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六十甲子神仙图谱陈东湖 著,陈东湖 编一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起始于轩辕黄帝建都有熊,立甲子纪元年。
-
西藏民间艺术珍藏YeXingsheng本画册精选收藏家叶星生多年来在西藏民间收集的各类艺术品250件,分为远古文明、服饰艺术、日用器具艺术、木雕艺术、宗教艺术等五个部分,并附有叶星生的个人简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为画册作序。《西藏民间艺术珍藏》这本画册中,你将看到造型各异的天梯、石塔、洞窟中的圣迹……让你不能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也许冥冥之中,确实有着我们至今还不了解的东西。事实上,在全藏各地难以数计的“让均”中,可分为全天然和半天然两大类。对一些象形的石头进行再加工,使其更接近人们理想中的“让均”,是西藏早期雕塑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这类“让均”代代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出于朴素的宗教感情,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遗忘了它的后期制作部分,使得它的本来面目变得扑朔迷离。这是全国第一本有关西藏面具,图文并茂的专集。(本书为英文版)
-
福建漆书张怀林 主编福建是中国现代漆画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成长着一个数最多、水平也最高的漆画家群体。漆画的特点是决定了漆画家同时要具有漆艺和绘画两方面的素质,一手抓漆艺,一手抓绘画。“两手都要硬”,这无疑使许多漆画家处于两难的境地,客观形成的现关往往是许多溱画家不难两全,或者漆艺术不到火候,或者绘画基础比较薄弱,这是漆画发展的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也许是漆画创作中永远也难以解廖的矛盾,既有“漆”取胜的漆画,也有以“画”取胜的漆画,在漆画多元发展的今天,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应该告诉我们追求更高目标。
-
中国民间浅绛彩瓷图鉴余钱程著《中国民间浅绛彩瓷图鉴》以图文并茂的实例,更直观地帮助刚入门的收集者鉴别各时期民间浅绛彩瓷的不同风格特征。书中收集了大量照片,并加以说明。
-
嘻嘻哈哈孙毅编孙毅儿童剧快活丛书。有80篇儿童相声,内容分品德篇、词语篇、知识篇、童话篇和嬉戏篇。并附有数十篇儿童曲艺作品。如顺口溜、快板、数来宝、绕口令、三句半等形式。易唱、易说、易演、灵活简便,可在教室、操场、街头、巷尾随时随地演出。在轻松的说说唱唱中得到审美情趣。在笑声中得到身心愉悦。
-
造纸术小鹏著本书介绍了折花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详细介绍了玫瑰、月季、康乃馨、野菊花、风信子、绣球花等花卉的折花技法。
-
中国民间画诀王树村编著中国绘画已有数千年历史,历代的画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路中积累了不少创作技法和技艺方面的心得与经验。过去流传在民间画店作坊里的“画诀”,就是从中提炼出的宝贵遗产之一。《中国民间画诀》分为两编。第一编《画诀开秘》,收入大量民间口头流传的画诀,十分难得;第二编《绘事指蒙》,为明代刊印的古本,弥足珍贵。由于时代变迁及社会环境、行业规矩和民间画家文化水平所限制,历代民间流传的绘画创作技法——即画诀,大多未能完整地记录下来,流传于世。因此,《中国民间画诀》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有注释、有分析的并收入大量民间画诀的资料性、研究性学术专著,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冯不异,刘英勇主编;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编委会编相声艺术自清末流传至今,历传十余代弟子,人才辈出,传统相声也以积累丰富著称,其中颇多相声名家精彩之作。《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一书就是多年来对传统相声搜集、采录、辑佚而成的专汇。传统相声是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由口头文学到形成文学脚本,虽几经修订,向无定本。建国以来,在传统相声的挖掘整理上做出了很多成绩。《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在编辑过程中也谨慎地做过一些审订工作,这仍然是传统相声挖掘整理工作的继续。相声艺术形式活泼,说、学、逗、唱,不拘一格。《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本着这样的精神,全书二百万宇分为四卷,每卷均按传统相声中的单口、八大棍儿、对口、群口各编排一部分,第四卷更容纳了相声家族中太平歌词、滑稽双簧和开场小唱的部分传本,形成综合卷。为了读者阅读和研究的方便,《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编附总目录、笔画索引和分类索引,以备寻检。
-
赵飞自选集赵飞著;施群主编虽然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寿山石文化史的专著,尚未有人严格地考证和整理让这一种神奇石种焕发出绝世美丽的历代艺术家们的生平和成就,但那些传世的作品依然让我们由衷地惊叹,那些流传的故事依然让我们激动而神往。寿山石雕艺术家们永远要面对这平一个局面:几乎没有一块完全相同的原料。他们要为每一块形状、色彩和质地独特的石料量体裁衣。他们的每个构思和施工都具有挑战性,他们还常常要改变计划——因为石料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寿山石雕的艺术特性要求他们同时具备洞察力、鉴赏力和永无止息的创造性。
-
中国民间瓷花瓶图鉴余钱程著《中国民间瓷花瓶图鉴》一书,其内容丰富、品种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有各时期的青花、五彩、粉彩、浅绛彩及单色彩。器型有棒槌瓶、梅瓶、直颈瓶、观音瓶、双耳瓶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全面展示瓷花瓶的细节特征。以此帮助读者加深感性认识,培养欣赏和鉴别真品的能力。从而会发现仿品与真品有质的不同,尤其新仿品,往往是形制相同,而画工与发色有极大的差别。真品看多后,定能具备鉴伪之眼力。