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北辰现代民间绘画研究田浩 著《北辰现代民间绘画研究》共六章,分别从北辰农民画的研究背景、状况、思路、难点及研究设想进行阐述,通过北辰农民画对姊妹艺术的借鉴与地方政府的带领进行概论,介绍了北辰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过程:通过探讨北辰农民画本土化设计艺术理论及农民画产业化的发展策略与方向,提供了北辰农民画的创作思路及审美取向;通过北辰农民画走进课堂的策略研究及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教学改革及活态教学研究,拓宽了北辰农民画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思路,这是《北辰现代民间绘画研究》的亮点和重点。这也是田浩教授在研究农民画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特长,对农民画进入美术教学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
-
日本民艺图鉴[日] 日本民艺馆 著,徐一然 译“民艺”是由柳宗悦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他所颂扬的“正常之美”“健康之美”,是一种超越创作者自我意识和行动、朴素、不刻意修饰、倾注了爱的美。这本书是日本民艺馆创立80周年纪念巡回展“民艺的日本:柳宗悦与《日本手工艺》之旅”的正式记录。柳宗悦20世纪20—40年代日本全国各地和东亚地区进行了约20年的研究,用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收藏,包含陶器、染料、纺织品、涂料、手工纸、家具等。本书从北海道的阿伊努宝剑开始,按照从东北到西南的顺序介绍了155件作品。除了欣赏精美的艺术品,柳宗悦为首的日本民艺学者,也提出了对手工艺与现代化这对矛盾的精湛思考。
-
朝花惜时胡志明暂缺简介...
-
回望手艺[日] 盐野米松 著,张含笑 译“通过一件物品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手艺的终极意义,无关精美。” 那些曾活跃于“手工业时代”中的工匠们,他们的伦理道德观与职业观,在今天能否找到新的栖身之处? 作为日本采写第一人,盐野米松走访日本各地30余年,采访和记录了300多位日本传统手艺人,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书写他们的生活和技艺。他的《留住手艺》在日本出版后反响强烈,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那些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 本书延续了《留住手艺》和《留住手艺Ⅱ》的视角与精华,除了采访记录手艺人的日常之外,更进一步深入探究手工艺品材料的困境、手艺曾如何通过师徒制度传承、新时代的传承制度等内容,以不同视角记录了日本手工艺的时代变迁,深度分析了传统手工艺消失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盐野米松在数十年采访手艺人后,对日本传统手工艺和“人”与“物”关系的思考。虽然手工艺时代不可挽回地结束了,但盐野米松通过《留住手艺》与《回望手艺》的记录与出版,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试图帮助我们找回原初的幸福。
-
刃上人生[日] 盐野米松 著,刘睿琳 译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盐野米松继《树之生命木之心》后的又一新作,这次他采写的主角是日本刀匠——宫入小左卫门行平。 “没有哪个日本人不认识日本刀。”作为日本代表性文化符号,《菊与刀》《杀死比尔》《银魂》……从浮世绘到古神话,从学术著作到经典影视动漫,日本刀在日本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都非同寻常。 为什么电影里的武士们无论怎样翻腾,刀都不会从佩绳上掉下?从这个小小的疑惑出发,盐野米松历经数年,一路采写:日本刀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刀匠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他还采写了围绕日本刀制造的其他匠人:研磨师,鞘师,漆匠,银匠,柄卷师…… 一把日本刀,凝聚着各式各样工匠的传统技艺。而他们的故事,鲜有人知。在本书中,盐野米松采用口述纪实的方式,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记录6位日本匠人的造刀生涯,展现刀匠们极具魅力的个性与经历,呈现传统匠人工作风貌与日本时代变迁之景。 除此之外,本书还配有百余幅插图,详尽记录了日本刀锻造技艺,展现日本刀制造的“美”“哲理”与“技术”,全方位揭开日本刀的神秘面纱,为读者构建出完整的日本刀知识结构,帮助读者走进日本刀的艺术世界。 再一次致敬在“顺流而下的时代里逆流而上”的勇气与专注、缓慢与智慧。
-
唐耿良说演本唐力行 著唐耿良为苏州评话《三国》的主要传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成为蜚声书坛的“七煞档”“四响档”之一,在江浙沪被誉为“唐三国”。他的苏州评话《三国》一百回极大地发展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内容,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又多有个人数十年积累的创新之处,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广受听众欢迎。本书遵循越是地方的越具有国际性的原则,忠实于评话的苏州话表达,即用原汁原味的苏州话,对唐耿良先生的《三国》一百回评话录音加以整理,并附有张进先生对每一回书目的点评,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情与人物以及艺术家的表现手法。
-
以墨记史 以画传承杨力民 著本画册是杨力民先生继《中国古代瓦当艺术》、《中国画树艺术参考》、《杨力民书画》、《一画一世界》后的又一力作。他通过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读和理解,从中挑选出从商周到清朝的200位对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作画,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目前所知,中国书画史上还没有人做同样的工作,本画册的出现可以说填补了一项空白,很有学习和收藏价值。
-
新品时样徐铮 著本书是“国丝研究丛书”之一。本书选取最能代表二十世纪上半叶丝绸生产发展特点的一个特殊片段——机器梭织丝织物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丝织物实物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个时期机器丝织物由品种结构类型、定名体系、图案分类等各个角度全面进行梳理和研究,特别是将图案研究与织物结构设计相结合,深入丝织技术层面探讨丝织技术和组织结构设计对于图案题材和表现手法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从艺术史和技术史两个角度对当时中国,特别是环太湖流域机器丝织物品种和图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综合性研究。
-
剪纸张志春 著陕西这一方热土对中国剪纸来说是很好重要的。中国剪纸发展史的不同节点都与陕西息息相关。周成王剪桐封弟,是剪纸诞生期绕不开的标志性事件;当代陕西剪纸开拓了中国剪纸的新思维与新境界;新世纪伊始,陕西剪纸界同仁代表中国剪纸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说明了陕西这方文化高地,支持着中国剪纸走向世界。本书从非物质遗产的角度出发,对陕西剪纸进行巡礼。《剪纸/原创文明中的陕西民间世界》文字兼具生动优美与思想深刻,全书穿插百余幅陕西剪纸的代表性作品,令本书兼具可读性与观赏性,为陕西剪纸人文叙述撑起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
桂北红喜谣辞研究莫山昀 著桂北红喜歌谣是桂北农村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载体,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体现了当地农民对婚姻、对生活、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是当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结晶和可贵的精神财富,对规范农村社会秩序和稳定农村社会心理,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和当代乡村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红喜歌谣生存的社会土壤正慢慢消失,优秀的文化因子正逐渐蜕变或消失。通过《桂北红喜谣辞研究》的阐述,或可引起学界和民众对桂北红喜歌谣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也期望对族际文化认同和民间移风易俗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对传统红喜歌谣的辩证对待,去其糟粕,扬其精华,为建设和谐社会,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