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阿拉伯图案艺术程全盛编著阿拉伯图案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源远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位。本书是我国关于阿拉伯图案艺术的第一本专辑,编者是从事伊斯兰文化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画家。他从1992年开始收集并研究阿拉伯图案艺术,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于2001年至今,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整理,编著了这本《阿拉伯图案艺术》。书中彩页部分占三分之二版面,内容分门别类、为我们展示了阿拉伯图案艺术中形与色的精美;而占版面三分之一的黑白部分,内容丰富,令人充分感受到阿拉伯图案艺术那独特的艺术魅力。本书主要选入了西亚一些国家的图案艺术,同时,还选入了东南亚及中国在内容或形式上与其一脉相承的图片和作品。书中共汇集了约1000余幅图案,相对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阿拉伯图案艺术世界,虽然是凤毛麟角,但对广大美术工作者以及爱好者而言,或许能通过本书感受到它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从中不难看出,阿拉伯图案艺术对世界艺术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本书所提供的大量图案资料,在我国多为首次发表,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欣赏价值、实用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
中国寿山石印章艺术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编寿山石产于福州寿山村而得名。寿山石除田黄之外,其余100多个品种的彩石产于“水坑”和“山坑”两大类。寿山石雕有东门、西门两大派系,流传至今。寿山印石是历代进献宫廷的贡品,皇帝多有收藏。清宫收藏的一尊虎钮玉玺,重达12斤。水坑石出产在寿山溪上游坑头占之麓的溪旁,因下水较多,故石质凝腻,净洁如玉,色彩瑰丽,光而通灵,价值颇高。但开采极为困难,产量偏低。水坑石的品种以色相形似可分为:缮草冻、水晶冻、鱼脑冻、黄冻、环冻、牛角冻、桃花冻、玛瑙冻等。山坑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的岩石之中,大多是由花岗岩和石英石经过长久岁月的分化而形成的。石质硬度不高,但其加工性能好,1500年以前就被人发现,并利用其雕刻成花插、花瓶、座屏、山水盆景。明末清初,有许多文人雅士利用其制作图章。水坑石颜色有朱、黄、墨、白、紫、青,也有在同一块石上五彩纷呈的。其多以产地命名,或以色相取号。如高山石、善伯洞、荔枝洞,以及都成坑、旗降、老岭、柳坪、月尾、芙蓉、峨嵋等,品种多样,各具特色。寿山印章雕钮艺术自成一家,主要特点是,因石造型,根据石料的天然态势进行构思,再根据石料的色泽、石质、纹理进行取舍布局,为神奇兼备的艺术珍品。寿山石亦名塔石,出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该石以其质地细腻、脂润柔和。寿山石的品种极多,品质优良的石头多出于五花坑,坑头洞、水晶洞时而以田崐坑、水坑、山坑最佳。田坑出产的石材系脱离石脉而独立成块,多年来一直埋于崐沙士之中。黄颜色的称“田黄”,白颜色的称“白田”,黑颜色的称“黑田”,粉崐红颜色的称“红田”,均是寿山石之中的极品。水坑石出产于寿山坑头洞,石头的崐特征是结晶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状。“鱼脑冻”、“黄冻”、“鳝草冻”、“桃花崐冻”、“牛角冻”、“豹皮冻”等,是水坑寿山石中的姣姣者。山坑石则是寿山石崐中最普及的,目前市场中出现的寿山石,大多是山坑石。中国数百年来的文人墨客对寿山石的珍爱尤为突出,这是寿山石既是适合收藏崐的珍贵艺术品,也可代大众观赏和实用的文房用品。早期历史上寿山石被诗人画家崐用来作印章材料,后经民间雕刻艺人,根据石材的纹理、色泽、形态等特点,加工崐成供观赏的雕刻摆件。这样就充分发挥石料固有的特色,使作品的内容与质料溶合崐为一体,展现出理想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品。近几年来,东南亚地区出现一股寿山石艺术品的收藏热潮。许多艺术爱好者被崐魅力四射的寿山石雕刻品所倾倒,市场价格上涨较快,因为好的雕刻品本身石料具崐有很高的价值,加上采掘艰难,得石不易,经过雕刻名家的艺术加工,它的价值也崐就越来越高了。<
-
民间年画谢桂华编著中国结丛书。民间年画可谓是中国社会变迁史实的缩影,是一卷卷民俗画本大书,它不仅再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着不同的地域风采,而且凝聚着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木版年画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世代炎黄子孙祈福的夙愿,演绎着中国民俗百态的变迁。无论题材、内容、技艺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年画所具有的民风画骨始终没变,年画里所蕴涵的民俗文化、记录的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信仰追求、爱憎好恶,后世人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研究鉴赏它,都不失为中华民族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存。
-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董季群主编《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介绍了木版年画、扑灰画、纸马、内画、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刺绣、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等70种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其中收录了一些天津收藏家的藏品照片。
-
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教程满运喜编著《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教程》是北京舞蹈学院“八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十五”规划教材;是第一部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艺术教育基本功训练教材与教法的专著。其内容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理论研究概况——“综述”、“技术技巧教材大纲”、“教学任务”、“三年制课程教学大纲”、“典型教材与教法”。《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教程》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课十几年教学实践为基础,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本体出发,根据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记录了选材、发掘、整理、提炼、创新、建立并完善课题与课程的历程和成果。
-
