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巴什拉文集 第12卷巴什拉.本书《土地与憩息的遐想——论内在性想象》,乃商务印书馆已出《巴什拉文集》第11卷《土地与意志的遐想——论力的想象》之姊妹篇,此两本论著,为法国新认识论奠基人巴什拉对“水”“气”“火”“土”四大元素所作哲学研究的“属土”部分。本书沿上篇(《土地与意志的遐想》)之研究径路,藉助文学材料,对扎根梦想及作为憩息形象的地下生活进行了考察。 第一部分凡三章,提纲挈领,展示了本书的研究论题与分析角度:物质内在性的遐想(第一章),喧嚷的内在(第二章),质之想象:节奏化与情调化(第三章)。第二部分共四章,先藉庇护所的三大形象(房屋、肚腹、洞穴),循三个方向考察了“回归母性”的精神主题:故居与梦想之居(第四章)、约拿情结(第五章)、岩洞(第六章);后以迷宫(第七章)为主题,讨论了与洞穴的憩息之梦对立的那些更不安的迷宫之梦。第三部分共三章,为三篇独立的短论,对蛇(第八章)与根(第九章)这两种属土存在的研究,与上一篇《土地与意志的遐想》不谋而合;最后一章,酒与炼金士的葡萄(第十章),作者想说明一道具体的遐想如何可能实现最多样的价值。 总而言之,全书抛开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桎梏的学科分类,文笔感性动人,思路明晰透彻,展现了一位现代哲人对智性与精神活动中的深在性及直觉灵感的浓厚兴趣,其考察不仅向精神分析这个广袤而坚固的领域敞开,也充分肯定了文学创作发现世界与自我的诗意价值。
-
行为主义约翰·B.华生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本书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的代表作。
-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张祥龙本书借鉴现象学与解释学的方法,来讨论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天道观的关系,并通过这种讨论去揭示一条领会终极问题的古老而又新鲜的思路。全书主体包括三个部分:海德格尔其人及其道缘、印度与中国古代思想、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观的比较。这种中西思想对话迫使我们放弃一切概念型的和现成式的比较研究,而寻求一种更根本的、具有语境和史境构成力的探讨方式;而这恰恰与海德格尔及中国天道观的基本思想相通,也是任何关于终极问题的对话之所以能有意义的关键所在。
-
味道哲学贡华南本书的旨趣是寻求以味觉阐释世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国哲学在存在论上以味为性,相应于此,在方法论上以味辨物,以味论性,以味论道。味以“合”“进入”为基本特征,而区别于以“距离”为基本特征的“看”。味渗透于中国思想的各个层面,在生存论上强调以味(感)在世;思想方式上以感思、感情为特征,以象为范畴形态,以立象为通达普遍性的道路,以自证为实证。味、感、象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精神失落与重建的重要尺度,也成为审视、反思视觉文化的一个出发点与参照系。
-
观心集倪梁康本书为现象学学者倪梁康教授的思想论集,共收录作者十余年来近四十篇思考性文字:故人故事的记录与纪念、具体问题的思考与澄清、读书观影的感想与评议以及著书译文的序言与后记。本书所呈现的反思与批判,是哲学精神之体现,也符合“观心”之意涵。
-
诠释学的定位和判断鲁道夫·A. 马克瑞尔在本书中,马克瑞尔为应对哲学诠释学在解释不断变化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时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他提出一个定位性和反思性的解释概念,而判断在其中具有核心作用。他超越当代许多诠释学的对话方法,关注反思判断的诊断性运用。这不仅是为了辨别有待理解的差异性现象特征,而且也为了让我们适应构成解释框架的各种意义语境。马克瑞尔阐释了康德先验思想中被忽视的资源,他把诠释学重新构想为对理解和解释之恰当语境条件的批判性探究。他提出,诠释学批判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在对历史和文化的解释可能产生影响的语境中确立优先性。总之,无论对文本、艺术作品还是世界的诠释学探究,马克瑞尔都为我们思考变化语境中的各种解释提供了一种富有前景的思考方式。
-
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简史张学广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研究”(15XZX011)的最终成果,在说明近百年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的历史处境和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依据主题的实质差异、解释群体的变化、典型事件的产生、解释路径的变换、标志性成果的出现等标准,将百年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22—1950)是“《逻辑哲学论》的初级解读”,第二阶段(1951—1969)是“《哲学研究》的初步反响和《逻辑哲学论》的系统解读”,第三阶段(1970—1990)是“正统解释的全面确立”,第四阶段(1991—2003)是“美国新维特根斯坦研究”,第五阶段(2004—)是“对正统与非正统的多元超越”。通过阶段划分和内容剖析,本书第一次使百年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的源流脉络变得清晰,展现一幅栩栩如生的谱系图。本书还对近九十年的中国维特根斯坦研究进行专门分析,因为中国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不仅是国际维特根斯坦共同体的有机部分,而且占据着重要地位。
-
利论[古印度] 憍底利耶 著,朱成明 译注 译本书共分为十五篇,涉及了教戒、督官职守、律法、去刺、秘行、曼荼罗作为基础、六策、灾厄.、征前预备、兵法、对团众之举措、弱王、夺城诸法、秘术、论书组织。该书除全面系统阐述了古代印度的国家政治和统治方策以外,还广泛论及经济、民法、刑法、外交、战争等不同门类的问题,堪称古代印度生活的百科全书。由于古代印度真正意义的史书基本阙如,因此本书也为了解乃至重建公元4世纪前后的印度历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第一手材料。
-
哲学问题罗素《哲学问题》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作,自1912年出版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包括拉姆齐、摩尔、卡尔纳普及艾耶尔等罗素同时代的杰出哲学家在内的好几代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相关论述。美加两国曾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于1999年12月将该书列为二十世纪27部哲学经典之一。为纪念该书出版100周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还曾于2012年11月专门举办了以“罗素的《哲学问题》:世纪讨论”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由于兼具思想性及通俗性,该著百年来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畅销读物,其影响已遍及全球哲学圈内外的无数读者。该书是罗素早期哲学的总结性著作,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作者所提出的感觉材料论、物理实在论、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的划分说、共相存在论、判断的多重关系说、真理符合论及反形而上学思想。虽然本书的出版已逾百年,但这些重要创见都已产生并仍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比如,罗素关于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的划分的学说,已成为当前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中许多重要问题的来源;罗素在物理学问题上的结构实在论为当前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启发;罗素在形而上学方面提出的共相理论当前仍备受西方学者的关注,而在认识论方面,本书首次陈述了后来曾产生重要影响并被称为“盖梯尔例证”(Gettier Cases)的例子。今天,人们在讨论实在的结构时仍然可以从罗素反对唯心论的论证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近年来,东西方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和更好地理解分析哲学的起源以及分析哲学与英国唯心论、美国实在论、美国实用主义、甚至是现象学的关系,而《哲学问题》的学术价值也由此得到了更突出的体现。
-
从自然时间到精神历史余玥本书主线为“从自然时间到精神历史”,属于对体系规划中“实在哲学”(即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部分的研究。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呈现黑格尔在时间问题上与诸家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是时间与“虚无主义”和实在论的关系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体系规划自然时间的研究,也就是为什么要有自然哲学,自然和逻辑是何关系,以及自然的实在进程如何的研究;第三部分主题为时间的消灭和历史的诞生,它关系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兴起,意识与历史、语言等诸多问题,也关系到从自然实在到概念实在的转换是否合法的问题。三个部分共同构成黑格尔耶拿体系规划整体面目及其重要性的独特切面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