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百工02左靖《百工》丛书立足于本民族的乡土历史语境,力图寻找一条百工复兴之路,努力发声并贡献于世界。编辑创作团队将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影像资料,参照历史文献,重新梳理呈现中国乡村社会现存之“百工”生态。用图文形式,结合当代设计,向读者展现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演变以及现状,记录并参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百工复兴”活动,深入探索吾乡吾土吾民的美学观念,激活民间百工在当代的新生,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与可持续发展。
-
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潘丽《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主要依据舞蹈生态学原理和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汉族民间舞重要舞种之一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把花鼓灯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文化特征与农村正在流传的花鼓灯、花鼓灯教材、作品进行比对分析,探索在进入当代社会后花鼓灯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变异情况,、首先,将农村花鼓灯置于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考察其半个世纪以来繁荣、发展及衰微、变化的状况其次,对花鼓灯教材的研究从教学法入手,从早期的“代表性教学法”探讨其对花鼓灯教材的结构、审美意识、教学体系的影响;从“元素教学法”研究花鼓灯动作语言的解析与重构问题再次,《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花鼓灯作品的分析,提出传统花鼓灯形态在作品中被解构与碎片化,以及传统花鼓灯形式在创作中的价值等问题通过对三种不同种类花鼓灯生存状态的研究,进而反思在继承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中的具体得失和问题,提出对原生态花鼓灯的优质基因继承的一些思考从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角度研究民间舞的民族性问题是《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不同于既往民间舞研究的重要方面,探索包括花鼓灯在内的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保护之路,对民间舞在专业层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实现研究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预定目标
-
解丝成文朱辛伟,张博本书以朱辛伟的扎染作品为案例,介绍扎染的基本历史传承、扎染的基本创作流程,以及朱辛伟扎染创作的过程及灵感解析。此外,全书呈现了作者本人创作的201种现代扎染纹样作品,系首次向公众面世,涵盖扎染技法、材料的各类层面。可以说,该书兼具工具价值和鉴阅价值。
-
老圃陈秋孙伯翔 著本收录的是孙伯翔老先生近两年的书法作品,孙先生研习了七十多年的北魏石刻,其书法线条沉实,有强烈的质感和力度,格调高古,有浓厚的内涵和韵味。孙伯翔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来自于他在魏碑笔法上所取得的突破,尤其在魏碑笔法上的突破完全是在没有前人可资借鉴的基础上,经过他十余年的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所取得的。他用一管柔软的长锋羊毫,敢于大胆地侧锋起笔,绞锋行笔,写出了魏碑斧劈刀削、斩钉截铁、钢打铁铸般的艺术效果,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再现了魏碑的那种大气磅礴、奇崛方雄的艺术风格。他的方笔魏碑是对笔法的一大创造。本书收录的大多是经典名作节选,包括了《论语》节选、《晚秋雨后》节选、《崇山峻岭》节选、《万古苍松今时菊》节选等。
-
辽南歌韵李娜暂缺简介...
-
浙东说唱艺术探源祁慧民本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成果,分上、中、下篇,分别是百姓的说唱、百姓的戏、海洋人文精神,共7章,内容全面,资料详实,适于说唱艺术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阅读。
-
东莞老手艺谢莲秀,郑子龙,祝成明 著,王少文 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总有那么一些特殊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任时光冲刷淘洗,却总是历久弥新。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在它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会留下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殊记忆。在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特殊记忆中,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有劳动生产的发展和传承,也有生活风俗中的记忆和味道。这些特殊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深情和热爱,逐渐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乡愁,甚至成为一个地方或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深藏在历史时光里的老手艺,就是平常、普通、大众化的特殊记忆中的一种。这些老手艺流传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存在于寻常的横街窄巷之间,接地气,为普通大众所熟悉。一件充满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或是一碗有着家乡风味的地方小食,往往能勾起人们对故乡无穷无尽的思念和回忆。对于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游子来说,中国的陶瓷、丝绸和茶叶,就是他们对祖国的印象和记忆。而在国内,人们只要说起陶瓷,就会想到陶都江西景德镇;说到有紫玉金砂之称的紫砂壶,就会想到紫砂之乡江苏宜兴;说到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就会想到砚都广东肇庆;说到工艺富丽繁复的琉璃和景泰蓝,就会想到老北京琉璃厂;说到精美绝伦的苏绣和丝绸,就会想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和杭州。而对于家乡的味道,无论是酸甜还是苦辣咸,人们更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一串简单的糖葫芦,就是人们对老北京街头的记忆;一个狗不理包子,就是人们对天津的印象;一席特色的水席,人们就会想到古都洛阳;一碗风味独特的拉面,人们就会想起兰州;一个香味扑鼻的肉夹馍,人们就会想起古都西安。在粤鲁湘川等各式的菜系中,人们总会循味识故乡,无论身在天涯海角,却始终忘不了故乡的味道。在我们东莞,让人印象深刻的老手艺比比皆是。如莞城的干角灯、中堂的龙舟、清溪和樟木头的客家麒麟、道滘和望牛墩的七夕贡案、大岭山的莞香等,这些老手艺在东莞可谓流传久远,东莞老一辈人所熟悉;而东坑的糖不甩、石龙的麦芽糖、虎门的油鸭、厚街的濑粉和萨其马,这些东莞家乡的味道也早已深人人心,耳熟能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些老手艺在时光的流逝中也渐渐为今天的人们所淡忘,有些已经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甚至到了濒临失传和消亡的境地。今天东莞的年青一代,许多人对这些老手艺已经知之甚少,对家乡独特的味道也已经逐渐淡化甚至遗忘。这是一个让我们痛心疾首和极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留住这些故乡的记忆和味道,留住乡愁。
-
小靳匏器範制技艺杨金凤 著《小靳匏器範制技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葫芦范制技艺”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匏器范制是我国历史悠久、特色独具的传统技艺,其形、色、质别具一格。《小靳匏器範制技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介绍了匏器范制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技艺传承等,此外还有精美匏作赏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
陶埏意匠暂缺作者石湾陶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收藏大项,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作品达一千八百多件套,以陈设赏玩的器皿、陶塑人物、陶塑动物等艺术陶为主,造型多样,题材丰富,当中有不少精良佳品及巧匠良工之作,反映了明清至民国石湾艺术陶器制作技艺水平和发展盛况,是研究明清至民国石湾艺术陶发展史的实物资料。本选题在整理、研究馆藏石湾陶的基础上,精选其中的艺术陶130件(套)出版。期望以管窥豹,透过这些传世的器皿、陶塑人物、陶塑动物的解读,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掘石湾艺术陶深厚的人文意义和艺术传承,感受其艺可通神的独特艺术魅力。本选题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精品研究系列图集》系列丛书的第二册。
-
懒人印刷术卡斯帕·威廉姆森《懒人印刷术:当代手工印刷》呈现了全球100件创意十足和影响力巨大的作品,探索了丝网印刷、活版印刷、凸版印刷和其他印刷方法,同时也探求了这些印刷方式如何在当代设计与插画中一展身手。从本书中你能感受到这些从业者对手工技艺的热爱,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艺创作出精彩的当代设计,每种技艺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在书中都有介绍。“聚焦”版块介绍了圣保罗的格拉菲卡·菲达尔加工作室,以及Gocco(日本)和 Chicha(秘鲁)等热门印刷技艺。 《懒人印刷术:当代手工印刷》是所有热爱设计、插画、手工和版画的读者的必备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