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在京剧舞台上,大大小小的道具和一些简单装置统称为“砌末”,主要包括生活用具、舞台装饰、宫廷官府用具、仪仗、交通工具、兵器和旗子等。其中常用也是好用的道具就是桌子和椅子,比如桌子,饮茶时当茶几,摆上酒杯便是饭桌,陈列笔砚便成书案,放上印匣便是公案,摆出香炉又是供桌香案。桌子和椅子不同位置、不同形式的摆放,代表着不同的环境和实物,“桌子可当山,椅子似墙板,桌椅双合并,便是城郭显”。京剧乐器由管弦乐和打击乐组成。管弦乐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子、笙、唢呐、海笛等,一般为重唱功的文戏伴奏,因此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也称为“文场”。打击乐包括鼓板、大锣、铙钹、小锣、大堂鼓、小堂鼓等,一般为重武打的武戏伴奏,因此传统习惯称打击乐队为“武场”。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脸谱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只是脸谱是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则是把图形画在或铸在物品上,然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戴面具。北齐兰陵王长恭,性隋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敌人不怕他。于是,打仗时他就戴上面具,以显得面目凶狠,给敌人以震慑。后来,脸谱成为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通过脸谱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不少古老的戏曲剧种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脸谱,京剧脸谱尤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即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脸谱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因上演的剧目、角色的年龄、演员的脸形不同而略有差别。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京剧服饰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戏曲行中有着“宁穿破,不穿错”的俗语。京剧服饰可以鲜明地体现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在传统京剧演出中,服饰受到剧中人物的表演程式的制约,表演程式成为服装类型化的主要依据,进而形成了一整套衣箱制。衣箱共分为五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把箱。大衣箱的服装有蟒、官衣、帔、褶子、裙、裤、袄及其他配件。其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文职官员、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丫鬟仆人等。二衣箱的服装有靠、箭衣、马褂、抱衣、侉衣、卒坎、龙套、茶衣及其他配件。其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元帅、大将或武艺高强的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等。三衣箱俗称靴鞋箱,其物品大多为靴鞋及内衣装束,可分为软硬两类。软类有水衣子、胖袄、彩裤、护领、大袜等;硬类有厚底靴、朝方靴、彩鞋、福字履、登云履、皂鞋等。盔头箱内有演员头上戴的冠、帽、盔、巾和髯口、耳毛、鬓发等。旗把箱包括把子箱和旗包箱。把子箱里有各类刀枪把子;旗包箱里有鱼枷、马鞭、车旗、签条等。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行当是舞台上扮演人物角色的分类。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杂剧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叫作角色。明末清初,昆曲盛行,行当的划分也日益细密精确,已有12种之多。京剧有“十行角色”,即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经过200多年的整理,现在归纳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在京剧中,除净、丑之外的男性角色,统称为“生”,根据年龄、身份、气质等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旦”,女性角色的统称,分为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门旦等。“净”,亦叫花脸,脸上勾画有夸张的脸谱,多为性格粗犷豪爽、刚烈正直或阴险凶狠之人,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和油花脸等。“丑”大多为诙谐幽默的小人物,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油彩,又称“小花脸”,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京剧的旦角演员登台都需要“头面”,“头面”就是登台的行头,指整个头发的造型、饰物,也是一个演员的脸面,不同类型的饰物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头面分为“硬头面”和“软头面”两种。硬头面分为点翠头面、水钻头面和银锭头面三种。每套点翠或水钻头面大概有50件左右,主要包括正凤、大顶花、偏凤、边凤、鬓簪、蝙蝠、泡子、泡条子、串联、六角花、发簪、后三条、包头联、竖梁、横梁、后兜、凤挑、八宝、福寿字、耳挖子、耳坠子等。软头面就是固定硬头面的辅助饰物或头面的软装饰物。软头面包括线帘子、网子、发垫、抓髻、大发、水纱、吊眉带、水片子、鬓花等。
-
唯美涂色线描集 动漫人物谷川,茜琼 著这是一套有关动漫人物的白描线稿书,包含四十余幅动漫人物画稿。书中的作品具备了传统国画的韵味和现代漫画的唯美,图稿可以用于临摹,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上色,使用灵活自由,为读者的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
-
中国民间艺术的产业化研究张中波 著暂缺简介...
-
唯美涂色线描集 古风人物谷川,茜琼 著这是一套有关动漫人物的白描线稿书,包含四十余幅动漫人物画稿。书中的作品具备了传统国画的韵味和现代漫画的唯美,图稿可以用于临摹,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上色,使用灵活自由,为读者的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
-
吴桥杂技与艺术研究(日)木之下章子《吴桥杂技与艺术研究(日文版)》首先介绍了有关中国杂技艺术研究的现状,然后从吴桥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入手,分析了杂技在吴桥兴起的原因,阐述了杂技传承的变迁,揭示了杂技艺人的内部结构、师徒关系和社会保障,指出了各国在杂技人才培养和退役后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专门辟一章介绍了日本杂技的传承和变迁。最后,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介绍了吴桥杂技艺人的婚姻家庭,杂技艺术的市场,活跃在海外的吴桥艺人以及中国历代关于杂技艺人的管理和文化政策。
-
厝前厝后宋永贤该书收录作者历年来创作的方言曲艺、戏剧作品二十余个,有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等,还有小戏、小品、锦歌、答嘴鼓、荷叶说唱等。另还收录部分用闽南语创作的歌词。这些作品多以作者熟悉的乡间和传统生活为背景,可以窥见闽南人生活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