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陇影纪略赵建新《陇影纪略》是对陇影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三编:上编陇影戏曲文化考论,对陇影的形成、发展、职能、作用、剧本体式、脚色体制,唱词唱段特征进行了论述,肯定了今传清代陇影戏书抄本的文献价值,介绍了三本清代戏班“关节图”。中编陇影传统剧目叙考,首列已知244种陇影剧目,并对其中50个抄本和50个口传剧目作了简略叙考。下编陇影清代抄本选录,录校清代陇影戏书六部。《陇影纪略》是作者20余年搜集、整理、研究陇影的成果,填补了戏曲文学领域的一项空白。
-
中国历代走兽纹饰艺术郑军 编绘渊源久远的中国走兽图案,在传统艺术领域中自成一派,这些形形色色的图案,在历代的岩画、石刻、石雕、画像石、画像砖、陶瓷及织绣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一个民族的存在,必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鉴于此,本书收集整理了中国历代走兽图案,品类齐备,各具风格。本书在编绘过程中,考虑到资料的实用性和完整性,从古代的、传统的民间的表现题材入手,系统地绘编了大量图例,并对每种兽的特点、寓意进行了简明的文字说明,以供读者参照和比较。 本书中所收集的走兽纹饰,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画像石、画像砖、雕刻、刺绣、剪纸等上面的形象,这些纹饰,对研究我国民间美术以及现代的美术设计与创作,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中国历代鱼虫纹饰艺术郑军 编绘中国历代鱼虫纹饰,形式多样,生动传神,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装饰性。因此,本书将历代有关鱼虫纹饰造型加以整理,以让其健康地发展和延伸,并为美化现代人的生活而增添色彩。 装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平面化、秩序化、单纯化、理想化为基本要求,在不断地改变和美化着事物,以形成合乎人类需要的、和谐理想的形态。其实,装饰性就是艺术性,装饰规律就是形式美的规律,它以实用功能为前提,兼具审美功能,以形式美的规律为出发点,以特定的工艺和特定的材料去完成。本书中所收集的鱼虫纹饰,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画像石、画像砖、雕刻、刺绣、剪纸等上面的形象,这些纹饰,对研究我国传统艺术以及现代的美术设计创作,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吴明娣 著《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一书,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历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给予系统梳理,揭示交流的内在动因,归纳总结交流规律,详尽分析交流后新作品的艺术特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予人启发良多。此书是目前美术史论界有关该问题研究最系统、最全面的专著:它的面世,必将对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产生影响,它的价值和补缺之功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被更多学人所认知。
-
民间吉祥剪纸顾福生 著民间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并在生产、生活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民俗生活情趣。其内容和题材多以吉祥寓意为主,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朴素的唯美思想的反映。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的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抺。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书作者从事剪纸创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各种题材的剪纸,尤以吉祥寓意剪纸最为精彩,其技法细腻,造型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剪纸是民间极为盛行的民俗消费品,市场潜力相当大。人们在传统的节日和迎亲嫁娶、寿诞生日的喜庆场合,总要在厅堂、客厅、新房等场所张贴寓意吉祥如意、财源广进的剪纸。近年,一些公司的广告赠品也采用剪纸。新近出现的剪纸挂历、台历等也令人耳目一新,现代派人物肖像剪纸,更是大受欢迎。众所周知,2008年奥运会要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展示中华民俗文化的盛会,而剪纸正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将迎来一次大的发展机遇。 本书精选了吉祥寓意剪纸三百余幅,配以扼要的文字阐释,希望对广大剪纸爱好者有所帮助。
-
中国民间美术观念吕品田本书是20世纪中国民间美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作者从文化学和美学角度,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形态(包括其精神内涵与结构模式、原始发生与发展流变、结构特性与作用机制等)和实践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在强调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基础上,作者借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结构主义美学和符号学等学科的新成果、新方法,以深入的理论思辨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突破了民间美术研究领域偏重现象描述、资料整理或随感漫谈的一般格局,就中国民间美术的缘起、演变、构成、特征以及相应的价值意义等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构建了一个整体而生态地把握中国民间美术的理论框架。本书修订版新增三百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堪作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的全景式画卷。
-
藏族文化艺术嘉雍群培 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西藏教育得到很大发展,近几十年更是发展迅速,为西藏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藏族文化艺术”这一传统的课一直没能得到恢复,因此,1994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根据藏族传统教育的特点和藏学研究的需要,开设了“藏族文化艺术”课,后又把它列入全校的公选课。《中央民族大学精品教材:藏族文化艺术》是具有普及性的第一本有关藏族文化方面的综合性的教材。它把藏族艺术欣赏和藏族艺术史融为一体,运用现代艺术理论对藏族艺术的发展、风格、流派作较为全面的论述,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藏族文化艺术的历史、风格和主要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
香火戏考姜燕 编著流布于苏北的香火戏,在民间时隐时现,人们似乎已忽略了它的存在。它的聚则社会、散而无形的特性,使人们很难摸清它的踪迹。这个披着自然宗教外衣的民问社团,体现了民间文化的万千气象。似紧裹着厚厚毛皮的“麝香囊”,时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引得人们无限的神往。为探其究竟,多少年来有心者穷其精力,试图揭露它的真面目,但这种“落后的文化”早已给文明社会冲刷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即有得一二者,只见一斑,甚至有“郢书燕说”之嫌。要观其全豹,则非一日之功所能为。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香火戏考》是本人用20多年的时间深入探究汇考而成的,基本包含了它的全部。曲六乙先生认为:“流布于江淮地区的香火戏(僮子戏),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原始活态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多元宗教文化的侵入,导致精华与糟粕杂陈,却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按现在的文化政策,应予保护、抢救并适当利用、继承、发展。”《香火戏考》是一本“神书”的忏文集,如果剥去它的封建迷信糟粕部分,它则是一本地道的民间文学读本。香火戏祭祀的“十期”程序是因循《周礼·大司乐》九变过程而形成的。《周礼,大司乐》云:“若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香火神会第六期的“醋炭解魇”、第七期的“开坛将官,耍邀神祗”,已进入一个驱邪逐疫、跳顽神的戏剧萌动期。《金史·礼乐志》记载:“初盏毕,乐声尽,坐至五盏后,六盏、七盏杂剧。”过程亦是一样。金朝距周朝虽远,但其礼乐制度是具有继承性的。
-
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梁平手艺只是吸附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个道理人人都能感受,但放在身处变革时代的手艺人身上,就多出了一份切肤之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把社会生活的领地分割得不留余地。科学技术以精密的工艺和惊人的功效,肆意超越手工的经验拿捏和体力消耗,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更是无情地淘汰旧有的消费观念——几千年的农耕时代在我们平淡的一日三餐中不知不觉地远去了!怀揣老去的手艺,立身变革的社会,无论是抱怨还是感叹,都逃不了左右为难的尴尬。...
-
剪纸精品选张春颖,聂景华 主编这是一本由中国金剪刀主编的剪纸精品选集。书中荟萃的400余幅作品,全部出自中国顶尖的剪纸艺术家之手。这些艺术家,有的曾在2004年全国剪纸邀请赛上荣膺全国“十把金剪刀”艺术家的称号,有的曾在2006年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暨第二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活动中夺得金奖、摘取“十大神剪”称号的桂冠。本书对这些“金剪刀”及其作品特色逐一作了介绍,并刊出一批由他们创作的精品。本书既可用于学习研究剪纸技艺,又可用于鉴赏收藏,实为一书多用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