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品味中国文化独特性吴巳英 著“孔子研究院翻译中国”系列之一。安乐哲是当代研究中国哲学重要的人物之一,本书原为向安乐哲的学术成就致敬的庆贺文集。安靖如、贝淡宁、李晨阳、罗思文、梅勒、南乐山、倪培民等比较哲学家围绕安乐哲的研究方法、儒学论题和儒家角色等方面分别与安乐哲进行学术对话。读者可从他们真挚诚恳的对话中感受哲学的智慧,品味独特的中国文化。此外,文集中多位撰稿人是安乐哲亲密的朋友与合作伙伴,从他们对往事的追忆中,读者能看到安乐哲精彩非凡的学术生涯。更重要的是,这些比较哲学家关于中国文化的论述能让读者对中国文化形成更全面的认识,看到中国文化对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意义与贡献。
-
物理世界中的心理因果性陶焘 著暂缺简介...
-
资本逻辑刘志洪著本书以资本逻辑的结构及其当代嬗变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结构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着力探讨资本逻辑的层次、类型和内部关系以深入把握其系统结构,并从资本一般和特殊双重视角分析资本逻辑结构在当代发生的主要变化。本书提出,资本逻辑由形成、扩张与扬弃的总逻辑,价值增殖的核心逻辑,创造—消解文明的基本逻辑和诸相反相成的具体逻辑这四个有机联系的层次构成。在当代,价值增殖逻辑不断加强,扩张逻辑持续强化但扬弃逻辑亦日益发展,负向逻辑日渐驱逐正向逻辑;垄断资本逻辑愈加强盛,金融资本逻辑成为主导,公有资本逻辑逐步增强。
-
面向真理本身肖倩颖 著《面向真理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探析》遵循巴迪欧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解读巴迪欧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内在发展的逻辑理路,探讨巴迪欧如何实现对以真理为核心的哲学的拯救和重构,论证当代哲学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哲学,实现哲学的更进一步;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巴迪欧所做出的拯救和重构乃至进一步发展哲学的努力,为资本主义的实践提供了有益指导。鉴于东西方差异,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具有自己的现实感和理论范式。
-
辩证法的政治空间白刚著本书分为“辩证法与政治哲学”“辩证法与《资本论》”“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篇。这三篇大致从哲学史、经典文本和基本原理三个维度的内在结合,对马克思“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与古希腊的对话辩证法、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政治哲学”解读,论证和阐释了马克思辩证法所实现的政治转向及其政治哲学意蕴。在本质且重要的意义上,马克思辩证法为人之自由解放开辟了一个为广阔和为现实的“政治空间”。正是由于辩证法,马克思成了“革命家”,《资本论》成了“工人阶级圣经”,历史唯物主义成了“科学证明了的原理”。
-
原因、理由与解释郭喨 著在思辨哲学传统的笼罩下,直觉、逻辑和语言作为“思辨哲学三件套”主导了对责任归因和道德判断的研究,主宰了道德哲学领域,构建了我们今天见到的附丽于“哲学标准人”的有关责任归因的道德哲学图景。这幅图景奠基于特定的预设和前提,依赖于特定的论证和证据,提出了特定的假说和模型。本文的工作是,对这些关键的模型、预设、假说、论证和证据进行实证的检验和理论的考察,以支持或反对这幅图景。与传统图景不同,本文并不过度关心“应然”即规范性问题,而是尝试首先解决“实然”即“事实到底是什么?”的描述性问题,因为任何图景——无论新旧的建立都依赖于这些基础的事实,厘清事实夯实基础,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责任归因理论。
-
导读德里达《声音与现象》[美] 弗农·W. 西斯尼 著德里达属于罕见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寄生性的,因为它发端于其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热爱和承诺,以及对这一传统所创造和遭遇的问题的关注;同时其思想又是高度原创性的,体现了多种文化和智性影响的汇合。此外,德里达偏爱以修辞性的文学风格进行书写,几乎从不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以上特点,在大部分读者眼中,德里达被视为一位极其艰深晦涩的作者。 本书的布局非常简洁。在向读者说明为什么要阅读《声音与现象》之后,作者安排了三个章节。第一章恰到好处地梳理了德里达思想的哲学史渊源,对起源于数学客观性的“基础危机”的现象学运动做了简明的总结。作者重点呈现了胡塞尔哲学对德里达的重要启示,并提出当时法语哲学世界中结构主义与存在主义两线并存的历史脉络。第二章对《声音与现象》的细读是本书的核心,作者逐章引导读者阅读,指出德里达对胡塞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所作的批判,揭示了德里达的论点和论证策略,在关键论点处做了充分停留。第三章提供了德里达后期思想中有关伦理和政治的若干概念,以此展示《声音与现象》如何驱动德里达日后的思考。本书还包括德里达思想的术语表和进阶阅读的建议,辅助读者进行深度研究。
-
理性的病理学[德] 阿克塞尔·霍耐特 著,谢永康,金翱 等 译本书是霍耐特关于批判理论研究的论文集。作者对形态多样的批判理论的统一性进行了总结,认为不管方法和对象如何分散,批判理论在如下理念上是一致的: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条件产生出的社会的实操、态度或者人格性结构,都沉淀在我们的理性诸能力的一种病理学变形之中。这一理念导致批判理论往往会探究人类合理性的病理的社会原因。但如今,这种哲学与社会分析之间的纽带正在被撕裂,“在对历史社会过程的依赖性中把握合理性”这一德国唯心主义的核心遗产也逐渐衰落。因此,如果要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批判理论,就必须在理论革新的同时,重新研究我们的社会操作实践和制度的特殊建制,是否会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潜能带来损害。本书以广阔的理论视角,考察了批判理论的历史与当前状况,为把握批判理论的核心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深刻分析。
-
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 著世纪之交,人类哲学精神正孕育着强烈而深刻的内在燥动。这种燥动,既有对20世纪以来丰硕哲学研究成果的庆幸与欣喜,也有对开创哲学新纪元的憧憬与企盼,更多的则来自对哲学现状的担忧和对哲学前景的困惑。而从哲学研究者的视角来看,尤为引人注目也值得予以关注的则是当代西方哲学所面对的来自 “非哲学”的诘难和挑战。本书从元哲学问题入手,回溯哲学思维方式的系统发生与形态演进,从方法论上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探析深化分支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和探寻个性化的哲学研究道路。
-
叔本华论逻辑和雄辩术[德] 叔本华 著,韦启昌 译主要内容包括:论逻辑和辩证法、论逻辑学、论三段论、论雄辩术、对智力及其相关东西的思考、论直观知识与抽象知识的关系、论联想、论智力的本质性缺陷、对智力的看法、论人对形而上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