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做宣纸曹光华 著《做宣纸》是我国首本以图说的形式介绍宣纸技艺的图书,从做宣纸的每一道工序展开探讨了我国传统制纸工艺的独特面貌。作者从传承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客观细致地描述了宣纸技艺作为非物质遗产的魅力。全书图文并茂,共八个工序完整呈现宣纸制作的过程,力求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这一独有的手工造纸的“活化石”,自觉地发起对于我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
老腔新唱张辽艳 著华阴老腔是中国地方戏曲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华阴老腔诞生并主要流行于陕西渭南市华阴双泉村,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阴老腔是我国传统皮影戏的一种,其唱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别具一种“慷慨悲歌”的气概,被誉为陕西戏曲的“活化石”。 华阴老腔自诞生之后,由于独特的传承机制,导致其长期局限于华阴及周边地区,然而这也使得华阴老腔保持着较强的原生态性质。华阴老腔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上的封闭性、剧种上的独存性、取材风格的张扬性、音乐体系的自律性、审美对象的广泛性、语言风格的原声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 本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通过追本溯源,从华阴老腔产生的文化背景着手,对华阴老腔的起源说法、华阴老腔的发展演变与传承、华阴老腔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章从华阴老腔的剧本特色、声腔特色、音乐特色、语言特色4个方面对华阴老腔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三章从文化审美角度,对华阴老腔的大众文化审美、农业文化审美、地域文化审美、诗赋文化审美进行了详细阐释。第四章从华阴老腔的传播方式入手,对华阴老腔的电视传播、电影传播、网络传播、教育传播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五章从近年来华阴老腔的传播特点与趋势着手,对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的跨界、华阴老腔与旅游文化的跨界、华阴老腔与曲艺文化的跨界进行了详细阐释。第六章着眼于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创新,对华阴老腔的传承谱系及特点、华阴老腔面临的传承挑战、华阴老腔的改革与创新、华阴老腔的传承发展路径进行详细分析。 本书理论严谨,案例充实,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用于华阴老腔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对华阴老腔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关心和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读者阅读。
-
流光溢彩常素霞 著中国金属工艺制作技艺蜚声海外,河北地区花丝镶嵌、蒙镶、景泰蓝艺术是中国金属器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光溢彩——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当代金属工艺作品》通过花丝镶嵌、蒙镶及景泰蓝这三种工艺品类,系统地梳理了金属工艺的历史起源、发展传承、风格特色、制作技艺等,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特别是赏析部分的馆藏作品,配以诗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
改造与断裂袁守云 著本书围绕鲁庄手工造纸这个乡村手工艺研究样本,梳理其六十年来的兴衰沉浮。我们在感叹以现代工业化、合作化生产为发展方向的改造带给这群乡村手艺人的个人命运波折的同时,也反思市场环境与政策权力的双重机制下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之路,拓展了对中国本土造物经验向现代设计转型的研究视角。
-
重点科技领域前沿态势报告2020刘琦岩 等 著人类知识的前沿是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场所,一个民族与科技前沿的关 系也喻示着她与未来的关系。关注科技前沿,识别创新动向,甄别变革性机会,是 科技情报工作的基本功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不断加快,对科技情报服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我国的国家公益性科技 信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于2006年组织落实《国 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成立了“重点科技领域课题组”, 启动了国家重点科技领域的前沿跟踪、专题深度分析与研究工作,密切关注国际重 要前沿领域部署与进展,支撑科学决策。15年来,重点科技领域课题组在实践中逐 渐形成了“事实型数据+专用方法工具+专家智慧”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和框架体系, 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在实践中,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为宗旨,紧跟 全球科技创新服务趋势和潮流,逐渐确立了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 医药、信息技术”等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建立了对战略部署、政策措施、技术进展 及发展趋势、产业动向等前沿动态进行重点跟踪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小核心、大 网络”的研究群,完成高质量的深度分析研究报告、战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百余份, 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撑。当前,立足新科技革命浪潮潮头,各领域涌现出众多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创 新驱动发展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科技交叉前沿领域成为带动科学重大 发现和突破的前沿阵地,将引领未来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与此同时,按照创新 的内在逻辑,不断探索开发与建设科学技术的新知识体系和新研究方法,成为科技 情报服务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众所周知,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 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 物质装备。科学体系由命题性知识融合而成,基本上是围绕宇宙演变、物质结构、 生命起源、意识本质这4个世界本源性的“根问题”展开探索的;技术体系是指令 性知识的汇集,相关新知识围绕着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信息技 术这五大“前沿线”加速展开。今天,这4个科学“根问题”和五大技术“前沿线” 仍将是酝酿原创突破和颠覆性技术最为可能的创新空间。