图与精心编写的图说,便于读者从多方面把握本书的精彩内容。
-
美妙的幸福史安德烈·格鲁克斯曼这是一部关于幸福的美妙历史,与哲学家一起探寻幸福的密钥:幸福究竟是什么?什么造就了幸福?幸福能持续下去吗?在科学记者和三位杰出专家的对话中,幸福的历史缓缓展开: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沉思到幸福的“世俗化”,从启蒙时代的一种政治思想到当下的一种生活状态——幸福是对存在的补充,是生命的全新维度。这本书告诉我们活着还不够,还要活得幸福!只有感知到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和滋味!真正享有幸福,不是一味地追求、拥有、得到,而是去生活,去感受,去分享!
-
四大圣哲雅斯贝尔斯 著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限制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缔造者? 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 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说,《四大圣哲》所教给我的,比整部哲学史所教给我的还要深刻。傅教授以其在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深厚修养,历时七年译成此书,增加了两万多字的译者注释,对文中众多专有名词详加注解,特别对于“孔子”一章中雅斯贝尔斯所引转译文献的偏差之处辨明厘清,堪为珠联璧合。
-
启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著作集[德] 弗里德里希·谢林 著《启示哲学》是谢林晚期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德国古典哲学后的体系,同样是所有哲学史教材都会提到的哲学体系。就谢林自己的著作序列而言,《启示哲学》与已经出版的《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他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建立在否定辩证法上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对自由的理解历史的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对海德格尔的“存在史”观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启示哲学(下卷)》分为上下卷,下卷内容紧接着上卷,讨论了古希腊神话世界的终结与基督教历史叙事的开启,进一步深化了谢林关于三个“世界时代”的体系构想,批判了新教与启蒙运动,以及现代社会产生的种种异化,使谢林晚期的“肯定哲学”终以神话—宗教批判的方式得到了完成。
-
我非我脑[德] 马库斯·加布里埃尔 著,王培 译内容简介:对自我的认识始终是哲学的核心主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神经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逐步深入,主张自我等同于大脑,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决定了我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观念渐成主流。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却犀利指出,将精神的产生理解成生物过程的观念是对自我理解的扭曲和退化。他从康德、莱布尼茨、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大师的思想中汲取养分,以新实在论和新存在主义为根基,借用思想实验、生活事例和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科幻影视剧,逻辑严明又妙趣横生地探讨了意识、自我意识等有关自我的核心概念,以及精神与大脑的关系这一精神哲学的核心问题,对形形色色的神经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与主流思潮相抗衡的“自我不是大脑”的观点。加布里尔还对“自由意志”这一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辩护:人并非生物机器,人始终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加布里尔对人类自主与尊严的重申,为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的精神哲学开启了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