象牙犀角吕建昌编著大象和犀牛都是当今受世界野生动物组织保护的珍稀动物,但是象牙和犀角又是我国古代工艺雕刻品重要材料之一。绵延流长的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象牙和犀角雕刻品,体现了古代艺术工匠无穷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而今,珍稀动物的牙角材料由于动物本身的稀少而愈显珍贵,象牙雕刻品的制作在国内日见稀少,犀角雕刻则已销声匿迹。面对传统艺术濒临消失的厄运,人们只能设法延缓其消失的速度,而无法改变其消失的命运。如果说,昆剧、皮影之类的民族传统艺术现在所面临的危机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诸原因所造成的话,那么,象牙和犀角雕刻传统工艺濒临消失则是由于象牙犀角材料的极度匮乏所致。于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有限的象牙犀角雕刻品在今天就日益显得珍贵。本册子旨在通过对象牙和犀角雕的工艺和价值的叙述,希望引起人们对收藏和保护这些濒临消失的工艺品的关注,同时也希望唤起人们对大象、犀牛等珍贵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因为只有这些珍稀动物脱离了濒临灭绝的命运,走向繁荣和兴旺,籍此为材料的象牙犀角雕刻工艺才有可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
民间面具杨吉星,伍仁编著《民间面具》所介绍和选编的面具形态仅是一个侧面而已。为了展示面具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以萨满面具、傩面具、戏曲脸谱这样一个序列进行编排。《民间面具》的出版,本身就是中国民协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影响的产物,书中我们特别展示了吉林学者对萨满面具和神话的抢救与发现,其他面具的介绍也侧重于地方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协会员所正在进行的研究、传承和创新。面具是原始文化艺术的遗存,它的稚拙、粗野、夸张、变形、怪诞、滑稽、幽默、神圣、狞厉,蕴涵着的深奥的美学风格与精神,令人叹为观止、啧啧称奇。
-
动物纹样剪法陈山桥著《动物纹样剪法》中试图以尽可能多的图例和简明的文字,系统地介绍民间剪纸的语言符号、造型观念、装饰规律,传统刀法及方法步骤,目的是为民间剪纸爱好者、艺术馆与文化站的美术辅导干部及学校美术教师提供一份较全面的传统民间剪纸技艺参考书。
-
中国吉祥艺术丛书.财蓝先琳“财”即财产,是钱和物资的总称,在民间也有财源茂盛、官运亨通、事业兴旺,捉业丰收等含义。司马迁是我国最早肯定财的功利性的文人。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认为追求功利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人的行为依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增进个人利益,认为追求功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乃“道之昕符”和“自然之验”。民间流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说,不仅揭示了人追逐钱财的执著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财与人的依存关系;祈财文化的核心是发财致富。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来说。财有不同的特定内容:对捉民而言,五谷丰登、猪肥羊壮就是财;对商人而言,生意兴隆、日进斗金是财:对于封建官员来说同,升官就意味着发财。人们把对财富的渴望之情衍化为虔诚的宗教仪式。在虔诚的香火中塑造出赵公元帅、五路财神、丈财神、武财神、刘海等“各司财职”的神祗.以满足各阶层人士祈财的不同需求;每逢除》,人们燃放爆竹、驱傩“送穷”;大年初一要开“财门”,迎财神:初五开市有大利,这些吉祥活动都是为求财神庇佑,企盼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在家为祈丰年。在谷仓上贴有“五谷丰登”的斗方。然后燃放爆竹辞旧岁迎新年。祈财习俗促进了民间吉祥装饰的发展,“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全玉满堂”、“肥猪拱门”等始终是年节装饰的主要题材虽然年年祈财也来必发财,但人们在这样的祥瑞环境里总能获得希望的慰藉。农民更崇拜护佑农事的神灵,在风调雨顺、取得丰收的年成里。举行仪式感谢神是的恩惠:在年成不好或遭受灾害之时,祈盼获得神灵的保护,重建家园。这些时令生产的祈财内容也反映在吉祥装饰中。并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贪财不义,疏财仗义,把“舍财”与“消灾”、“积德”联系起来,把“破财乏灾”、“破财挡灾”作为一种攘解禁忌的途径。但这并非引导人们放弃财的追求。自从私有财产出现,追求财富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应当说通过劳动,用正当的手段追求财富是无可非议的,追求财富的热情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泯灭。财的图形标志有:财神、摇钱树、聚宝盆、刘海仙,金蟾、金鱼、鲤鱼、牡丹等。
-
中国吉祥艺术丛书.寿蓝先琳“寿”即长命,活得长久。“寿”与“福”相辅相成,长寿就是大福分。民间常见“福寿双全”、“五福捧寿”等祈寿装饰题材,可见“寿”是能与“福”相提并论的吉瑞字符。商周有“长寿为五福之首”之说,青铜铭文中不乏“耆”、“孝”、“考”等与寿含义相近的文字。我国民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一直存在“五福以寿为重”的观念,人们企盼长寿,珍惜生命,注重现世。道家认为人在一切都在,不是很偏重“来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世观,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始终不渝,并把祈寿的观念贯穿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传说中的神仙都长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寿成为祈寿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认为天上的南极老人星主国家之寿、寿星主民间之寿,从周代起便有祭祀寿星的隆重活动。秦汉时期,黄老思想导致神仙观念盛行,人们企盼修炼成不老的神仙。生活安逸、寿与天齐的神仙难以企及,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苦苦求索长生不老的灵丹。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去东海寻找仙山,向仙人讨长生不老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仙过海”等题材,均有求仙祈寿的寓意。另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间又有“忠义成神,孝悌成仙”之说。 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在民俗活动中祈寿似乎更加实际。生日祝寿是最常见的祈寿活动,围绕祝寿的装饰主题极为丰富,如“万寿如意”,“五福捧寿”、“多福多寿”、“福寿绵长”等。寿字本身也有许多装饰变化,长字形的叫“长寿”,圆字形的叫“团寿”;也有多字表意的图案,如“百寿图”用100个不同形状的寿字组成。这些寿字还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家具、建筑、器皿上,反映了中国人用“寿”字符护佑自身,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