如何通过实时的科技情报监测、预测与响应体系建设,支撑未来前瞻性部署研 究可能产业化的颠覆性技术,成为当前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主要挑战之一。为此, 围绕中信所国家国际创新战略智库、国家科技资源大数据中心、国家科技信息资 源综合利用与服务中心(简称“一库两中心”)的建设目标,面向未来大数据驱动 的科技情报服务,中信所重点科技领域课题组以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 向的六大前沿技术——软体机器人、神经形态芯片、脑机接口、类石墨烯二维材料、 基因编辑、钙钛矿太阳电池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以专利、论文、 科技项目、投融资、学术会议、科技论坛等科技数据和信息为基础,从发展历程、 观点与碰撞、竞争与合作、未来展望4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发展 脉络、政府支持、专家观点、市场情况、区域竞争与合作、创新主体、人才等, 展望了前沿技术的发展前景,提炼出未来技术发展尚需解决的问题和方向,探讨了 全球背景下开放合作对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我国发展上述前沿技术领域的 建议。
-
定瓷彭秀良,庞永辉 著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活态”的,即在技艺传承和生活应用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因此,当河北人民出版社约我组织一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书稿时,我马上想到了“活态”保护的问题,这便有了以“中华技艺”命名的这套丛书。中华技艺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炎黄子孙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每一门技艺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更鲜活地生存于当下的中国大地。《中华技艺书系》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为收录对象,所收录的手工艺品必须是活态的,并且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本着这个原则,首先筛选出6种,即定瓷、内画、剪纸、缂丝、年画、芦苇画。定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因宋代曲阳属定州辖区,故名定瓷。创烧于唐,盛于北宋,失于元,20世纪90年代得到恢复。定瓷既是中国陶瓷的代表性品种之一,也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更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日用品。定瓷茶具、酒具以及其他一系列装饰用品,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其代表性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
黑陶文化的艺术符号破译尹杰 著艺术中的符号往往是以不确定、不规则的普通符号组合而成的,每一次组合都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它没有确定、普遍性的意义表现,来呈现我们所感知和未知的事物中那些隐蔽的、我们认为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符号作为传递意识的载体,对它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符号化的思维、符号化的行为,仍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人类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也使人类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符号活动。在文化意识的范畴里,艺术是用形象来表示观念的符号。因此,人类的文化世界也可以认为是人所构成的符号世界。艺术把形象放入意念世界中,在人们共识的、约定的符号形态中,从一种表现中产生另一种表现,在一种理念中构建另一种理念,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复杂的事物。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模式组成不同的符号,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念,使传递意念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我们将符号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到艺术活动中,其作用是从更深层面上探究艺术这一符号所代表的内在意义,揭示艺术与人、艺术与自然的联系,把握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构成关系,来表达无形或有形的设计概念,从而获得人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以艺术符号形式的输出。 本书基于黑陶文化的艺术符号破译,通过研究黑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解析及案例分析,诠释黑陶文化中艺术符号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及存在意义,同时探索黑陶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
瑰宝奇珍北京皮影剧团 著本书对北京皮影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科学的梳理和分析,对她的传承历史及剧目创作、声腔、造型、制作、舞台灯光、表演等各个艺术环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论述,为的是探索她的文化渊源,总结她的生存形态和演变历程,展示了北京皮影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可以使读者从本书中了解、认识北京皮影戏具有的文化、艺术、历史、科学价值。从而更好地掌握她的发展规律,使其更加发扬光大,并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
手艺辽宁梁海燕 编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拍摄的系列记录片《手艺辽宁》,记录了辽宁省内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本书选取其中有故事性的技艺,通过图片与文字的呈现,记录了传统技艺,弘扬了辽宁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八仙于婷,周岳,张歌 著,蒋耘中,李怀杰,魏成光 编《八仙——中国民间传说剪纸图谱》收录的作品主要来源于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收藏的丰富的剪纸实物藏品。编者历时一年多走访山东高密、烟台等地的民间剪纸博物馆、民俗馆及地方剪纸传统手工艺人,收集整理了一批艺术价值很高的实物剪纸作品,从中精选极具民间传统特色的民间神话传说“八仙”主题的剪纸艺术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着极大的突破。这为剪纸艺术的欣赏、传承、研究提供了丰厚扎实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八仙——中国民间传说剪纸图谱》适合喜爱中国传统手丁艺爱好者阅读,也可供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雕塑、服装服饰、造型艺术及文创等艺术设计相关领域师生及从业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