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近代肚兜掠影季晓芬 著本书以图册的形式,介绍近代女性及儿童肚兜,以掠影式手法呈现给读者,让大众了解肚兜之美,感受中国传统内衣文化。女性肚兜与西方修身塑形的胸衣相比,更注重表现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情结,是无形的浪漫。在这方面内衣文化跟中国的书法、国画、诗歌是一样的,它的美在于气韵。虽然它的图形在表现上是实在的,比如绣的花、动物都栩栩如生,但这些实的图像表现又是虚幻的理想,比如狮子的尾巴会绣成一个如意,它的实是艺术变异的实,而不是生活中的客观摹写,这种虚和实构成一种矛盾的美。 本书可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人员及服饰爱好者参考。
-
民间手工技艺卷毕德广 著,刘铁梁,王凯旋 编《民间手工技艺卷》主要阐释了东北地区诸如烙画、指画、鱼皮画、桦树皮画、布贴画、葫芦画等民间传统画绘制技艺,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民间传统刺绣技艺,民间传统镂雕技艺(如建平剪纸、新宾满族剪纸、兰西挂钱、辽南皮影、抚顺琥珀雕刻、阜新玛瑙雕、岫岩玉雕、马驷骥根艺、哈尔滨冰灯冰雕、沈阳“面人汤”等),民间传统编织与彩扎技艺(如贾春红编织、镇赉柳编、吉林省芦苇编、辽宁盖州风筝等),民间传统毛皮制作技艺,等等。全书体例合理,对东北民间手工技艺的介绍相对翔实完整,对保护逐渐失传的东北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
年轻手艺人怀念 著《年轻手艺人》作者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三十年,对苏州传统手工艺历史与现状有深入的研究及独到的见解。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实践中,尤其从2005年参与策划举办“中国(苏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周——民间工艺荟萃展览展示”(文化部主办)开始,通过每年策划参与全市性大型民间工艺展览,长期接触和了解民间艺人,近年来,作者担任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更进一步深入基层。《年轻手艺人》视角新颖,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八〇后、九〇后、〇〇后一代新生代民间艺人的成长态势,涉及苏州传统手工艺行业众多门类,选取了典型类别的经典个案,连续几年记录分析他们成长脉络,尤其是他们在创客空间、网络平台建设方面的先行先试,早已超父辈的创作经营理念,在文化传承、艺术创作、胸襟视角等各方面都已形成了质的飞越。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吸引了很多年轻的手艺人进入传统工艺这个行当。他们是怎样进入的,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他们的所思所想、知识背景、生活状况、创作情况又如何……
-
中国手工纸文库汤书昆,陈彪 编《中国手工纸文库·云南卷》按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滇东北四个区域划分一级手工造纸地域,形成“章”的类目单元,如第二章“滇西北地区”。章之下的二级类目以县为单元划分,形成“节”的类目,如第二章第一节“香格里拉纳西族东巴纸”。本卷各节的标准撰写格式通常分为七个部分:“××××纸的基础信息及其分布”“××××纸生产的人文地理环境”“××××纸的历史与传承”“××××纸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分析”“××××纸的用途与销售情况”“××××纸的相关民俗与文化事象”“××××纸的保护现状与发展思考”。如遇某一部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均未能采集到信息,将按照实事求是原则略去标准撰写格式的相应部分。本卷设专节记述的手工纸种类标准是:其一,项目组进行田野调查时仍在生产的手工纸种类;其二,项目组田野调查时虽已不再生产,但保留着较完整的生产环境与设备,造纸技师仍能演示或讲述完整技艺和相关知识的手工纸种类。云南省的很多手工造纸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县名按中国地名使用规范应标注出全称,考虑到多民族地区的县名构成往往较复杂,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为兼顾地名的使用规范与简洁,本卷所有“节”的标题及“节”下一级类目的标题均直接标示为“××(县域)(+民族)+纸名”,而不出现多民族县名全称及“县”这一称谓,如“耿马傣族白绵纸”(耿马县的全称应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本卷造纸点地理分布不以测绘地图背景标示方式,而以示意图标示方式呈现。全卷绘制一张云南省田野调查涉及造纸点在市州所辖各县分布的示意总图,标示出各造纸点在云南省的分布现状。每一节绘制三幅示意图,一幅以县为单位,绘制造纸点在市州的分布位置示意;一幅为从县城到造纸点的路线示意图;一幅为现存活态造纸点和历史造纸点在县境内的位置示意图。在标示地名时,均统一标示出县城与乡镇两级,乡镇下则直接标注造纸点所在村,而不再作行政村、自然村、村民组之区别。第一章中的调查地示意图也参照上述原则绘制。所有示意图上的行政区划名称,以及正文中全部涉及的行政区划名称,均依据调查组田野调查当时的名称,以尊重调查时的真实区划名称信息。本卷对造纸点的地理分布按“造纸点”和“历史造纸点”两类区别标示。其中,历史造纸点选择的时间上限项目组划定为民国元年(1911年),而下限原则上为20世纪末已不再生产且基本业态已完全终止,1911年以前有记述的造纸点不进行示意图标示。因云南省域历代造纸信息多样性、多变性突出,本卷示意图上的历史造纸点原则上以调查组通过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所掌握的信息为标示依据。
-
凤凰蓝印花布艺术韩慧荣 著1. 蓝印花布材质纯朴、色彩对比鲜明、图案精美耐看,具有极强的装饰美感。加工工艺和表现技巧而言,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兼具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 2. 凤凰蓝印花布在日常生活和现代设计等领域中,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3. 凤凰蓝印花布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成为典型案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本书展现凤凰地区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人文背景、文化空间,对印染的工具材料、工艺流程、应用方式、纹样特点、造型语言、民俗内涵以及制作技艺的传承脉络进行系统的记录。通过访谈以及对相关传承人的个案分析,找到蓝印花布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恢复其原有的工艺以达到抢救保护、实践、传承的目的,多角度立体式的呈现凤凰蓝印花布的艺术精髓。同时,将凤凰蓝印花布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状态和转型进行阐述和分析,为中国传统蓝印花布在新时期的多维度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可能。
-
母亲的香气金媛善 著《母亲的香气:金媛善拼布艺术》详细生动地介绍了拼布艺术的起源以及朝鲜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拼布艺术,重点向读者详细讲解了拼布钱形纹和太阳花的制作,并展示了金媛善大师拼布艺术作品家居类(39幅)、服饰类(44幅)、壁画类(14幅)、包袱皮(102幅),精妙的配色以及设计给读者展现了拼布的独特魅力。它们的共同主题是“女性”“家人”“祝福”“关怀”“勇气”“坚持”和“责任”。作者认为,这是能让他人幸福,也能给自己带来幸运的重要的东西。《母亲的香气:金媛善拼布艺术》适合服装设计专业师生、拼布艺术爱好者以及从事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使用。
-
传统竹刻技艺叶瑜荪 著,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 编《传统竹刻技艺/中国传统技艺丛书》是竹刻艺术的完整展示,包括竹刻艺术的技法,以及历史沿革、人文背景,突出了竹刻艺术的人文特色。《传统竹刻技艺/中国传统技艺丛书》收录著名竹刻艺术家叶瑜荪先生的竹刻作品,竹刻技法论述和总结的竹刻艺术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各界关于竹刻艺术的论文,书中图片也采用了全新的高质量图片。
-
福建柘荣、漳浦民间剪纸艺术研究童友军 著《福建柘荣、漳浦民间剪纸艺术研究》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福建柘荣、漳浦两地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变革过程,并对不同时期两地剪纸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试在让读者能够较为详细地了解两地民间剪纸,感知其艺术魅力。当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柘荣、漳浦等地的民间剪纸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尝试对两地传统剪纸的题材、风格等主要特征进行简要对比,并倡导传统民间剪纸要设计创新和尝试应用拓展,意在抛砖引玉。
-
掐丝 漆艺冶存荣 著青海漆艺流行在农耕文化发达的河湟地区,牧业区使用漆艺较少。早在汉代,青海河湟地区就出现漆艺。西宁市彭家寨汉墓出土的漆艺彩绘木质轺车,其涂漆技艺相当娴熟,艺术性非常高,这是青海使用漆艺的例证。唐代以后以一直到明、清时期,在青藏地区广大民间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
-
剪纸冶存荣 著剪纸,就是用剪刀、刻刀或其它工具,在各种材质的纸上,用不同的手段镂空、透雕,来实现造型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创作不同于绘画或其它美术作品类,它是剪刀与纸片结合的艺术,艺人一手用剪刀,一手轻轻转动纸片,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出现在眼前。河湟剪纸,个性鲜明,独具特色,闪烁着远古原始文明的奇光异彩,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遗风古韵。青海的剪纸艺人们,以他们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丰富独特的艺术语言,赋予剪纸以生命。每一幅作品都能唤起人们的乡思乡绪和民族情感,使人沉醉,使人神往。剪纸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美化着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